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堅持的原則
1.堅持健康第一。“健康第一”體現著高校體育的本質要求。 高校體育教學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并使其掌握鍛煉身體的技能。因此,必須把健康作為體育課程要達到的主要目標,違背這一原則,就失去了學校體育教學的根本。
2.堅持素質教育。素質是指以大腦為核心的人的全面、和諧、主動發展的綜合水平。就體育課程的素質教育來說,它一方面使廣大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體育素養,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運動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發展各種活動和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基本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運動參與目標);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培養體育道德和協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具有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社會適應目標)。另一方面,通過體育活動這一教育教學過程,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體會到,運動場上的體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會的縮影,作為社會的人必須懂得自己對社會(運動環境)、對他人(運動中的人際關系)的責任,并以此(體育道德和規則)為準繩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培養自己的公正態度,提高競爭與協作能力。堅持素質教育的思想是高校體育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
3.堅持終身體育的思想。在一個人的終身體育中,高校體育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它不單是著眼于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活動,更是看重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教育能否使其終身受益的問題。終身體育的核心應在于使體育貫穿于人的一生。所以,堅持終身體育思想,應強調從終身的視角看待學生體質的增強,構建起終身體育鍛煉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結構和基本身體素質及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4.堅持個性化的教育。人的個性是受體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緒等多種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堅持個性化的教育,關注學生的需求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講究教育方法的個性化和多樣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最充分地顯示和發展他的天賦素質,是提高體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因此,未來高校的體育課程必須堅持個性化的教育思想。
二、改革和發展的主要方向
1.要堅持學校體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水平,使學生掌握兩項以上的實用性技術和鍛煉身體的方法,促進學生各項素質和能力的協調發展。
2.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和發展要遵循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原則,使學生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 尤其要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和精神,構建起終身體育鍛煉和個性發展需要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基本身體素質。
3.體育課程的改革體現了整體優化原則,處理好課程的各環節要素之間的關系, 明確課程結構中各環節的教學目的,豐富教學內容、方法和途徑;處理好課堂教學與課外鍛煉、運動訓練及校外活動的關系。通過設立教學模塊和建立教學平臺,優化課程結構,為學生在自主的練習過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和創新能力提供條件。
4.應根據體育課程教學的特點,主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確定具有統一性的教學平臺和模塊,擴大選修課的種類和數量,為學生發現、發展各自的志趣、個性和特長創造條件,促使其個性發展與身體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5.體育課程教材要反映當代體育特點和體育科技發展的水平,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開辟新的綱要體系,為學生的素質教育、終身體育鍛煉提供可借鑒的樣板。
6.考試方式、評價方法要注重體育能力的培養,強健體魄的同時加強心理健康培養。
總之,體育課程改革要以強身育人為目標,力求使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和發展更貼近學生未來的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收稿日期;200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