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其他刑事政策相比,具有更為豐富的實質內涵與時代意義,也更能體現刑事政策預防和控制犯罪、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的價值目標。
關鍵詞:刑事政策;寬和性;嚴厲性;嚴密性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4-0065-04
如皋市自2003年開始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四年以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受益面不斷擴大,受益率不斷提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了群眾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好評,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作出了貢獻。
但是,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存在著問題和困難:
一是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籌資水平偏低,補償水平也不高,距離幫助農民擺脫因病致貧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由于基金規模過小,報銷比例低,特別是到外地就診的往往是在本地無法醫治的大病,但由于對外地醫療機構無法進行約束,受非目錄用藥和檢查項目制約和報銷比例的限制,可報銷金額往往不足醫療費用總支出的25%,影響到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熱情,影響到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達不到解決農民看病貴的目的,也影響到制度運行的質量和效果。
二是尚未建立起穩定的長效籌資機制。穩定、低成本的長效籌資機制是合作醫療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本著政府組織引導、群眾自愿參與的原則,由縣鄉級政府負責基金的籌集工作。前幾年如皋市作為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合作醫療基金的籌集都是與農村稅費征收工作同步進行的,隨著農業稅的取消,由基層政府安排足夠的人力單獨進行合作醫療費用的籌集顯然不夠現實。如果另行建立籌資運行體制,成本付出又太高,也就會使本已捉襟見肘的經費更加緊張,建立穩定高效的基金籌集機制是目前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一步發展的最為迫切的課題。
三是農民互助共濟意識不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就是要通過互助共濟提高農民抵抗疾病風險的能力。有些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互助共濟的性質認識不清,對補助期望值太高,總是期望得到更多的資金補助。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在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費用每次門診要幾十元,每次住院至少要幾百元,多的達數萬元。用較少的合作醫療基金來補償如此高的醫療費用,必然產生補償收益面與補償比例的矛盾。所以,從補償方案中可明顯看出,報銷比例較低,農民參保后自付的醫療費用還很高。農民感覺參加合作醫療雖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償,但難以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的問題。反過來又嚴重影響著自愿繳費的積極性,從源頭上掣肘著新型合作醫療的進一步發展。
四是基金運作中的潛在風險難以規避。隨著農民對合作醫療政策了解的加深及受益面不斷加大,一方面刺激了農民醫療消費費用的增長;另一方面,由于管理體制及管理手段的不完善使得部分素質不高的農民及定點醫療機構聯合起來鉆政策的空子,虛開發票、濫開處方。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加大監管力度進行控制,構成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管理的潛在風險,難以規避。
為進一步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全面建立,建議重點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參合標準,完善補助政策,使農民得到更多實惠,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加大資金投入數量,可從農民自籌和財政投入兩個方面著手。原農民個人籌資額為人均10元,2006年我市農民人均收入預計可達6286元,在解決好特困戶參合經費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個人籌資的標準已經成為可能。2006年我市財政收入預計超過18億,一般預算收入可望突破7.6億元,進一步提高合作醫療基金標準已經有了一定的財力基礎,重點突出地方財政的投入,同時積極爭取各級財政的支持,真正體現財政二次分配對農民的反哺。將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惠及廣大農民群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提高標準,對補助政策進行合理調整,在擴大受益面的基礎上,重點解決特困農戶及大病的補償和醫療救助問題,以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醫療保障水平。
2.改革現有管理格局,提高管理效能。新型合作醫療自試點以來所有業務工作都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單獨進行業務管理,具體業務部門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每天都碰到新問題。城鎮職工的養老、醫療保險由社會勞動保障部門進行管理,有成熟的醫保運行機制,豐富的管理經驗。如果進行新型合作醫療管理機制改革,衛生醫療業務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日常資金管理、報銷結算等業務由社會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將會充分發揮兩個部門的業務管理優勢。既能提高廣大農民就診的醫療質量,又充分利用現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已經建立起來的各種硬、軟件和人力資源優勢,減少重復投資、降低運行成本,還能充分發揮兩塊基金的作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擴大總額有利于規避基金運轉過程中的風險,更主要的還有利于與今后的一系列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直接接軌。
3.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繼續深入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加強教育,規范執業行為;加強藥品管理,嚴格控制“藥占比”;加強基礎管理,切實提高醫療質量;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加強醫患溝通,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規范競爭行為,加大查處力度,傾力打造便民、誠信、規范的服務環境。嚴格按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的政策規定開展服務,保證合作醫療基金運作的安全,維護廣大參合農民群眾的利益。
4.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爭取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農民健康工程的重要內容,固然有賴于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更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要在各個環節、利用各種媒體全方位宣傳,進一步提高群眾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知曉率,提高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增強農民群眾抵御大病風險的能力。樹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自覺自愿地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順利推行的基礎和保證。
5.推進配套制度改革,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外部環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也是目前農村衛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可能在很長一段時期伴隨著合作醫療的發展。因此,要積極推進相關改革,否則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合作醫療的運行效果。
6.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完善,必須大力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站和基層衛生院的建設。要通過調整醫療衛生資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完善服務功能、推進機制創新等措施,加快構建完善的衛生服務體系。建議衛生主管部門在農村醫療人才緊缺,從業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的客觀現實面前,開辟綠色通道,加強對鄉村醫生的學歷和技能的培訓,通過規定可行的達標時間表來強制實行培訓,提高大部分人員素質的同時淘汰一部分人員,從整體上提高鄉村醫生隊伍的素質;建立城市醫療衛生人員定期到農村服務的制度,加強農村醫院和鄉村衛生服務站建設。建立大學畢業生到農村醫院和衛生服務站工作的激勵體制,鼓勵大學畢業生直接到農村服務廣大農民;實行衛生服務站、鄉鎮醫院首診制度,逐步實現小病不出服務站、大病才上醫院,探索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相關職能部門加強監管,對藥品價格、診療服務價格進行嚴格有效的控制,使農民醫療費用高居不下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一項民心工程,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加大財政投入,不斷提高補償標準;加大農村衛生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嚴格監管,努力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加強經辦機構建設,提高服務效率等多種舉措,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真正將這項為民、利民、便民的實事辦好,切實推進農民健康工程,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