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我國外匯交易的主體,在國家外匯改革過程中承擔著很大的外匯風險#65377;本文就商業銀行外匯套期保值的特點,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常見的一些操作策略進行研究,進而對國有商業銀行提出了以下建議:應該把銀行的利率風險與外匯風險視為一個整體并進行同步套期保值#65377;
關鍵詞:利率風險;外匯風險;套期保值
中圖分類號:F83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穴2007?雪04-0012-02
一#65380;導言
套期保值是金融衍生市場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功能,在各國的經濟活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熟的金融衍生市場已成為生產商#65380;消費者和流通商的主要避險場所#65377;套期保值是交易者為了配合實物方面的交易,在金融衍生市場設立與現貨市場方向相反的交易部位(或頭寸),轉移#65380;規避價格風險的交易行為#65377;
銀行外匯套期保值策略與企業外匯套期保值策略的不同點是:銀行的外匯資產既要承擔外匯風險,又要承擔利率風險#65377;銀行吸收外匯存款,發放外匯貸款,在時間期限和利率結構上會不相匹配,利率風險隨之產生#65377;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都把利率風險的套期保值和外匯風險的套期保值作為兩個相獨立的問題加以研究#65377;
Choi Elyasiani Santomero(1997)提出由于銀行的經營特點,其受到的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應該統一作為一種市場風險而做同步管理#65377;此時,同步管理的概念被提出#65377;所謂同步套期保值,是指銀行同時運用遠期外匯合約和利率期貨合約對其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同時進行套期保值#65377;同步套期保值相當于把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視為同一類風險而進行投資組合管理,如果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具有相關性,根據投資組合原理,對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進行投資組合便可以分散風險#65377;而與同步套期保值相對應的便是分立套期保值,是指銀行對其利率風險采用利率期貨合約進行保值,而對其外匯風險則視為另一種風險,運用遠期外匯合約進行保值,兩者是獨立的,分開的,所以稱之為分立套期保值(Mun Morgan,2003)#65377;
鑒于我國外匯套期保值的方法少,數據收集困難,我們采用了部分國外的數據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套期保值提供參考#65377;本文采用均值/方差分析(Mean-Variance Approach)獲取最優套期保值比率#65377;
二#65380;利率期貨合約#65380;遠期外匯合約的分立最優套期保值比率
(一)利率套期保值
如果只是運用利率期貨合約對銀行的利率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那么銀行貸款的總收益為:
公式(1)中,v代表總收益;L為銀行期初貸款總額;RL為長期貸款的固定利率;RD為銀行吸收活期存款從期初到期末的幾何平均利率;Nf為銀行持有利率期貨合約的數量,大于0表示多頭合約,小于0表示空頭合約;fT為期末利率期貨的價格;f0為期初利率期貨的價格#65377;
(二)匯率套期保值
如果只是運用遠期外匯合約對銀行的外匯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那么銀行外匯交易的總收益為:
公式(2)中,?仔代表總收益;A為外匯資產或負債的數額;R?鄢為該種外匯從期初到期末的幾何平均利率;ST為期末的即期匯率;F0為期初的遠期匯率;NF為銀行持有遠期外匯合約的數量,大于0表示多頭合約,小于0表示空頭合約;FT為期末的遠期匯率#65377;
根據均方差理論,公式(1)和(2)在時間t上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套期保值比率分別為:
公式(3)表示通過公式(1)的數據計算,運用利率期貨合約對銀行的利率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最優保值比率等于t時刻貸款與存款利率差額和t+1時刻利率期貨價格與t時刻利率期貨合約價格差額的協方差,除以t+1時刻利率期貨價格減去t時刻利率期貨合約價格的方差#65377;
而公式(4)表示通過公式(2)的數據計算,運用遠期外匯合約對銀行的外匯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最優保值比率等于t+1時刻即期匯率與t時刻遠期匯率差額乘以1與該種外匯從期初到期末的幾何平均利率之和,并且對該數據與t+1時刻遠期外匯價格減去t時刻遠期外匯價格求協方差,然后再除以t+1時刻遠期外匯價格減去t時刻遠期外匯價格的方差#65377;
以上便是分立套期保值的收益和套期保值比率模型,該模型確定了分立套期保值策略的計算基礎#65377;
三#65380;利率#65380;匯率的同步套期保值
