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闕蕭森望洛陽,西來澗水湯湯1。千山紫翠朝中岳2,萬古歌鐘對北邙3。故國何山憑險阻,皇天有意閱滄桑。可憐賈傅今祠廟4,吳楚蒼生幾戰場5。
——[清]顏光敏
1(chan):河,源出洛陽西北谷城山,南流經洛陽城東入洛水。澗:澗水,源出河南百年池東北白石山,東流經洛陽入洛水。湯湯:水大流急的樣子。2朝:朝見、拜謁。中岳: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縣北。3北邙:北邙山,在洛陽城北。4賈傅:漢代洛陽人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5吳楚:漢景帝時因采用賈誼等人提出的削藩建議,引發了吳楚等七個諸侯國的叛亂,最終被周亞夫領軍平息。
洛陽是一座著名的歷史古城,經歷了太多的人間滄桑,以致后人在面對它時總不免懷著一份異樣的凝重感。早在宋代,大學者司馬光就曾有感于此,寫下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過故洛陽城二首》)的名句。清代詩人顏光敏自然也不例外,這首七律詩即從一個“望”字入手,把洛陽城所處的地理優勢和所經的歷史巨變結合在一起加以表現,顯得景象闊大,氣韻渾厚,意境深沉。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洛陽的地理優勢十分明顯。它地處豫西山地和黃淮平原的過渡地帶,四周有邙山、首陽山、周山、萬安山、龍門山和香山環繞,又有洛水、河、澗河和伊水流經其間。這里土地肥沃,形勢險要,周邊有縱深的谷地與外界聯系,東北可通河北北部,東南能連接江淮,北朔沁河抵達山西,南經南陽盆地和漢水與長江中游相連,西沿黃河河谷直抵關中,因此素有“洛陽天下中”之稱。
正因為此,歷代帝王紛紛在這里建立自己的都城。從有可靠的文字記載來看,先后在洛陽建都的朝代就有商、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后唐和后晉。至于唐代把洛陽作為東都,北宋把洛陽作為西京,也都反映出它實際地位的重要性。由于朝代的頻繁更替,洛陽城屢建屢廢,歷經磨難。期間最慘重的幾次破壞,分別是東漢末年的戰亂、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劉曜入洛焚城、北魏分裂后的軍閥長期混戰、唐代的安史之亂和北宋后期金人攻陷洛陽。到了明清時,洛陽已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只剩了一個破舊凋敝的外殼。詩人的感慨,正由此而起。詩中“萬古歌鐘對北邙”一句,把歷代的繁華鼎盛與埋葬帝王的墓地聯系在一起,含義尤為深刻警醒。
與悠久的歷史相應,洛陽古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曾出現過《易經·系辭上》記載的“河圖洛書”,曾擁有過班固《東都賦》、張衡《東京賦》描寫的城市繁榮,曾聚集過桓譚、班彪、賈逵、馬融、鄭玄等經學大師和3萬多太學生,曾建有中國最早的佛寺白馬寺、名聞遐邇的龍門石窟等。而歷代典籍,如北魏楊之的《洛陽伽藍記》、宋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等,無不展示了洛陽特有的歷史文化。另外像漢代梁鴻作《五噫歌》嘆息、魏國曹植作《洛神賦》、晉代左思《三都賦》使“洛陽紙貴”、“二陸(陸機、陸云)入洛,三張(張載、張協、張亢)減價”、唐代白居易與劉禹錫詩酒唱和等,都是與洛陽有關的文壇趣聞和掌故。
如今我們走訪位于洛河、澗河交匯處約建于東周初年的王城遺址,市東15公里東漢曹魏建都的漢魏洛陽城遺址,以及市區和近郊隋唐東都洛陽城的遺址,能清晰地辨析這座古老都市的歷史變遷。來到漢魏洛陽城內,又能找到東漢太學遺址,從而想象這座儒學最高學府在順帝時曾有3萬多太學生、“熹平石經”刻成后每天有1000多輛車前來觀看摩寫的盛況。至于坐落在邙山南麓、洛河北岸的白馬寺,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后建造的第一座佛寺,它與那個“白馬馱經”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而探詢北宋政治家司馬光的“獨樂園”、理學家邵雍的“安樂窩”,也能讓人追緬一代文人的文化修養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