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農業生態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大重要任務。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后果。以水利技術創新改善農村環境,不失為明智選擇。
關鍵詞:水利技術;農村環境;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6-0058-03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良好的農村生活環境和農業生態環境(以下統稱農村環境)是農民、農業和農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努力改善農村環境,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有利于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益的實現和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農村環境問題不解決,“三農”問題也難以解決,環境問題也難以從整體上得到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難以實現。
一、辯證認識農村環境問題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認識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日趨突出的環境問題,是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基礎。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我國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收入普遍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沒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環境保護和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帶來了農村環境惡化、農村飲水安全保障不高等十分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增長不相協調累積而形成的,是由于片面追求GDP和農業高產,忽視環境保護而形成的。盡管有關部門在農村環境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其成果覆蓋面還十分有限,總體上,農村環境質量仍呈持續下降態勢。就環境要素而言,水污染最為嚴重,并已經威脅到農村飲水安全;其次是土壤污染和酸雨等。
1.水環境污染十分嚴重
以江蘇省為例,大部分河塘溝渠遭受污染,基本上是有水皆污,全省近80%的河流水質達不到功能區要求,水質型缺水的情況十分嚴重。由于地表水和土壤污染,又殃及地下水。全國而言,河湖污染已成為普遍現象,淮河、海河、遼河“三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三湖”的嚴重水污染狀況已引起全社會的強烈反響。
2.固體廢棄物污染觸目驚心
各種廢棄物隨意堆放,農村道路兩旁、家前屋后、河邊橋頭到處都是垃圾,白色污染比比皆是。許多地方人畜糞便未作任何處理,直排河塘溝渠;農作物秸桿或一燒了之,污染大氣,或拋之于水中,污染水體。
3.農用化學品污染日益突出
農藥、化肥、除草劑、生長激素等農用化學品施用強度大、頻率高、流失多,對土壤及農作物危害極大,也加劇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江蘇省有些地區水稻施藥高達10多次,施用農藥的60%~70%殘留在土壤中;氮肥使用量高的達668.5公斤/公頃,遠超過發達國家225公斤/公頃的安全上限,其中60%~70%流失于環境。
4.工業企業污染農村積重難返
農村經濟發展中鄉鎮企業功不可沒,但企業污染環境也決不可小視,特別是化工、印染、造紙等企業,污染十分嚴重。這些企業周邊的河道幾乎無一能保持“清白之身”,且其污染物大多難以降解,一旦污染將長期危害一方。由工業污染造成的飲用水源水有異味、帶顏色,魚塘死魚死蝦,有毒廢水導致人畜中毒或農作物損害的事件時有所聞。
5.農村飲水安全面臨挑戰
十五期間,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加大對農村飲水工程的建設投資,全國解決了5700多萬農村人口的基本飲水問題。但據調查,全國仍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存在問題,其中約6300多萬人飲用高氟水,200萬人飲用高砷水,3800多萬人飲用苦咸水,1.9億人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1100多萬人飲用水受到血吸蟲病威脅。據監測資料,江蘇省鄉村河流78%劣于三類水,五類和劣五類接近一半,農村居民飲用水源,無論是已改水的地區或未改水的,大多是河湖水或淺層地下水,其水質按國家標準來衡量基本上是不達標的。黃淮海地區資源型缺水與水質型缺水并存。農村飲水水質不達標,已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們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盡快改善農村環境現狀,保障農村飲水安全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這一根本利益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農村環境問題的因果分析
認識自然是改造自然的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銳利思想武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要求我們遵循自然規律,以科學的手段和方法解決面臨的問題。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和飲水安全問題首先應從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入手。我認為,導致農村環境惡化的原因主要如下:
1.農村環境保護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從地方政府來看,隨著城市化和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份量似乎越來越小,這種價值取向使得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發展工業和招商引資上。從業務主管部門來講,農業部門長期以來其工作重點主要放在如何提高農業產量上;縣級以上環保部門的重點更多地是放在工業和城市污染防治上,農村環境管理基本上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
2.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破壞了農業和農村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農業比較利益不斷下降,使費工費時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傳統的精耕細作措施基本找不到市場,加上化肥的普遍使用,使本可以做能源、肥源的秸桿和人畜糞便等生物質資源棄之不用變成了重污染源,物質、能量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逐漸被高投入、高污染的化學農業所替代,不僅破壞了原始的農業循環經濟,而且增加了農業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3.農村環保及科技投入嚴重不足
