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紡織品貿易全球化以來,由于世界紡織品格局重新配置以及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長強勁,中國在紡織品問題上面臨的貿易糾紛形勢一直十分嚴峻。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為繼續推進紡織品貿易全球化正常發展,減少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強中國同發展中國家在紡織品領域的合作,2006年1O月30日至11月7日,包括孟加拉等16個國家在內的紡織品生產和貿易管理部門的高級官員,赴華參加了由商務部主辦、由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具體承辦的“國際紡織品貿易研討會。”
中國競爭力是不爭的事實
此次研討會參會人員雖然大多都是第一次來中國,但級別卻很高:參加研討會的16個國家的29人中,正部級3人,副部級4人,其他基本上都是司局級官員。這是中國自2005年開始在紡織業領域,共舉辦9次紡織品合作項目中級別最高、部級人員最多、而且全部都是政府主管紡織工業貿易官員的一次高級研討會。很多人表示之前只是聽說過中國經濟發展迅速,這次來中國真正親眼目睹了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發展成果,感到十分震驚。同時中國紡織業的輝煌成就和國際領先水平,也給他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然而,既然是研討會,外方提出的問題十分尖銳,一點也不客氣:“中國正在尋求市場經濟地位,紡織品為何質優而價廉?是否由政府定價、背后是否存在補貼?”“2005年出口紡織品配額取消后,尤其是中國獲得哪些實際好處?”……本次研討會前,由于厄瓜多爾與中國就紡織品問題沖突加劇,果然,厄方代表出手不凡,提出的問題一針見血:為什么中國能夠一直在國際紡織品市場上保持強大的競爭力?是否一直靠廉價勞動力低成本造成了“不對稱”的貿易競爭?這也是外方一致關心并極具代表性的問題。
由于與會人員都是各國政府官員,與前幾期相比,級別不同、層次不同,觀察的視野也不同。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認為我紡織業強勁的競爭力對其造成沖擊,對中國紡織業有誤解,因此,他們來參加研討會很想在中國紡織品對外貿易上“討個說法”。
中方借鑒之前對摩洛哥、突尼斯等國合作項目的成功經驗,一方面按計劃請商務部有關司局領導、專家學者進行講座,面對面參加研討與交流,加深外方對我對外貿易政策的了解:同時,有針對性地在北京、上海(長三角)安排參會人員考察參觀了“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北京白領服飾公司”、“江蘇夢蘭集團”、“江蘇晨風集團”等最具特色的展館和企業,為此次研討會提供了更多值得一看的東西,以事實代替說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經過研討、座談、參觀、訪問,外方逐漸認識到,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不僅沒有補貼,而且單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參與競爭已經有了根本性改變。盡管當前面臨原材料、勞動力漲價以及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降低造成的成本增加、利潤減少,中國紡織業多年來已經通過國退民進、體制改造、整合資源、市場化運作,走出了一條市場與產業聯動的新路子;并在不斷完善紡織服裝產業鏈,提升產業結構,推進品牌建設和加強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逐步形成了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以改變出口增長方式促進貿易平衡為目的的新型產業。
尤其在參觀了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化的優秀典型“江蘇晨風集團”后,面對現代化的花園式廠房和傲人的生產經營業績,外方更感受到,在中國的規模企業中,企業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和自身發展規劃,主動采取國際通行的質量、環境、技術標準以及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組織生產、營銷、服務以及國際化經營,以創新引領經濟增長提速,才能一直保持紡織業發展的強勁競爭力。那種西方媒體鼓吹的中國“血汗工廠”根本不是事實。
服裝上打補丁——那是時髦
隨著研討會的不斷深入,中外與會人員就國際紡織品貿易形勢、中國外貿政策、中國紡織對外貿易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中國服裝設計教育與發展情況、中國紡織品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前景等方面,以及對外方所關心的內容,進行面對面研討,使外方人員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尤其是中國紡織業的了解。然而,針對萊索托、哥倫比亞代表提出的“為什么2005年以來美國、歐盟頻頻對中國采取特保措施,并引發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連鎖反映。根本原因在那?”、“中國在紡織品貿易全球化中是否獲利最大而擠壓了別國市場份額?”的尖銳問題,中方認為事關原則,必須解釋清楚,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誤解,增進互信,促進合作。
