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印度越來越強了,開始憧憬大國崛起和印度復興的美妙前景了#65377;正是在這種憧憬陶醉中,印度逐漸意識到要在世界上體現出更多的“印度式”和“印度味”,并對英國殖民者留給他們的殖民遺產開始反思和批判#65377;
隨著印度崛起和印度的大國地位在國際上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印度國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正在被點燃,并且已燃燒到一個比較高的溫度#65377;近年來印度國內掀起的城市更名熱,折射出印度在國力蒸蒸日上背景下對待殖民遺產的復雜心態#65377;
殖民命名:引以為恥
孟買#65380;加爾各答和班加羅爾等印度城市的英文拼寫,自從被英國殖民者確定后,200多年來一直沿用下來,印度也并沒有因為獨立而更改英國殖民者給他們留下的城市烙印,英文拼法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沒有多少人去置疑它的合法性#65377;如今,印度越來越強了,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談論“金磚四國”(指印度#65380;中國#65380;巴西#65380;俄羅斯),甚至認為印度已在四國中獨領風騷,開始憧憬大國崛起和印度復興的美妙前景了#65377;正是在這種憧憬中,印度逐漸意識到要在世界上體現出更多的“印度式”和“印度味”,并對英國殖民者留給他們的殖民遺產開始反思和批判#65377;
英語作為英國殖民者留給印度的文化遺產,已融入了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層社會都以講流利的英語為榮#65377;印度早期的領導人和現在少數講英語的上流社會人群都對英國有著莫名的崇拜,而現在印度全國的政治氛圍正在向追求自尊轉變,城市更名熱正是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這種去殖民化的自尊心理#65377;其實,這種去殖民化色彩也不是什么新內容,它一直伴隨著印度民族意識的增強和國家實力的壯大#65377;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地方政黨崛起,民族意識增強,為了去除殖民歷史留下的痕跡,各地紛紛將地名改回原來的名稱,體現出地方化和印度化的趨勢#65377;例如,1995年,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的英文拼寫由Bombay改為當地馬拉蒂語的拼寫方法Mumbai;1996年,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馬德拉斯由Madras變為泰米爾語的Chennai(欽奈);2001年,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也將英文拼寫的Calcutta改成孟加拉語言中的Kolkata#65377;如果說孟買和加爾各答的更名尚好辨認,因為更名后的發音大致還與英文拼法差不多,而馬德拉斯更名為欽奈則會麻煩許多#65377;
不管怎樣,印度的這些做法展現出來的是崛起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自信,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65377;英國殖民者已經撤離了半個多世紀了,而印度的政治和經濟也有了長足發展,印度城市更名熱好像在向世界宣示:我們現在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國際社會必須接受我們自己的定位#65377;社會學家T.K.歐門在談到印度文化#65380;政治和經濟的這種轉變時也認為:“這些轉變說明我們越來越自信了#65377;”
英式民主:引以為榮
殖民遺產留給印度的并非完全是引以為恥的事情,英國200多年的殖民統治,也在印度自上而下建立了英式民主制度#65377;當年殖民者為方便統治而建立的管理體系,經過殖民者的精心培育,使印度精英社會受到長期熏陶,現在成為殖民遺產中最讓印度人自豪的東西,它一下子拉近了印度與美歐國家的距離#65377;地理上本屬亞洲的印度,一提起民主,就變成了與西方存在某種天然聯系的“親戚”#65377;正是這種民主方式上的認同感,使印度崛起少了許多大國阻力,美國等都一心想把其栽培為世界大國#65377;
