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產業發展有良好的條件,原料生產供給充足,紡織技術發展歷史悠久,有廣闊的消費市場支持,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良好發展。中國的紡織行業是在上世紀的80年代改革開放中,經歷了幾次大的調整發展起來的。主要調整有:以國退民進為特征的產權改革,以壓錠為特征的技術改革,以吸引外資為特征的改革開放。現在已形成了從紡、織、染整、成品加工、輔助材料供應,紡織機械生產、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配套能力強,加工水平高的產業體系。
截止2004年主要指標如下:
棉花:632萬噸
桑蠶繭:54.71萬噸
紗:1120萬噸布:420萬米印染布:360億米化纖:1424.54萬噸服裝:418億件
三類最終產品同步發展,服裝、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的比重為53.75:32.92:13 33。銷售產值26400億元,人均纖維消費量達到14公斤,紡織品服裝進出口額達到1119.7億美元,其中出口951.3億美元,進口168.5億美元。
中國發展紡織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滿足國內消費市場的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國有13億人口,解決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必須立足于發展自己的紡織產業。中國經濟發展2005年底已到人均GDPl700美元,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這個階段正是人民消費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紡織行業應承擔這個重任。
為解決滿足社會就業,需要發展紡織業這樣的產業
中國人口眾多,且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對社會、政府形成壓力。目前紡織行業直接就業人口1960萬,約占全國制造業從業人數的18.7%,相關就業人數超1億。
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紡織工業與國民經濟各行業的關聯度相當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國民經濟投入產出表分析,紡織工業每增加1.00單位的投入,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系數是1.25,高出各行業平均值25%,如對石化、機械等行業。
平衡進出口貿易,為擴大進口創匯
如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飛機。
中國紡織業的特點
開放、市場化配置、民營資本占主體,原料豐富,紡織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配套能力強,加工水平高。
原料豐富:棉花產量約占世界產量1/4,絲綢占80%,苧麻產量第一,羊絨80%,化纖1/3,羊毛、亞麻等也有很高產量。
紡織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紗錠約6000萬錠,化纖產能1600萬噸,紡、織、染整、成品加工,紡織機械生產,紡織教育院校。
配套能力強,各種服飾加工配件,染料助劑等加工水平高,設備先進,工人素質高,加工能力強,世界名牌幾乎在中國都有加工貼牌。
產業集群效應顯著
位于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河北、遼寧等省89個紡織產業集群的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紡織工業的25%,就業人口占25%,出口占20%,集群有產業鏈不同層級的紡織企業,也有大量相關企業,如印刷、包裝、運輸等,集群區域半徑5公里內可解決幾乎所有問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關聯交易費用,增強了企業競爭力。
紡織業發展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交通運輸、港口、信息、通訊等。
行業、市場開放程度高
中國紡織業在改革開放中抓住了國際上出現的制造業轉移的機遇,吸引了大批國際資本,國內民營資本,他們的特點:技術設備先進、管理水平高、外向度高。
存在不足
科技開發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高附加值產品少,缺少知名品牌,國際營銷能力不強,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等。
中國紡織產業的發展前景
對中國紡織產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因素
中國人口仍將保持增長,使內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紡織業要在吸納就業人口方面發揮作用。
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使居民收入狀況不斷改善和提高,促使三大類紡織品在保持數量增長的同時,逐漸向時尚化、功能化、差異化、多層次、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一體化出口釋放效應趨于平穩,紡織品出口也將穩定發展,但仍是推動中國紡織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內的區域布局會更加完善,形成東、中、西部合理的產業梯度分布,各地區相互配套,互相協作,共同促進產業的發展。
為此中國紡織產業會在技術裝備水平,紡織加工工藝技術,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品牌建設以及對全球化市場快速反應能力,市場營銷方式,網絡建設等方面努力,加快科技進步、產業升級、轉變產業增長方式,把中國從紡織大國建設成紡織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