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菜深得全世界喜愛,殊不知很久以前它是窮人的盤中餐。美味佳肴出自肉鋪里那些使有錢的顧主皺眉的東西,窮人們運用想象力,創造了最鮮美的牛尾汁澆蔬菜或拌油渣和雞蛋醬的通心粉。
飯菜會做,更得會吃,進食是一種社會現象。意大利人并不樂意請熟人去家里吃飯,餐館有得是。真正的羅馬人做派是不急于改變室內裝修,更不換菜單。有的地方趕飲食營養的時髦會拒絕傳統的加洛林王朝菜肴,但在合規中矩的場合,仍然會讓您吃得直到半夜才能重新邁得動腳步。羅馬人的愛國主義高過身體健康。
羅馬的餐館會像歡迎最親切的客人那樣迎接您,如果再去的話,則會興高采烈地像是迎接朋友,哪怕是在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飯館里。譬如名為“圣父”的小飯館,開店的兩兄弟是馬場主,因為需要一個供他們與朋友聚會和討論賽馬的場所,于是就有了這間擺著15張小桌子、淹沒在宮殿群里的小店。它只招待晚餐,星期日還不營業,訂餐甚至得提前幾天。小飯館的招牌頗好記:一匹從盤子上躍起的通心粉馬。
店里的墻壁凹凸不平,椅子是木制的,地板上滿是葡萄酒瓶、賽馬師和馬的照片,且座無虛席。桌旁坐著有名的演員、律師和足球運動員。店里還沒有正式菜單,葡萄酒單也沒有,菜單有倒是有,那是為稅務所的形式主義者們準備的。
兩兄弟中的一個,艾尼諾或布魯諾為你點菜時,他們報菜的高超技藝,會使人想要把所有的菜都嘗個遍,而且再多要些。食物都出自一些小種植場,那里以非意大利人所固有的恪守成規保留著千百年來的傳統。狂熱的店主千方百計地找小作坊釀制的葡萄酒,每天早晨從那不勒斯運來水牛奶打制的布拉圖——莫扎蕾拉乳酪(把它切開,你會發現里面是最柔嫩的奶油),而桌上擺著下酒小菜——各種各樣的拼盤。不打算要點?反正是擋不住。如果你是飯館老板的朋友,那么不管你自己或者和客人吃了多少,付的錢都一樣,這叫會員價。甚至還會允許你晚上到廚房呆上一小時,學做幾樣飯菜,臨走再帶上禮物,一瓶葡萄酒。
羅馬另一個典型的地方在古董商區。店開張之時還沒有古董商呢,那里住的是家具匠。一天勞動結束,他們把桌椅搬到街上,拿上醬汁盤和葡萄酒瓶,聊一晚上的天。其中有個人的妻子燒菜特別香,大家便把食物給她,好讓她為大伙兒做飯,于是她索性開了個很不錯的小飯館,大家都管這個地方叫“女巫”,因為小飯館下面的地下宮殿里總有風在呼嘯。
現在的店主將一切安排得饒有風味,可以在酒窖里品葡萄酒,地上鋪的是16世紀的石板,菜單上是家常菜。這里有時令的白蘑菇,那是從離羅馬不遠的教皇的夏宮旁邊采來的。
比薩餅誕生在那不勒斯,但是在羅馬人這里它是自己的,發得又松又高。要得到它,您得去河對岸區,在小街小巷上轉悠,看看怎么做巧克力,聽聽即興的街頭音樂會,逛完了吃東西更香!您就大膽地走進任何一家比薩店,只不過爐子是在院子里,比薩餅是用明火、在大烤盤里烤制的。您要做的就是挑好哪一種和指定每份的大小。盤子是硬紙板做的,桌布是紙的,可是餅就是好吃!
或者,在酒吧里買上小圓面包或夾心面包——漢堡包,在羅馬,午飯是邊在柜臺前與老顧客交換新聞邊吃的。然后去喝濃縮咖啡,這種咖啡可能引起心跳過速,但你很快就會適應。早餐也在咖啡館里吃,一杯卡布其諾加可頌面包。羅馬的咖啡館是個專門的話題,往往是進若干個咖啡館,跑冤枉路,就是為了一杯咖啡。譬如梵蒂岡附近的Sascia,游客很少去這個審判庭和律師事務所區,也就錯過了這里加巧克力的濃縮咖啡,晚上則還有開胃酒外加好多下酒菜。這就是羅馬做派——下班以后在咖啡館里拿著葡萄酒瓶或開胃酒(不必非是含酒精的)談事情。酒加下酒菜——更有甚者,羅馬人通常這樣過星期五:在酒吧喝開胃酒,去飯店吃晚飯,再到什么地方吃甜食。
只不過別在靠近旅游勝地中心的地方就餐!所有的東西當然都能吃,但那不是羅馬菜。別偷懶,走上兩個街區,您就有可能推開“自己的”小飯館的門,也就會更好地了解這個偉大的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