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時,建立了系統的英式文官體系和政府治理,成熟的立法和司法制度,比較健全的教育#65380;金融和公司體制,而領導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們差不多都是在這種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對英國殖民者留下的治理方式相當熟悉和認同#65377;從圣雄甘地到尼赫魯,雖然他們都反對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直接治理,但并沒有否定英國建立起的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相反還從內心深處認為英式民主制度是合理和有用的,因此將其全盤繼承下來并寫入憲法#65377;印度獨立后仍然保留在英聯邦內,也正是因為印度精英層認為獨立后的印度依然與殖民宗主國存在某種天然聯系#65377;
實際上,印度繼承英式民主這套殖民遺產,也是強調和鞏固印度統治階級在印度傳統等級社會中的優勢#65377;在道德#65380;制度#65380;智力#65380;體力上貶低東方人,是西方殖民統治的一個重要策略,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意識與制度上建立差異與優越機制#65377;印度本來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英國統治又在印度原有的種姓等級之上,建立了種族等級#65377;英國人生活在印度,極力避免與印度人交往,通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65377;每年前往印度服務的英國人,都是牛津大學#65380;劍橋大學的優秀畢業生#65377;他們努力在印度人面前為自己塑造出半神化的形象,扮演著全能拯救者的角色,印度人對他們只能服從和感恩#65377;如果沒有這種優越心理,英國僅依靠幾千人維持對幾億印度人的統治,根本就不可能#65377;印度的統治精英階層本身大多是這種等級制度的受益者,十分認同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制度遺產,當然也為了便于自身的統治而樂意繼承下來,并且引以為榮#65377;
在全球化條件下,英式民主這種制度遺產推動了印度的快速發展,而得益于英國殖民者留下的英語教育#65380;文化#65380;金融和服務產業的優秀素質,印度人得以快速發展軟件業,并使之成為推動印度經濟成長的巨大動力#65377;在地名#65380;服裝等方面“去英國化”的印度人常常以能夠流利地講英語而感到自豪#65377;印度自稱全國有8000多萬人能夠熟練地使用英文,而這一優勢也是包括班加羅爾在內的印度城市成為“世界辦公室”的主要原因之一#65377;印度電腦工程師們,英文熟練,教育背景與西方接近,這正是各跨國IT公司紛紛落腳班加羅爾的原因#65377;
當然,印度對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制度和文化遺產也不乏創新#65377;以英語為例,市場正在滿足印度人對英語的巨大需求,印度國內已出現數以千計的教英語的“工作室”和學校#65377;如果說老一輩印度人將學習英語作為走出印度的通行證和身份地位的象征,那么年輕一代的印度人則更多地是把英語看作一種技能,就像掌握微軟的視窗系統一樣#65377;在他們看來,英語只是印度的多種語言之一,不是殖民統治者的母語#65377;他們非常自然地把英語與印地語詞匯混在一起,這種流行雜燴叫做“印度英語”,已日益成為印度的街頭語言#65377;尤其是廣告商,他們對一些印地語與英語混雜的廣告詞引起巨大反響一直很驚訝,例如可口可樂的“Life ho aise”(這就是生活)和百事可樂的“Dil maange more”(渴望無限)#65377;《劍橋語言百科全書》的作者戴維·克里斯特爾稱,印度可能已經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英語使用者#65377;
殖民強占:不愿拋棄
印度繼承殖民遺產是抱著為我所用#65380;于我有利的原則,他們既是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的受害者,獨立后又非常想繼承英印帝國的殖民成果,甚至哪怕有些是非法的,例如,對南亞小國的宗主權和控制權,對非法炮制的麥克馬洪線的領土主張#65377;
實際上,中印之間出現邊境問題是因為印度試圖迫使中國接受由英國殖民當局單方面決定的邊境線#65377;即使英國人也小心地并不太強調它,但結果是,獨立后的印度人反而成了英國人在邊界問題上的立場的頑固的擁護者,這才引發了1962年的中印邊境爭端#65377;
現在,中印都在快速崛起,開始進入相互適應和相互合作的新階段,邊界問題已成為橫亙在兩國之間的巨大障礙#65377;要克服之,的確需要新思維,而印度應該拿出創造印式英語的勇氣#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