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托洛茨基或以他為首的“托派”,人們曾經往往談虎色變。蓋因自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以來的近八十年時間里,在不少人心目中,托洛茨基或“托派”都是反動或反革命的代名詞。
在幾十年后的今天,人們幾乎已經忘記了托洛茨基。人們知道十月革命,卻多不知道正是托洛茨基在列寧不在的情況下領導了十月革命;人們知道蘇聯紅軍,卻多不知道托洛茨基才是紅軍的締造者,并率領它打敗了英法帝國主義干涉者和白軍,捍衛了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人們知道新經濟政策,卻多不知道是托洛茨基最早提出了新經濟政策;人們知道斯大林是列寧的繼任者,卻多不知道托洛茨基在蘇維埃俄國的地位原本僅次于列寧,他的肖像與列寧的肖像并排懸掛;人們知道蘇聯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性,卻多不知道早在1930-1933年間,托洛茨基就在竭力爭取德國工人階級組織聯合陣線,反對法西斯主義勢力抬頭,防止希特勒上臺:人們知道新版《列寧全集》中文版共有60卷,卻多不知道《托洛茨基全集》竟達150卷之巨,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藝術、教育等等幾乎一切領域……
托洛茨基是如何從人們的視線里消失的呢?
1921年秋以后,列寧的健康每況愈下,后又突發嚴重中風,右肢癱瘓,口齒不清,有時甚至不能說話。1922年12月,列寧抱病重新審查了與格魯吉亞布爾什維克沖突的前因后果,終于明白了斯大林作為民族人民委員在格魯吉亞的粗暴舉動。他發現斯大林指控格魯吉亞“分裂主義者”的罪名都是虛假的。列寧最終選擇了與“托洛茨基同志一致”的意見,此前列寧因受蒙蔽曾在格魯吉亞問題上支持了斯大林。除了這次的“格魯吉亞問題”外,在“對外貿易壟斷權”、“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優先地位”、“共產國際的統一戰線”、“對工農檢查院的批評”、“黨的官僚主義”等等一系列國內外重大問題上,列寧和托洛茨基也都是緊密合作,與之相比較,他們之間的所謂“不和”根本微不足道。列寧曾不止一次向黨和共產國際表明,他認為托洛茨基是一位馬克思主義的闡釋者。
但是,俄共十一大后斯大林擔任了總書記,他領導的書記處(以及組織局)已經從政治局手中接過了絕大部分行政職權。斯大林利用手中的組織權力,大力提拔反托洛茨基的人,將支持托洛茨基的人免職。
斯大林為首的官僚機器否決了托洛茨基在經濟建設道路、黨內民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革命問題等等領域的理論和提案,并發動了持續數年的批判托洛茨基的運動,最終于1926年褫奪了托洛茨基政治局委員的職務,并將其逐出中央委員會。托洛茨基在黨的最高委員會上作最后陳詞時警告各派說:斯大林的目的就是要消滅所有的反對派;而且,在一片嘲笑叫罵聲中,他預言將有一系列血腥清洗,說其中不僅他自己的支持者,而且多數布哈林分子甚至斯大林分子都將遭到滅頂之災。他還預言斯大林的勝利是短命的,斯大林體制將會突然垮臺,徹底崩潰,因為眼前的勝利過分依賴暴力。很不幸,歷史讓托洛茨基成為了先知:斯大林三十年代的“大清洗”,將許多他曾經的對手和盟友送上了斷頭臺;1991年,蘇聯解體。預言了這一切的托洛茨基在1927年11月14日被開除出黨,罪名定為“挑起反革命示威游行和實際上煽動叛亂”。1929年1月20日,托洛茨基被“驅逐出蘇聯國境”。1940年8月20日,托洛茨基在墨西哥被刺客用冰鎬暗殺。
關于對托洛茨基的評價問題頗有一番曲折。
就中國來看,對托洛茨基的評價,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中共黨史、國際共運史研究的深入,幾十年來有著一個逐漸的轉變過程,早先的和今天的結論差別巨大。
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針對托洛茨基的注釋是這樣寫的:
托洛茨基集團,原是俄國工人運動中的一個反對列寧主義的派別,后來墮落成為完全反革命的匪幫。關于這個叛徒集團的演變,斯大林同志于1937年在聯共中央全會上的報告里,作過如下的說明:“過去,在七八年前,托洛茨基主義是工人階級中這樣的政治派別之一,誠然,是一個反列寧主義的、因而也就是極端錯誤的政治派別,可是它當時總算是一個政治派別……現時的托洛茨基主義,并不是工人階級中的政治派別,而是一伙無原則的和無思想的暗害者、破壞者、偵探間諜、殺人兇手的匪幫,是受外國偵探機關雇用而活動的工人階級死敵的匪幫。”
1989年以后,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遭到了空前挫折。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共對托洛茨基的評價也發生了微妙的轉變,這種轉變仍然體現在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關于托洛茨基的注釋修改為如下內容:
托洛茨基(1879—1940),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曾任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列寧逝世后,反對列寧關于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路線,1927年11月被清除出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托洛茨基進行了許多分裂和破壞活動。
從注釋內容的整體來看,對托洛茨基的評價依然是負面的。但請注意,相對于1952年版毛選中的注釋,這里有兩個改變:一、注釋中加入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曾任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這句很重要的話,肯定了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勝利后軍事領域的工作,而列寧歷來高度重視托洛茨基的軍事工作,差不多是主動地接受他在這個領域中的判斷。二、刪去了原注釋中大量丑化和污蔑性詞匯。
更大的改變接踵而至,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毛澤東文集》第一卷《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一文中,對托洛茨基的注釋成為下面說法:
托洛茨基(1879-1940),曾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列寧逝世后,他反對列寧關于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路線,在聯共(布)黨內組織反對派,進行派別活動,1927年11月被開除出黨。
這條注釋中又有了三個新變化:一、肯定了托洛茨基在布爾什維克黨內的領導工作;二、頗帶蔑視色彩的“清除”出黨,改為了較中性的“開除”出黨;三、肯定了托洛茨基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歷史功績,刪去了原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進行了許多分裂和破壞活動”的不實之詞。
但是,注釋中“列寧逝世后,他反對列寧關于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路線”這句致命的評價并沒有改變。就在二十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就在人們以為托洛茨基的平反要等到下個世紀才能解決的時候,《毛澤東文集》第六、七、八卷出版了。在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一文和第七卷《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均有對托洛茨基的注釋,對其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托洛茨基(1879~1940),十月革命時,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委員、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十月革命后,曾任外交人民委員、陸海軍人民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職。1926年10月聯共(布)中央全會決定,撤銷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1927年1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撤銷他的執行委員職務,同年11月被開除出黨。1929年1月被驅逐出蘇聯。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殺。
新注釋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刪去了舊注釋中“反對列寧關于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路線”的評價,這等于否認了這一說法。
其次,刪去了原注中“在聯共(布)黨內組織反對派,進行派別活動”的評價。
第三,新注釋中對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之前及之后各個領域中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逐一點出了他所擔任的重要職務。
第四,使用了“遭暗殺”字樣,體現了中共對托洛茨基之死的同情。
至此,中國共產黨終于對托洛茨基有了一個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但是,想要扭轉幾十年來根植于人們頭腦中被歪曲的觀念恐怕比修改毛澤東著作中的注釋更艱難。這需要史學工作者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讓歷史中不再有“被遺忘的人物和空白點”。這是當代史學工作者的義務。
(摘自《博覽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