同步套期保值策略的模型推導要復雜得多,因為該策略同時考慮了利率保值與匯率保值,那么最優保值比率的系數β的計算就必須要同時考慮兩種策略的保值系數#65377;Mun Morgan(2003)運用矩陣方程最終計算出同步套期保值策略的最優套期保值比率的系數β為:
為同步套期保值策略的最優保值比率,而(5)式矩陣中的β數值則通過矩陣方程求出#65377;Mun Morgan (2003)認為在t+1時刻銀行的利潤回報(不考慮利率期貨合約和遠期外匯合約回報)為:
公式(6)由公式(1)和公式(2)推導而得,其中Rt+1為銀行在t+1期的利潤期望回報
(7)式便是Mun Morgan(2003)用來與分立套期保值的收益相比較的同步套期保值的最終投資組合回報模型#65377;其中,( )便是最優保值比率的行向量;而 為套期保值工具在t+1時刻的回報率列向量#65377;公式(7)的意義在于把銀行的總回報額(包括套期保值回報額)進行了量化,并且區分了分立套期保值和同步套期保值的保值回報,其中分立套期保值策略中的(?茁 , ?茁 )通過公式(3)和(4)計算,而同步套期保值策略中的(?茁 , ?茁 )通過公式(5)計算#65377;最后Mun Morgan(2003)運用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GARCH模型)通過公式(7)計算得到了表1的分立套期保值與同步套期保值預期回報與風險(即方差)的數值#65377;
由表1可以發現,運用同步套期保值策略比運用分立套期保值策略普遍獲得更高的預期回報額,而同時風險(標準差)卻可以降低#65377;在德國馬克的套期保值策略中,運用同步套期保值策略比運用分立套期保值策略可以多獲得15.9%的回報率;而在瑞士法郎的套期保值策略中,運用同步套期保值策略比運用分立套期保值策略可以減少23.1%的風險#65377;以上的數據還是相當可觀的,證明了把利率風險與外匯風險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套期保值還是有相當好的保值效果的#65377;而Mun Morgan(2003)認為同步套期保值策略保值效果更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傳統的投資組合原理,他們發現外匯風險與利率風險存在一定程度(雖然程度較小)的負相關,把這兩種資產進行組合便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同時還可獲得更高的回報#65377;
四#65380;結論
我們利用國外商業銀行外匯套期保值的有關數據,對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的特點以及其采用的套期保值策略進行了分析,不難發現:應該對銀行的利率風險與外匯風險進行同步套期保值, 即同時對其外匯進行利率保值和外匯保值,這樣的保值策略要比分立保值能獲得更高的回報和承擔更小的風險#65377;我國目前有關外匯套期保值策略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有關外匯套期保值的數量分析研究較少#65377;外匯改革后我國商業銀行即將面臨現實外匯風險,因而,對外匯套期保值策略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65377;我們要虛心地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他們成熟的外匯套期保值經驗,為解決中國金融業的全面放開帶來的金融風險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65377;
參考文獻:
[1]吳曉,謝赤.匯率風險套期比率確定方法的比較與評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5(22):25-28.
[2]Working H. New concepts concerning markets and pric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52,52: 431-459.
[3]Johnson L. The theory of hedging and speculation in commodity futur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0,27(3): 139-151.
[4]Ederington L. The hedging performance of the new futures market [J]. Journal of Finance,1979,34(1): 157-170.
[5]Anderson R.W,Danthine J-P. cross hedg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6): 1182-1196.
[6]Kahl K H.Determination of the recommended hedging ratio[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 603-605.
[7]Howard C T,D'Antonio L J. A risk-return measure of hedging effectivenes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4,19:101-112.
[8]Choi,J.J.,Elyasiani,E.,1997.Derivative exposure and the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risks of US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Vol 12,267-286.
