胡蘿卜是營養豐富的家常蔬菜,營養學家對它的營養價值評價非常高。它所含的營養素中,以胡蘿卜素最突出,還富含糖類、維生素B族、維生素C、食物纖維和多種無機鹽。
胡蘿卜素在體內分解為維生素A,并具有維生素A的生理作用。維生素A具有維持正常生長、生殖、視覺和抗感染等許多生理功能。
人體的某些組織(如角膜、小腸、氣管上皮)的細胞膜表面的蛋白主要為糖蛋白,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它的合成離不開維生素A,所以,維生素A的營養狀況與免疫功能相關。具體地說,維生素A與暗視力密切相關,與明視力和色覺也有關。兒童體內缺乏維生素A是患呼吸道疾病的一大誘因,缺乏維生素A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一旦得了感冒或腹瀉,體內維生素A的水平又會進一步下降。維生素A缺乏還會降低人體的抗體反應,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維生素A對呼吸道及胃腸道黏膜的保護作用已得到證實。在眾多蔬菜中,胡蘿卜是含農藥最少且最易于補充維生素A的食物。
研究發現,胡蘿卜中的β-胡蘿卜素能有效預防花粉過敏癥、過敏性皮炎等過敏反應。專家通過給兩組實驗鼠對比喂養飼料,并用藥物刺激實驗鼠,使它們出現過敏反應,發現攝入適量β-胡蘿卜素的實驗鼠體內組胺的含量較少(組胺濃度越高,過敏反應越嚴重)。從喂養β-胡蘿卜素的實驗鼠脾臟中取出細胞培養并加以分析,發現β-胡蘿卜素能調節細胞內的平衡,使實驗鼠較難出現過敏反應。
另據研究,維生素A尚可用于治療皮膚角化,并對某些癌癥有預防作用。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認為人每天吃胡蘿卜,對預防冠心病、肺癌、胃癌、前列腺癌和皮膚癌有一定的效果。
過量攝取維生素A會引起蓄積中毒,而從植物中經常攝取大量胡蘿卜素,除了可引起胡蘿卜素血癥使皮膚暫時呈黃色(黃種人不易被察覺)外,并無其他癥狀,對人體健康無其他不良影響。有的人對胡蘿卜素血癥有顧慮,殊不知許多蔬菜都含有胡蘿卜素,尤其是廣東人日常所吃的豆瓣菜中胡蘿卜素的含量是胡蘿卜的一倍,筆者未曾聽說廣東人害怕吃豆瓣菜。現在,上海的許多大飯店里也能吃到鮮嫩可口的豆瓣菜,被稱為“廣東菜”。
胡蘿卜生吃清香可口,有的人就把胡蘿卜像橘子那樣生吃,但胡蘿卜素是脂溶性物質,生吃吸收率低,故應加些油炒熟吃,或與動物性食物一起烹調。
西方人對胡蘿卜很喜愛,許多菜肴中都加入一些胡蘿卜。
前面說的都是胡蘿卜。我不由想起一位大洋彼岸留學歸來的朋友說起過的一段話,那里盛產西洋參,也叫花旗參,當地人對它似乎不很重視,主要是通過前去采購的東方人才知道一些西洋參的好處,但感到好奇。當地也能買到西洋參,但看不到廣告宣傳,如果誰作了廣告,他們的權威機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就會上門找麻煩。據說是認為西洋參與胡蘿卜都是根莖類植物,科學家至今沒有說出西洋參的特殊功效根據何在。這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作為一個東方人,聽到西洋參和胡蘿卜可以并列的說法,當然難以接受,并嗤之以鼻。不過再仔細想想,兩者確實都是根莖類植物,雖然成分不同,對人體有益的一些東西卻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西洋參所含的糖類營養素和胡蘿卜素的量恐怕就遠遜于胡蘿卜,西洋參中肯定含有許多寶貴的物質,但被說得很“玄”,一般人根本說不清它的奧妙。特別是近年來被“炒”得火熱、身價倍增,被切成薄片,裝進精美的包裝盒;而同樣是從泥土中挖出的胡蘿卜,已被科學家公認為保健佳品,卻依然赤條條地堆在超市的貨架上,甚至一身泥巴,可憐巴巴地躺在集市貿易的地攤上,被按公斤論價,實在值得“同情”。
講究進補的人非常重視西洋參,這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不過,任何事物若形成了一股“熱”,恐怕已是走向了極端。筆者姑且說一句奇話:經常吃一些胡蘿卜進補如何?
西洋參與胡蘿卜,莫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