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部法規歷經了13年、八次審議曲折立法進程,終以“2799票贊成,52票反對,37票棄權”而獲通過——《物權法》在2007年3月16日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宣告誕生。此法不僅上關國本、下系民生,實質上是體現了轉型時期的中國所存在的利益與權利劃分之間的博弈。有評論認為,它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前進方向的象征。而外電則不約而同地以“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為它做注解。
《國際先驅論壇報》
《物權法》意在維護社會穩定
在罕見地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后,中國人大討論并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旨在保護私有財產的《物權法草案》(下稱《物權法》),這表明中國執政黨在有爭議的政府政策上表現得更為謹慎。該部法律的宗旨是加速民間經濟發展,同時建立法律制度保護失去土地和家園的民眾,以促進社會穩定。
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在向人大十屆五次會議提交《物權法》時說,中國人民迫切需要保護他們通過辛勤勞動積累起來的財富。他說:“通過制定《物權法》,明確并保護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活力,促進社會和諧。”
30多年來,不斷發展的經濟自由極大地提高了數億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圍繞私有財產地位所展開的討論明顯地暴露了在國家所有權的作用,以及資本主義價值觀上的分歧。因此。對權利的擔心,可以說是私營企業家的普遍心理。在公有制的原則下,他們拼命想看清政治風向。
事實上,該法對于中國未來的繁榮至關重要,因為私有企業在國家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政府希望通過《物權法》來穩定企業家的情緒,并在今后完善相關法規和實施細則。此外,《物權法》的出臺也說明領導人希望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社會沖突。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擁有自己的住房、經營自己的企業,解決物權、尤其是房地產方面的糾紛已經成為尚不完善的司法系統面對的艱巨任務。
總部設在西雅圖的美國農村發展研究所在北京的律師李平說:“政府在征求公眾對這一問題的意見時,非常通情達理。”高級政府官員承認,擬議中的《物權法》仍然是有爭議的。因為有些學者和批評人士認為,《物權法》違背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會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他們舉例說,這部法律對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幫助甚少。
制定《物權法》與“建設和諧社會”這一政府基本路線是相吻合的,重要目的就是實現社會穩定和維護政權自身穩定。盡管,在許多國家,對私有財產和資產實施法律保護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人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中國這卻成為該國向真正的市場經濟邁進的極為重要的一步。
《經濟學人》
《物權法》——里程碑式的勝利
大約2500年前,孔子有一了不起的思想,“為天下正名”。他認為,只要普天下之人都能遵循“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道,世間就太平了。他的這種思想眼下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里獲得了回應,那里近3000名人大代表們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執政黨屆時會執行人大即將通過的法律,對于它來說,似乎也有“正名”的問題。
中國私營企業的規模日漸龐大,其貢獻已經占到了GDP的三分之二。因此,在這個月就需要由人大通過一部法律來給予個人的資產跟國有資產同樣地位的法律保護。這部法律本來在去年就應該通過的,但是由于一些左派人士的反對而推遲了。左派人士對《物權法》一直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既然此法保護私產,那么它肯定會促使那些有權勢的私利者更加肆無忌憚地掠奪國有資產。
盡管對這部法律爭議不斷,但是執政黨仍打算執行這部法律。這對于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和立法來說都是一種偉大的里程碑式的勝利。很明顯,可執行的財產權是至關重要的,這關系到中國奇跡般的30年經濟繁榮是否可以繼續,以及隨之而來的階層矛盾如何化解的問題。
當然,執行這部法律是還有其他的緣由:在城市里,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花大價錢買了房子,他們想將這份家當留給他們唯一的孩子,老是對財產的安全性憂心忡忡。跟那些鄉下人一樣,他們也越來越自信了。
但是,短期內不可能期望太多。這部最新的法律只是中國踏出真正市場經濟步伐的其中一步而已。這部法律本身也無力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誰是所有者?擁有什么?此外,還會遇到一個障礙:沒有可靠的執行機構,執法體系的必要變革就不可能發生。
而此次《物權法》也揭示了,黨對民意已比以前更加重視。畢竟,物權是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它規定了財產的關系,保護民眾的私有財產,是民眾過富裕生活的法律基礎。物權涉及人對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的最基本關系的規則化,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物權是保障人的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人權,沒有物權就沒有人的最基本生活,也就沒有人權。
在人類歷史上,法律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規定經歷過曲折而艱難的發展歷程。目前,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已在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中被承認,中國憲法對此也有明確規定。每一個公民個體,不論其貧富、貴賤、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智力水平,都擁有平等獲得財產的機會和保護自己財產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
在社會公平角度,平等物權有助于實現起點公平。無論是社會大眾或個體公民,起點公平關系到社會的公平入口,是社會公平的起始。《物權法》正是對經濟起點公平的界定,即平等的公、私物權,同樣受法律保護的公產、私產,是個體與群體、公民與公眾的初始保障,也是當二者出現沖突時,處于弱勢的個體方得以尋求保護的法律支撐。
因此,《物權法》除承擔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產權明晰、公平競爭的基本要求外,還將承擔“逐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