在討論中,中方引用了大量數據、事實,指出在烏拉圭回合達成協議的長達十年的配額過渡期內,歐美堅持貿易保護主義,遲遲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70%最敏感、最緊俏的產品配額保留至最后一年才取消,才造成紡織品全球化新格局所引發的重大失衡和變化。由于配額體制的長期存在,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生產能力與出口增長能力根本不適應。因此,當配額全面取消時,中國的出口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短期內出現一定程度甚至是較大幅度的增長,是配額體制向貿易自由化回歸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至于歐美的設限,中國是不贊成的,因為這是與貿易自由化相違背的,是不符合紡織品貿易全球化的精神的。中國正是為了促進紡織品貿易全球化正常發展,顧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減少貿易摩擦,不僅主動采取多種措施延遲出口進度,并且與歐美以及相關國家達成協議,為其加緊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紡織品全球化的變化給予了積極的配合與合作;同時在客觀上,很多發展中國家已經利用了中國與歐美的協議,積極擴大對歐美的出口,增長幅度甚至比中國大得多。
回顧起剛剛參觀訪問過的紡企中,“北京白領服飾公司”由于主銷國內市場,企業以擴大內需、引領市場時尚為主,代表了中國紡織服裝業高檔品質與發展水平:“江蘇夢蘭集團”代表了“長三角”紡織業形成產業集群的“塊狀經濟”,是民營發展紡織業帶動農村經濟的典范的事例,中方更是滿懷激情地表示:中國是紡織服裝的出口大國,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費大國。市場經濟有一個“利潤向財富集中”的運行規律。隨著國家的繁榮發展與科技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審美標準也不斷提高,中國實際上70%的紡織服裝供應國內的市場需求,僅以30%對外出口。就是這不足三分之一的出口,不僅使歐美等國家保持物價平穩、消費者獲得質高價優紡織品的實惠,而且這其中60%是加工貿易,中方在加工環節上僅占10%~15%,大部分利潤都在流通環節上由歐美的品牌商、進口商、零售商分享了。這也是為什么歐美能與中國達成協議的根本原因。“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早已不復返了。現在你在中國見到服裝上打補丁是時髦!”隨著中方一句生動的比喻,外方發出了一陣會心的歡笑。
換一種思維尋求互利合作
通過中方采取的講座與研討相結合、實地考察與對口座談相結合、業務交流與參觀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十天下來,外方人員對中國紡織業的認同感與日俱增。大家紛紛表示,本次研討會來華研討交流和實地考察,以及對中國紡織一流企業的參觀訪問,既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又在考察中國紡織業發展時加深認識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受益良多:有些人員表示不久還會帶企業來中國,同中國的企業進行合作。各國參會人員充分肯定了研討會的組織工作和實際效果,認為本次研討會“層次高、認識深,增加了政策透明度”,對加深相互了解、減少誤會大有益處,希望能多舉辦此類研討活動。
共同的挑戰,孕育著合作的機遇。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友誼與合作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十年前,中國領導人與眾多發展中國家的首腦在印尼萬隆共同描繪了合作發展的藍圖;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以團結、友誼、合作為核心的“萬隆精神”仍在引領我們攜手前進。因此,對于參會的大多數國家來說,中國對外開放成績斐然,經濟發展成果顯著,為對外合作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提供了有利的合作機遇。
如何搭乘中國的快車,發展本國紡織業,也是本次研討會的一個熱門話題。尤其是紡織服裝業在其國內均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其中孟加拉、柬埔寨、越南、斯里蘭卡等國在紡織業上雖與中國有一定的競爭關系,他們更多關注中國產業升級后如何與中國開展更多合作,比如在低端產品上與中國形成“錯位接單”(即在同類出口產品上,附加值高的留在中國,附加值低的向鄰國轉移),利用國家區域優勢達成伙伴關系,互利共贏;非洲的萊索托、馬達加斯加、肯尼亞、博茨瓦那等國則更希望借助我紡織企業的強大實力以發展本國紡織業,積極向中國招商引資,再三提出希望中國紡織企業“將低成本的產業轉移到非洲投資設廠”。秘魯、哥倫比亞等南美國家在紡織業上與中國貿易摩擦形勢嚴峻,會后這些國家參會人員對我的態度有了改善,積極邀請中方訪問他們的國家。與會的厄瓜多爾紡織工業協會主席(副部級)不但再三邀請中國紡織品商會回訪該國,還非常認真地表示,“在紡織品貿易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回去后我愿意推動中國與中國在特保問題上換一種思維,以促進雙方真誠的合作。”
(作者單位: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