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發展特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規模日益擴大,市場多元化已經形成,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一、發展勢頭迅猛。據商務部合作司統計,2006年1~11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46.8億美元,同比增長38.2%;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550.6億美元,同比增長120%。截至2D06年11月底,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1605億美元,簽訂合同額2410億美元。2006年有兩個特大型項目比較引人注目,包括中信一中鐵建總承包的合同額達59.92億美元的阿爾及利亞高速公路項目,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公司與尼日利亞交通運輸部國務部簽訂的83億美元的尼鐵路現代化項目。尼鐵項目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承攬的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項目。鐵路全長1315公里,整個項目從設計、采購到施工全部由中土集團公司負責實施。
二、市場多元化深入發展,市場格局得到優化。亞洲和非洲一直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場,占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總營業額的70%左右。從“十五”期間各地區新簽合同額的對比情況看(見圖2),亞、非地區市場的增長趨勢更為明顯。由于2006年以來,接連在非洲簽訂超大型項目,非洲市場增長趨勢將會走高。
三、在國際承包工程領域,中國基本上形成了一支具有多行業組成、能與外國大承包商競爭的隊伍,并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認可,競爭環境向著有利于中國企業的方向發展。根據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2006年8月的統計,2D05年中國有46家企業進入“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行列(見表1)。當前,中國企業已經能夠設計、施工世界上最長的橋,最高的樓,最大的水電站,海拔最高的鐵路等。由于中國公司實力的增強,許多國家專程到中國進行項目推介,希望中國公司參與其國家建設。
四、合作模式日趨多樣化。近年來,以EPC為代表的總承包模式、BOT融資模式越來越多。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除了承攬現匯項目外,提供融資服務或帶資承包已經成為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繼印尼巨港電站項目、柬埔寨甘再水電站等BOT項目之后,2006年中國公司又簽訂了很多總承包項目或交鑰匙工程。除了前文提到的在非洲簽訂的兩個特大型項目外,中國公司在中東、拉美等市場都有不錯表現。如中信總承包的巴西CSA焦化項目,合同額達2 69億歐元;北方國際公司與當地企業KAYSON公司組成的聯營體簽約伊朗AHWAZ輕軌一號線項目,為交鑰匙工程,項目總金額為7.91億美元。
未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發展預測
未來5~15年,是中國大力發展對外承包工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隨著促進體系的不斷完善,外部環境的優化,中國的對外承包工程面臨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業務規模將保持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從2006年的形勢看,中國提前4年實現“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新簽合同額500億美元的發展目標。但是,從2007年開始,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將會在580億美元規模的基礎上保持穩定、緩慢增長,甚至會有個別年份走低,預計2010年將會達到630億美元左右。
二、隨著國家對經濟外交日益重視,中國政府將同更多的國家簽訂雙邊合作協定,開展對外承包工程的宏觀環境得到改善,對于以往多年難以開拓的市場將會在政府合作框架下得以集群式、大規模開發。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政府承諾今后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優惠貸款和對外援助,并主要用于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為對外承包工程的發展提供了更大機遇。
三、亞非市場仍將是未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戰場。從亞洲各國發展情況看,很多國家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機遇的確很多。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工程建設規模較大。從非洲各國情況看,高油價和原材料出口產品價格繼續看好,帶動了非洲各國出口收入的增長和經濟增長率的上升。非洲國家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都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道路、港口、能源、電信等基礎設施項目成為投資的熱點。而從經濟外交方面看,中國政府重視同亞非各國開展合作,特別是為推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發展,促進中非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的合作,在2006年11月份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政府宣布采取8個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擴大對非洲援助規模,到2009年使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規模比2006年增加1倍;今后3年內向非洲國家提供3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20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等等。
