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思想,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而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人學思想的邏輯展開,有著自己豐富的科學內涵。“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有著深刻的理論指導和現實實踐意義。
關鍵詞:以人為本;民本主義;人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D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6-0035-04
作者簡介:姚崢嶸(1971- ),男,江蘇南京人,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學理論。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以人為本”的概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精髓,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思想對于正確把握和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內涵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眾”,“本”是指“目的”、“目標”。“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為發展的目的,以人民群眾的發展為目標,就是從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出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從而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為本”這一提法并不是中國共產黨的發明創造,而是汲取了古今中外思想史上人學思想的精華并根據當前中國的現實需要提出來的。但是,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思想的內涵既不同于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思想,也不同于近現代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它是在新形勢新階段下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邏輯展開,是對馬克思的回歸和重新解讀。
1.“以人為本”不僅是手段,更是目的
2600多年前,齊國政治家管仲曾說過:“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在這里,管仲是把“以人為本”作為統治階級的一種治國術(或者叫統治術)而提出的。這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我國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現的“以人為本”的提法。后來,孟子在《孟子·盡心下》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從管仲的“以人為本”到孟子的“民貴”、“愛民”,再到康有為的“君民同體說”和譚嗣同的“君末民本說”,形成了中國民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傳統。事實上,中國的傳統民本思想是針對“以君為本”而言的,其目的是為君權的穩固和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來服務的。民本主義雖然也主張愛民、重民,但愛民、重民僅是手段,愛民重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忠君。而我們今天所提出的“以人為本”則是真正的、徹底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不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目的,一切以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2.“以人為本”是現實的、具體的
公元前4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標志著哲學研究的對象從自然轉向了人。阿倫·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中指出,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然而到了中世紀,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人的地位被“神”所淹沒。文藝復興以來,這種人對神的崇拜又轉向了對人自身的崇尚。這一時期的思想家為了與“神”相對抗,復興了古希臘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用來反對以神為中心的宗教觀念,宣揚天賦人權和人性的解放。后來,這種思想被費爾巴哈上升到哲學的層面,產生了人本主義的社會歷史觀,揭示了宗教不過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這一實質,確立了人對神和自然的主導地位。然而,費爾巴哈所理解的人不是現實的人,而是脫離了歷史條件、社會關系和社會現實的“人”,即抽象的、脫離了一切社會關系的“類”概念。因此,西方的人本主義,特別是近現代的人本主義,是針對神本主義而發的。然而,它在反對神對人的統治和奴役的同時,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賦予了人以凌駕于自然、社會及其規律之上的至高地位,因而在世界觀和歷史觀上,人成了不受約束的絕對自由的主體。這種所謂的“人”,實際上只不過是恩格斯曾經批評過的以漫畫形式再現的基督創世說的思辨表現,是抽象的、脫離了一切社會關系的“人”。而我們黨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就是要實實在在地以現實的、具體的“人”為本,以現實人的現實利益為本,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本。
3.“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的回歸和重新解讀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史上人學思想的積極成果,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創立了唯物主義的人學思想。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認為,人不是脫離物質的精神實體,也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物質實體,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人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而人要創造歷史就必須從事生產勞動。因而,承認歷史是人在社會實踐的活動中,特別是在生產勞動的實踐基礎上創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與其他一切哲學人本主義的根本區別。為了明確這一點,為了與形形色色的人本主義劃清界限,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不把自己的學說稱作“人本主義”,甚至從來也不使用“以人為本”或“以人為中心”的概念。這樣一來,在很長一個時期便造成了一種誤解,好像馬克思沒有講過“以人為本”或“以人為中心”,實際上,馬克思排斥和否定的只是抽象的人本主義,而不是現實的、實踐的人本主義。馬克思不僅不排斥或否定現實的、實踐的人本主義,相反卻是把人的個性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視做人類的最高價值目標始終不逾地追尋著。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的理想社會,正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因此,我們黨今天提出和堅持“以人為本”,正是對馬克思的回歸和重新解讀。
二、“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歷史上,我國古代思想家對應“君本”提出了“民本”,近現代西方思想家為了反對以神為中心提出了“以人為中心”。今天,我們黨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既是對歷史的回應,也是對現實的選擇。
1.“以人為本”是對以“神”為本的批判選擇
這里所說的“神”,既不同于西方的“上帝”,也不同于中國的“仙”,而是中國傳統中的人間之“神”,即所謂的“大人物”、“權勢”、“官”等。盡管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都還不能算作“神”。但從人們對其迷信的程度來看,他們絲毫不亞于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我國封建社會一直強調“三綱五常”,所以有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說。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但中國人對于“大人物”的迷信,對于“權勢”和“官”的迷信,并沒有隨著開國大典禮炮的炸響而銷聲匿跡,以至于發展到“文化大革命”,人性被泯滅、扭曲,人格遭到傷害、摧殘,蔑視人、不把人當人看的現象達到了極致。“文革”后,隨著撥亂反正的展開,人們開始進行反思,人性和人的問題被重新提起并引發了一次次的大討論。我們黨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不斷促進人的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在現代中國,一個尊重人、愛護人、關心人的社會氛圍正在逐漸形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蔑視人和泯滅人性的問題就已經從根本上解決了。由于中國歷史文化積淀的缺憾和我黨長期受“左”的思想禁錮,在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大潮下,“以權為本”、“以官為本”甚至崇尚封建迷信的現象仍見怪不怪。今天我們黨提出和強調“以人為本”,正是在強調要尊重人、愛護人、關心人以及保護人權。
