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來,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特殊利益集團”這個話題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這個特殊利益集團,就是在過去若干年中,以某種不那么十分正當的方式,影響了政府決策,從而以特權方式獲得了巨大利益的社會群體,人們通常提及的有壟斷性國有企業、房地產開發商、醫院、學校等既有壟斷權又商業化經營的機構,甚至還有部分官員。對于這些特殊利益集團,民眾表示強烈的不滿。
任何現實的政治共同體,都存在不同的利益群體。相對于公共利益,任何利益群體、集團的利益都是個別的、“特殊的”。因為,正常情況下,每個人、每個集團都會本能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很難主動地追求公共利益。
一個社會良好的社會政治秩序,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利益集團,惟一可取的解決辦法,就是麥迪遜所主張的,要消除各種各樣、又互不相容的利益集團,就是給予每個公民、每個利益集團有同樣的自由來主張自己的權利和利益。
今日中國的某些利益集團之所以成為問題,不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利益,不是因為他們盡力增進自己的利益,而是因為,其他人難以表達自己的利益。今日中國社會的政治法律結構存在缺陷,不同社會群體和利益集團在政治上、法律上不平等,某些群體集中了很多權力,他們可以支配規則的制定與執行,他們享有特權,成為“特殊的”群體;其他群體對于他們則沒有多少討價還價能力,結果,好處全歸了特殊群體,成本全由他人承擔。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土地與房地產領域,地方政府官員出于政績和稅收考慮,完全與房地產商站在一起,從而讓這群商人成為一個特殊利益集團,而土地被廉價強制征用的農民、不得不承受天價房屋的城市居民,卻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這幾年來,這些特殊利益集團的社會形象已經破產,民眾對這些利用特權攫取財富的群體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中國共產黨提出并深化“和諧社會”綱領,自然深合民心。
但是緩解普通民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不滿,僅由政府給予弱勢群體以格外的照顧,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這并不是解決問題的科學思路。對任何一個群體的格外照顧,都意味著對其他群體不公,損害其他群體的權利和利益。
因此,要實現社會和諧,固然需要給弱勢與貧困多一些照顧,但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實現普遍的正義。正義應當是社會治理及治道變革的惟一指導性方向。因為,正義的制度其內在地具有一種機制,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其所應得的,并讓一切侵害他人的人遭到懲罰,從而維持社會的長期穩定與繁榮。其實,今日貧困與弱勢群體所需要的,也正是得到自己本應得到的,也即平等的權利,法律的平等保護。
要實現此種正義,就必須剝奪特殊利益集團的特殊權利、特殊地位,縛住這些利益集團的攫取之手。為此,當然首先需要有效地限制政府的權力,通過完善民主制度、改革司法體制,引入制衡機制,讓政府的權力相互制衡,從而限制政府權力,使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均服務于公共利益。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本身將難以利用自己充當裁判員的位置在資源分配過程中向自己的利益傾斜。
但另一方面,消除特殊利益集團,或者說控制、制約各種利益集團,使其任何一個都不能要挾公共利益,也需要社會自身深化、拓展自治領域,積累對抗特殊利益集團的力量,恢復社會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平衡。這需要各個群體、尤其是曾經受到損害的群體,能超越單純的利益追求,具有追求優良治理的抱負。當然,這反過來也需要政府提供某些進行利益博弈的制度平臺。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