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荷蘭最大中餐館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內,堪稱漢唐食府的“海上皇宮”,如今更是名副其實,顯得格外耀眼。“海上皇宮”是荷京阿姆斯特丹運河上佇立的一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的巨型中國畫舫,也是歐洲首屈一指的華式宮殿頂級酒樓。在滿城哥特式歐韻建筑群中屹立,顯得分外惹眼和氣派,被尊為荷蘭首都(地圖)特定方位標志,旅游新名勝。毫不遜色于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阿姆斯特丹,市內有100多條人工運河、1200多座橋梁。浮泊在主運河岸畔、鄰近中央火車站的這座畫舫,是一間四層高的中國餐館(荷蘭乃至歐洲華僑慣稱唐人酒樓、店、食家為餐館),營業面積達3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800人入席,餐館常年雇傭60多工人,年營業額達1000萬荷蘭盾(約450萬歐元)。無疑,她是荷蘭的“中餐館之最”。荷蘭王國的王子、內閣部長、社會名流都是這里的常客,政府、議會的一些重大會慶筵宴在此舉行。
憶起建造這座規模巨大的中國畫舫型水上餐館,經營業主畢傳有先生對那位當初動議他建造“海上皇宮”的荷蘭朋友充滿敬佩之情。1981年,畢傳有與剛從香港考察歸來的老朋友、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副市長共進晚餐。這位副市長剛訪問完亞洲幾國和香港地區。他在香港和日本逗留時,應邀到幾家“海上餐廳”吃飯,萌生了在荷蘭首都開辦類似中式酒樓的想法。酒過三巡興致來,這位副市長對畢先生說,中國人經營餐館業聞名于世,你有無興趣在這里開一間像香港“珍寶餐廳”那樣的水上畫舫式大型中餐館?當時正在經營餐館業的畢傳有感到驚訝“在歐陸風格建筑林立的阿姆斯丹市建筑一座中國宮殿式的建筑,是否會破壞這座歐洲名城的整體景觀?如果要建造能否領到建筑施工許可證……”這位副市長胸有成竹地對畢傳有說“只要你能籌到資金,再拿出設計方案,其他問題由我解決。”就此拍板,一個有眼光,一個有膽識,不謀而合,齊心協力,水到渠成。
1984年10月在祖國國慶35周年之際,這座石舫形的中國餐館終于開業,浮現在風光秀麗的阿姆斯特運河之上。將中國的古典建筑和經典烹飪展現給了歐亞大陸另一端的荷蘭,開華人在荷蘭建立具有規模企業之先河。同年11月19日,是中荷建交30周年(1954~1984),因此更具意義。然而,人們一方面贊賞這座獨具風格的中國宮殿式飲食文化建筑,另一方面又在疑問,在中餐業競爭激烈的阿姆斯特丹,她能存在多久?
歐洲華人逾百萬,其中旅荷華僑約10萬(含流動人口),85%以上從事餐館業且依賴為生存發展與經濟支柱?,F時全荷蘭擁有2200多間中餐館,占全荷蘭飲食業4萬多間的二十分之一,其中有五分之二左右在荷蘭阿市。80年代下半葉,全荷蘭中餐業呈飽和狀態。因此,對經營全荷蘭最大的中餐館,畢傳有也是心中無底,摸著石頭過河。他形容自己當時的心境:倒瀉籮蟹一混亂如麻。然而,敢高起步的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高薪聘請香港來的正宗粵萊大師和餐館飲食業管理人員,撥款輪訓侍應生,提升服務質量與檔次,推出集傳統和創新、高雅別致的中國餐式或筵席,甚至滿漢全席。畢傳有與荷蘭官方民間各大、中型工商財經團體、駐荷蘭外國使節聯系掛鉤,常設單列專席、國筵等,自覺扣緊管理環節,重大事情親力親為,創、守業并濟。經過1年多的磨合,“海上皇宮”的營運終于走上正軌。此后的10多年間,她一直是阿市生意火爆的中餐館,進入良性循環,業績遙遙領先,成為全荷中餐業的火車頭:平均每天約有700多人(次)進餐。每逢周末,來此進餐的客人必須提前訂位才有座。久而久之,旅游者津津樂道的荷蘭“風車、木鞋、郁金香”之外,開始漸漸地加上了“海上皇宮”,自然地構成了阿姆斯特丹運河上的一道風景,出現在荷蘭國家旅游明信片上??腿说轿挥谑兄行牡漠嬼吵陨弦活D正宗的中國菜肴,領略一下中國的皇家氛圍,眺望運河兩岸的無限風光,實在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