[9]Mun Kyung-Chun and Morgan,G,E,2003,Bank foreign exchange and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simultaneous versus separate hedging strateg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Vol.12,277-297.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65380;注解#65380;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65377;”摘 要: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我國外匯交易的主體,在國家外匯改革過程中承擔著很大的外匯風險#65377;本文就商業銀行外匯套期保值的特點,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常見的一些操作策略進行研究,進而對國有商業銀行提出了以下建議:應該把銀行的利率風險與外匯風險視為一個整體并進行同步套期保值#65377;
關鍵詞:利率風險;外匯風險;套期保值
中圖分類號:F83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穴2007?雪04-0012-02
一#65380;導言
套期保值是金融衍生市場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功能,在各國的經濟活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熟的金融衍生市場已成為生產商#65380;消費者和流通商的主要避險場所#65377;套期保值是交易者為了配合實物方面的交易,在金融衍生市場設立與現貨市場方向相反的交易部位(或頭寸),轉移#65380;規避價格風險的交易行為#65377;
銀行外匯套期保值策略與企業外匯套期保值策略的不同點是:銀行的外匯資產既要承擔外匯風險,又要承擔利率風險#65377;銀行吸收外匯存款,發放外匯貸款,在時間期限和利率結構上會不相匹配,利率風險隨之產生#65377;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都把利率風險的套期保值和外匯風險的套期保值作為兩個相獨立的問題加以研究#65377;
Choi Elyasiani Santomero(1997)提出由于銀行的經營特點,其受到的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應該統一作為一種市場風險而做同步管理#65377;此時,同步管理的概念被提出#65377;所謂同步套期保值,是指銀行同時運用遠期外匯合約和利率期貨合約對其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同時進行套期保值#65377;同步套期保值相當于把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視為同一類風險而進行投資組合管理,如果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具有相關性,根據投資組合原理,對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進行投資組合便可以分散風險#65377;而與同步套期保值相對應的便是分立套期保值,是指銀行對其利率風險采用利率期貨合約進行保值,而對其外匯風險則視為另一種風險,運用遠期外匯合約進行保值,兩者是獨立的,分開的,所以稱之為分立套期保值(Mun Morgan,2003)#65377;
鑒于我國外匯套期保值的方法少,數據收集困難,我們采用了部分國外的數據進行分析,以期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套期保值提供參考#65377;本文采用均值/方差分析(Mean-Variance Approach)獲取最優套期保值比率#65377;
二#65380;利率期貨合約#65380;遠期外匯合約的分立最優套期保值比率
(一)利率套期保值
如果只是運用利率期貨合約對銀行的利率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那么銀行貸款的總收益為:
公式(1)中,v代表總收益;L為銀行期初貸款總額;RL為長期貸款的固定利率;RD為銀行吸收活期存款從期初到期末的幾何平均利率;Nf為銀行持有利率期貨合約的數量,大于0表示多頭合約,小于0表示空頭合約;fT為期末利率期貨的價格;f0為期初利率期貨的價格#65377;
(二)匯率套期保值
如果只是運用遠期外匯合約對銀行的外匯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那么銀行外匯交易的總收益為:
公式(2)中,?仔代表總收益;A為外匯資產或負債的數額;R?鄢為該種外匯從期初到期末的幾何平均利率;ST為期末的即期匯率;F0為期初的遠期匯率;NF為銀行持有遠期外匯合約的數量,大于0表示多頭合約,小于0表示空頭合約;FT為期末的遠期匯率#65377;
根據均方差理論,公式(1)和(2)在時間t上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套期保值比率分別為:
公式(3)表示通過公式(1)的數據計算,運用利率期貨合約對銀行的利率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最優保值比率等于t時刻貸款與存款利率差額和t+1時刻利率期貨價格與t時刻利率期貨合約價格差額的協方差,除以t+1時刻利率期貨價格減去t時刻利率期貨合約價格的方差#65377;
而公式(4)表示通過公式(2)的數據計算,運用遠期外匯合約對銀行的外匯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最優保值比率等于t+1時刻即期匯率與t時刻遠期匯率差額乘以1與該種外匯從期初到期末的幾何平均利率之和,并且對該數據與t+1時刻遠期外匯價格減去t時刻遠期外匯價格求協方差,然后再除以t+1時刻遠期外匯價格減去t時刻遠期外匯價格的方差#65377;
以上便是分立套期保值的收益和套期保值比率模型,該模型確定了分立套期保值策略的計算基礎#65377;
三#65380;利率#65380;匯率的同步套期保值