2.“以人為本”是對以“物”為本的糾偏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等新觀念,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且極大地解放了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人的個性得到張揚,人權狀況和個性自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由于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更注重的是物質的需要,因而往往急功近利,偏重于與物質利益直接相關的方面,忽略了更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建設,導致了“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因此,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片面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和人的發展,片面追求人的物質利益而忽視人精神追求的傾向。因此,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重視經濟的增長而忽視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重視人的物質利益而忽視人的政治文化權益,甚至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以犧牲多數人和社會的長遠利益為代價去追求局部的或短期的經濟利益,以犧牲社會的穩定和社會公平為代價去追逐GDP的片面增長,結果造成了盲目攀比、盲目投資、盲目上項目,導致社會上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日趨擴大,普通百姓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正當權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這些現象雖然只是在前進中出現的問題,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問題,但是問題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時候,已經到了不得不需要認真加以對待和解決的時候。今天黨提出和強調“以人為本”,更重要更根本的就在于要解決現代化進程中新出現的問題,即反對和克服改革開放以來所出現的以“物”為本或以“經濟”為本的偏差。因此,“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正是對“以物為本”的糾偏選擇。
三、“以人為本”思想提出的意義
“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指導原則,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以人為本”思想為指導,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思想還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人學思想的重新解讀和升華,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黨的指導思想領域的又一重大發展和創新。因此,“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實踐意義。
第一,“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的尊嚴和權利逐步得到重視和強化,人的素質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直接意味著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現代化除了在少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取得進展外,在多數國家陷入了所謂“失去的十年”的停滯,有增長無發展的狀況導致了很多國家人均收入的下降和整個人類發展指標的下跌。這種嚴酷的事實使聯合國在1994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提出“發展的目的就在于創造出一種環境,在這一環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們的能力,不僅為這一代,而且也能為下一代提供發展的機會”。在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兩大主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不可逆轉。追求發展特別是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目標,為了人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正好順應了當前這一世界潮流。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全面展開,我們漸漸認識到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以“人”為本才是發展的核心和目的。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們社會發展觀的深刻變革,即從增長理論到發展理論再到現在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注入了新的內容。
第二,“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集中體現。鄧小平同志在深刻總結我國和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論斷,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任務、根本途徑和根本目標,闡明了社會主義實現人的解放和促進人的發展的價值訴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必須以人的發展為價值目標。發展是硬道理,生產力的發展是滿足人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物質基礎,也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胡錦濤同志結合新時期的新實踐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三,“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是對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和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和核心。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就要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必須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以及“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認識已深入人心。但長期以來卻忽略了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而發展的問題。當前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正好回答了發展的目的性問題。我們逐漸認識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是目的,經濟建設僅僅是促進人發展的手段,以“人”為本才是發展的最根本的目的。這樣的發展目的反過來又要求我們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必須做到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經濟與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同時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四,“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導原則。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最根本的是要為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當前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許多不和諧因素,如生產能耗過高,生態惡化,污染嚴重;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差距依然存在;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等等。因此,在這個時期,我們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科教更加進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就必須以人的發展目標為基礎與核心。社會的發展不僅要關注“物”的目標,更要關注“人”的目標,使“以人為本”成為我們各項工作的價值標準和訴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表明,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從而成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