四、以資源開發合作為導向的工程項目將會迅速增長。由于人口眾多,目前又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中國對資源需求量大,資源相對供應不足,國內經濟發展對國外市場和資源的依存度不斷增加。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與安哥拉等國開展資源、貸款、經貿一攬子合作,該模式得到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將會得到迅速推廣。此外,以企業為主導的資源開發合作亦將邁出新步伐。
五、產業結構調整與境外投資的拉動作用將越來越大。隨著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在大型機電設備、成套設備制造等方面的競爭力增強,勢必推動中國公司對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開拓。未來幾年內,中國對外投資年增長速度約為40%左右,其對工程承包的拉動作用將越來越明顯。無論是以資源開發合作為導向的投資,還是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加工制造領域的投資,都將大大推動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發展。
六、2007年宏觀經濟環境趨好,國際工程承包市場潛力巨大。和平、發展與合作仍將是世界經濟的主流,全球建筑投資保持穩定增長。據美國研究機構Global Insight的分析,近年來全球建筑業投資額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長,2007年全球建筑業投資規模預計在4.78萬億美元。按照國際建筑業市場的開放程度(國際公開招標項目和工程投資總規模之比)為30%計算,則國際公開發包的工程承包市場總量2007年約為1.43萬億美元。
面臨的挑戰
總體而言,國際工程承包環境對我們是有利的,但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我們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其主要有:
一、國際投資與貿易保護主義依然存在。從世界范圍看,建筑業普遍涉及各種復雜的國內規章,包括建筑許可、檢查監督、產權登記、專業資格、環境保護等。所以國際建筑市場是一個不完全開放的市場,開放程度僅為30%左右。大部分國家對建筑業的開放都附加有一些限制的措施,如:政府補貼、國內成分要求及人員資格限制等。還有的以國家安全為由排斥中國企業,限制了中國公司市場的開拓。如:印政府仍明文規定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提案要接受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的安全審查。其Vizhinjam港口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招標,但中標的中國港灣工程公司未能獲得印政府的“安全許可”。在2006年10月份,印度還排斥了中興公司參與其國家電信建設項目,其中由于摩托羅拉準備采購華為公司的部分設備也被淘汰。
二、由于中國尚未加入WTO《政府采購協定》,阻礙了中國公司進入他國公共工程市場。2005年初希臘雅典擬建設一個地鐵延伸工程,奧地利一知名建筑企業希望與中國某公司聯合投標,但由于投標條款要求公司所在國必須是WTO成員并簽署《政府采購協定》,而將中國公司排斥在投標資格之外。
三、企業融資能力弱、渠道少。與國際大承包商強大的融資及資本運營能力相比,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的資產總規模偏小,資產負債率較高,導致其融資能力有限;融資渠道單一,中國的對外承包工程企業以帶資承包的方式參與國際競爭,主要是依靠出口賣方信貸,國際上通行的項目融資方式尚未開展。特別是在一些諸如電站、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方面的融資問題需要加強研究。
四、生產安全和質量監管問題依然突出。隨著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進一步發展,涉及的市場領域越來越多,與當地發生糾紛和摩擦的機率越來越多,社會矛盾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經營安全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境外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和監管問題亦是企業和政府必須認真思考的,特別是政府合作框架下的項目,如果由于質量監管缺位,所損失的將不是一個項目,一片市場,而是整個中國企業的信譽。因此,“零事故率”應該成為國際大型承包商追求的目標。
五、產業分工體系深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當前,歐美日等國的大型承包商在技術專利、融資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占有明顯優勢,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項目上形成壟斷。同時,發展中國家承包商不斷進入國際市場,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國際承包工程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使得國際承包工程的產業分工體系進一步深化。在此基礎上,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之間、中外承包商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將會得到加強。
六、隨著中國企業越來越多的走向國際市場,必然直接面臨著和歐美承包商、跨國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而西方公司為了既得利益,通過各種手段阻撓中國公司開拓國際市場。如近年來,正當中非互利合作深入開展之際,一些西方媒體掀起一股企圖詆毀中非關系的論述,大肆宣揚所謂的“中國對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中國在非洲‘掠奪資源”’等,妄圖離間中非友好,破壞中非合作。歷史上,非洲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西方國家在非洲已經營了近百年,直到今天決定非洲國家經濟命脈的重工業、礦產業、制造業等重要領域仍然被西方跨國公司所操縱。在這種局面下,西方公司必然會通過各種手段維護既得利益。
七、人才缺口加大。隨著對外承包工程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普遍缺乏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的各種人才,人才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綜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