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對城市環保投入已開始重視,但對農村環保投入嚴重不足。據調查,除各種創建示范點有少量投入外,絕大多數農村環保投入均為空白。鄉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沒有固定的治理資金來源和明確的投入引導政策,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農業面源控制等也缺乏普遍而明確的鼓勵政策或財政補貼。農村環境保護的科技投入也嚴重不足,對諸如水中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蘆的清除和綜合利用、鄉村生活污水的就地安全處理或資源化、農作物有機栽培和畜禽水產的有機養殖等等問題的研究嚴重不夠。
4.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沒有形成合力
地方政府和各相關部門從不同側面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如改水、改廁、清淤等,為改善農村環境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來看,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整合,力量分散,資金使用效益受到影響,導致農村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實際效果不明顯。由于環境惡化,農村普遍出現環境面貌臟、亂、差,飲水和食品安全無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受損害等問題,已經產生嚴重的后果。
三、以水利科技創新改善新農村環境
針對農村環境和飲水安全存在的問題,從水利工作角度,水利科技如何通過創新發揮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應有的貢獻呢?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水利科技創新可以在多個方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1.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追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從國際上主要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大多數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質量先是隨經濟的增長而惡化;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環境質量開始好轉。但從惡4化到好轉這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的出現則有早有遲。如美國是在人均GDP達1萬美元時才出現“拐點”,而日本則提前至8000美元,北歐國家則更早,有的國家在3000~4000美元時就出現了,少數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基本上甚至沒有出現大的污染問題。因此,實踐證明只要政府重視,方法得當,這個“拐點”可以較早出現。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不是魚和熊掌的關系,是雞和蛋的關系,如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無異于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經濟發展的唯一目的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更加美好。如果置環保于不顧,或者忽視環保,那無疑是本末倒置,即使經濟發展上去,也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應當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盡快越過這一拐點。
2.以水利科技創新促進農村環境改善
堅持以人為本,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農業生態環境,需要水利科技創新提供支持。科技創新包括原始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在已有科學技術成果上的系統集成創新,以及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農村環境改善需要多方面水利科技創新的支持。針對農村污染呈現“面廣、點多、污染來源復雜”的特點,水利科技創新可以在改善農村環境方面發揮作用。例如:以往的水利工程調度主要是考慮水量的問題,包括防洪和抗旱。在水環境嚴重惡化的情況下,應在水利工程調度中考慮水質的問題,實施水利工程的生態調度,稀釋嚴重污染水體,降低污染物濃度,并提高江湖水體的自凈能力。這就要求水利工程調度的科技創新,需要研究考慮水質因素條件下的新的調度方式和方法。利用河道、湖泊周邊的植物攔截進入水體的污染物,以及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修復或改善受污染的水體,也是水利科技的創新課題。面臨這些新課題,我們既需要原始的技術創新,也需要已有技術的集成創新,還可以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3.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和管理,改進農村飲水安全
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這一根本利益,需要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對于資源型缺水,采取調水、節水等措施,開源節流。對于水質型缺水,通過各種辦法或減少污染,或凈化水質,或通過上述水調度措施降低污染物濃度使水質達標。要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既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也不單純是管理問題,要從整個流域和區域層面強化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摸清飲水安全現狀,做好包括水資源保護、調配、調度、管理、飲水工程等多方面的整體規劃;統籌兼顧,抓好包括水源保護、飲水工程和監測體系等內容的飲水安全建設工作;廣開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飲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深化改革,不斷完善飲水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科學發展觀著重于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只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戰略的眼光統籌農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平衡,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水利科技創新支持農村環境改善和飲水安全建設,就能有效地改善農村環境和飲水安全狀況,很好地落實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做出水利工作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