同步套期保值策略的模型推導要復雜得多,因為該策略同時考慮了利率保值與匯率保值,那么最優保值比率的系數β的計算就必須要同時考慮兩種策略的保值系數#65377;Mun Morgan(2003)運用矩陣方程最終計算出同步套期保值策略的最優套期保值比率的系數β為:
為同步套期保值策略的最優保值比率,而(5)式矩陣中的β數值則通過矩陣方程求出#65377;Mun Morgan (2003)認為在t+1時刻銀行的利潤回報(不考慮利率期貨合約和遠期外匯合約回報)為:
公式(6)由公式(1)和公式(2)推導而得,其中Rt+1為銀行在t+1期的利潤期望回報
(7)式便是Mun Morgan(2003)用來與分立套期保值的收益相比較的同步套期保值的最終投資組合回報模型#65377;其中,( )便是最優保值比率的行向量;而 為套期保值工具在t+1時刻的回報率列向量#65377;公式(7)的意義在于把銀行的總回報額(包括套期保值回報額)進行了量化,并且區分了分立套期保值和同步套期保值的保值回報,其中分立套期保值策略中的( ,)通過公式(3)和(4)計算,而同步套期保值策略中的( ,)通過公式(5)計算#65377;最后Mun Morgan(2003)運用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GARCH模型)通過公式(7)計算得到了表1的分立套期保值與同步套期保值預期回報與風險(即方差)的數值#65377;
由表1可以發現,運用同步套期保值策略比運用分立套期保值策略普遍獲得更高的預期回報額,而同時風險(標準差)卻可以降低#65377;在德國馬克的套期保值策略中,運用同步套期保值策略比運用分立套期保值策略可以多獲得15.9%的回報率;而在瑞士法郎的套期保值策略中,運用同步套期保值策略比運用分立套期保值策略可以減少23.1%的風險#65377;以上的數據還是相當可觀的,證明了把利率風險與外匯風險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套期保值還是有相當好的保值效果的#65377;而Mun Morgan(2003)認為同步套期保值策略保值效果更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傳統的投資組合原理,他們發現外匯風險與利率風險存在一定程度(雖然程度較小)的負相關,把這兩種資產進行組合便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同時還可獲得更高的回報#65377;
四#65380;結論
我們利用國外商業銀行外匯套期保值的有關數據,對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的特點以及其采用的套期保值策略進行了分析,不難發現:應該對銀行的利率風險與外匯風險進行同步套期保值, 即同時對其外匯進行利率保值和外匯保值,這樣的保值策略要比分立保值能獲得更高的回報和承擔更小的風險#65377;我國目前有關外匯套期保值策略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有關外匯套期保值的數量分析研究較少#65377;外匯改革后我國商業銀行即將面臨現實外匯風險,因而,對外匯套期保值策略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65377;我們要虛心地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他們成熟的外匯套期保值經驗,為解決中國金融業的全面放開帶來的金融風險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路#65377;
參考文獻:
[1]吳曉,謝赤.匯率風險套期比率確定方法的比較與評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5(22):25-28.
[2]Working H. New concepts concerning markets and pric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52,52: 431-459.
[3]Johnson L. The theory of hedging and speculation in commodity futur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0,27(3): 139-151.
[4]Ederington L. The hedging performance of the new futures market [J]. Journal of Finance,1979,34(1): 157-170.
[5]Anderson R.W,Danthine J-P. cross hedg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6): 1182-1196.
[6]Kahl K H.Determination of the recommended hedging ratio[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 603-605.
[7]Howard C T,D'Antonio L J. A risk-return measure of hedging effectivenes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4,19:101-112.
[8]Choi,J.J.,Elyasiani,E.,1997.Derivative exposure and the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risks of US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Vol 12,267-286.
[9]Mun Kyung-Chun and Morgan,G,E,2003,Bank foreign exchange and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simultaneous versus separate hedging strateg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Vol.12,277-297.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65380;注解#65380;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