“海上皇宮”又是一個中國人的活動中心,在這里用餐的華人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地區,不論是來自大陸的還是來自臺灣的客人,均可以在“海上皇宮”以禮相待,友好相聚。畢先生常說,中國的統一是遲早的事,如果兩岸的朋友能在我這里聚匯,相互認識、了解,會增強對“一個中國”的認同。
縱橫拓展華人經濟路向
畢傳有先生1 947年出生于廣東寶安縣(今深圳市)的大鵬鎮,16歲到香港打工;1970年,23歲的他輾轉來到荷蘭海牙,他在親戚家的餐館幫工。5年之后,他積累了經驗與資金,開起了小餐館,一步步發展,直到今天,身家千萬。人到中年的他,雖早已成為荷蘭的富商大賈,但仍像多年前一樣不停地勞作。從小就立志干一番大事業的他,常以自己是客家人自豪:“克勤克儉,吃苦耐勞,誠懇實干是客家人的傳統美德。人生下來并沒有太大差異,誰能比誰聰明多少?努力實干才是基本重要的,發奮才能圖強,勵精才能圖治?!?/p>
畢傳有認為,要發展歐洲華人經濟不能老是拴在一棵樹上,要廣泛植木造林。因此,善于捕捉商機的他,憑著自己的睿智和周密的策劃,率先突破單一經營,把富余資金投向華人少有涉獵的旅館行業,在荷蘭阿市開辦了一家華人經營的最大的旅館。而后又在北京和深圳興辦了幾家實業,擺脫傳統約束,橫向發展經濟。而畢傳有也從此起飛,在短短的20年里,締造出了一個享譽歐洲華人社會的企業王國,成為歐洲華裔企業家中的一個重量級人物。2001年9月間,荷蘭中國商會顧問畢傳有,會同該會會長胡志光、副會長楊華根、徐卓亞等一行50位荷蘭華商代表團回國,參加在南京召開的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又相約2003年出席于馬來西亞召開的第七屆世界華商大會。他現任荷蘭啟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荷蘭海上皇宮(阿姆斯特丹)有限公司、皇鷹廣場酒店、偉隆基實業有限公司、羅森達(中國)有限公司、荷蘭中國生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等近10家公司的董事長。
在離華埠唐人街不遠處的阿姆斯特丹運河岸,興建一座“新中國城”,作為對現有唐人街的一個補充與輔助,也為世界旅游名城阿姆斯特丹再添靚景。情系唐人街的畢傳有在數年前將醞釀已久的這個大膽構想和盤托出,此計劃馬上得到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工商界及荷蘭華人社會的共鳴和支持。
作為新中國城基金會主席的畢傳有,投入了先期的人力和財力。經過近兩年的建設,這座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8億盾(約4億歐元),集中國民族特色和歐洲現代氣派于一體的多功能的“新中國城”,終于去冬今春破土動工,漸現規模。在這新唐人街內,人們會陸續看到傳統的中國牌樓,蘇州園林,中國商鋪、酒樓、旅行社、中藥店、中文印刷中心、服裝店、絲綢中心、茶道中心、戲院、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超級市場、老年華人生活住宅及現代化寫字樓……將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同時,華人的新一代已在荷蘭接受完了高等教育,新中國城建成后的眾多公司企業將為他們提供很多的就業機會,也將給予他們自己創業的機會和空間,緩舒當地華人就業的壓力,減輕政府的負擔。他憨厚地說:“海上皇宮的成功只是我個人的成功,新中國城的成功才是華夏子孫的成功。”
20年前的畢傳有以超出常人的智慧和付出,踏上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里程阿姆斯特丹“海上皇宮”,而20年后的畢傳有又以超出常人的膽略和實力,迎接著他事業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如果說“海上皇宮”標志著畢傳有個人名聲的顯赫,那么“中國城”則可說是畢傳有帶給十數萬荷蘭華人的驕傲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