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兩會通過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決定于2008年1月1日起對內外資企業統一征收25%的所得稅, 取消了對原有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這一改革是公平競爭的客觀要求,雖然在短期內對引進外資的數量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影響不大,并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資結構和減少假外資的產生。
一、對引進外資數量的影響有限
(一)短期內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1.稅收利益的直接喪失。統一稅率后,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實際稅率從15%左右提高到了25%,稅收成本增加,由此帶來了收益的相對下降,給企業以最直接的沖擊。另外,由此還喪失了對內資企業的稅收成本優勢,面對眾多成長起來的內資企業的反撲,競爭壓力變大。
2.政策導向的心理沖擊。統一稅率不只是稅制的一個簡單調整,也反映了政府對內外資企業態度轉變的端倪:不再過度倚重外資,而是趨向于讓他們公平競爭。這給一貫“受寵”的在華外資帶來了一定的心理波動,另外,其他后續的政策導向尚未明朗,也使得徘徊在國門之外的外資企業多增了一份觀望的心態,從而構成了一定的進入障礙。
(二)從長期來看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1.外資不會因此而放棄中國市場。我國是最具市場前景的國家之一,擁有廣闊的投資機會,具有較大的投資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一直在快速穩定增長,自1992年以來,已連續15年GDP增長率處于7%-11%之間, 這是一個很大的奇跡。我國近年來推行全面奔小康政策,東南部繁榮、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形成了全面開花的局面,這相對于世界趨軟的經濟來說,中國市場無疑是最耀眼的投資熱點。
2.稅收優勢。相對于世界主要的投資地區普遍25%-30%的稅率,中國25%的稅率并不是最高的,并且既然是與內資企業相等的國民待遇, 則意味著25%的稅率有一個較為穩定的預期,不會輕易改變。那么,相對于其他地區,中國仍然具有稅收優勢,并且具有較為穩定的稅收政策環境。
3.投資環境。即使中國在稅收上喪失了原來較為明顯的優勢,但就其投資環境而言,仍然具有競爭力。就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而言,稅收優惠的作用固然相當重要,卻不是最為重要的。隨著配套設置的完善,稅收優惠這一最初吸引外資的因素已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政治穩定、法律完善、金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越來越成為外資考慮的重點。
4.資本抽離的成本。對于生產性企業,資本抽離另謀他處意味著要承擔原有的沉沒成本、 重新選擇投資地的成本、原料供應鏈條、成品銷售市場的建立成本以及品牌經營成本等等,諸多成本之和遠遠大于由于稅率小幅上升所帶來的利潤的減少額,因此外資企業不太可能僅僅為了稅率的提高而抽離資本,另選投資地。
事實上,從年初對統一稅率的預期直到新《企業所得稅法》頒布后,我國利用外資一直處于平穩的增長中。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3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9297家,同比增長4.36%, 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58.93億美元, 同比增長11.56%;3月份當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1.84億美元,同比增長9.32%,保持了強勁的增長速度。這說明市場早就消化了稅改這一利空消息,預計2008年1月1日新稅法實施后,外商來華投資的形勢亦不會有太大的波動,稅收優惠的吸引力已逐漸被當前蓬勃的經濟發展勢頭所取代。可見,由于統一稅率的影響,在華外資可能在短期內有波動,但由于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穩步發展的經濟背景,新外資還會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國, 在華外資也不會因稅收改革而產生大規模的抽離現象,因此外商來華投資的增量和存量都不會受太大影響。
二、有利于優化外資結構
雖然統一稅率后在華外資的數量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但由于新稅制在稅收優惠方面作了重大的調整,對在華外資無論在地區分布還是產業結構上都會有較大的影響。
統一稅率之前,外資的地區分布主要在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稅收優惠集中的地區。東部比重大,而中部地區增長最快。截止到2001年,東部地區合同外資金額及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占總資金的85.40%和65.96%;中部地區分別占7.58%和8.78%, 而廣大的西部地區只占6.02%和5.26%,這種不平衡趨勢在近幾年依然在加劇。 而從產業分布來看,外資密集于第二產業。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全年實際投資額為373.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5%,占中國內地實際利用外資的70.87%,所占比重最大。從行業分布來看,外資的重點涉足領域仍為制造業。2002年全年實際投資額為390.68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26.41%, 占中國內地利用外資總額的74.07%,占絕對優勢。其次是房地產業,接下來是社會服務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農林牧漁業。
統一稅率以后,第一,外資投資原來明顯的地區界限會逐漸淡化。因為新稅不分地區而設立統一稅率為25%,這相當于弱化了經濟特區的稅收優勢,這就為外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投資地域,利于外資結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相關優惠向我國中西部滲透。第二,外資擁有更為廣闊的產業空間。就產業分布來說,由于取消了對生產性企業的稅收優惠,保持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這無疑為外資在第二產業以外,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產業空間, 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和第三產業。第三,外資滲透結構的變化也有利于提升我國產業結構,促進經濟體系的合理化與地區的協調發展。而這更進一步地優化了我國的投資環境,更利于外資后續的投資發展。
三、可有效減少假外資現象
假外資即內資通過在離岸金融中心注冊公司等方法,以“外資”身份返程投資中國市場的部分。我國長期以來對外資的稅收及其他相關優惠政策在促使外資流入的同時,也導致了假外資的出現。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3月份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和地區實際投入我國的資本金額占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86.02%, 這當中來自于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等離岸金融中心的就占到了35.74%,與國內學者的估計(相當于1/3)基本一致。
從假外資產生的動機看,有的僅僅是為了享受我國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追求利潤,有的則是出于某種惡意的或者非法的目的,如投機、洗錢等。從這些動機來看,統一稅率后,可能杜絕的只是前者,對于后者不會起多大作用。因為,對于前者而言,既然內外資企業稅率一致了,那么內資企業就無需大費周折地兜一周,再披著“外資”的皮回來。但是,除了稅收以外,只要內外資企業的待遇還沒有完全統一、平等,假外資還有利可圖,就不可能完全杜絕。對于后者來說,它們的主要目的原本就不是為了騙取稅差,因而并不會因為稅率的提高而停止腳步,其消失還需要資本流動監測、打擊非法行徑等相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進一步完善。
(收稿日期:200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