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頻頻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和我國一系列的金融風險揭示出了金融交易主體與其生存的內外部環境之間存在嚴重不協調問題,引發人們從仿生學視角研究金融系統與環境系統如何協調發展的問題#65377;通過系統梳理國內外有關金融生態系統研究的相關文獻,可以把金融生態系統理論的演進劃分為金融發展理論#65380;金融資源理論#65380;金融協調理論以及金融生態系統理論等四個階段#65377;從生態學角度分析,金融生態系統存在與一般生態系統相同的基本特征#65377;
關 鍵 詞:金融生態系統;理論淵源;假設條件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3-0002-04
一#65380;問題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頻頻爆發,并且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增強的態勢,金融變得脆弱了#65377;世界銀行一份權威報告顯示:20世紀的最后20年里,IMF184個成員國中,銀行業發生危機或有嚴重問題的就有141個#65377;

我國的金融風險問題凸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尤其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加重了國人對金融風險的關注#65377;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金融體系風險向銀行集中#65377;長期以來,我國的融資方式是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間接融資,特別是近年來銀行信貸融資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且高達80%以上(見表2)#65377;這種金融結構失衡與融資形式的畸形發展使得我國的金融風險過度集中在銀行體系#65377;(2)銀行體系隱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65377;我國銀行系統不良資產的嚴重性已是不爭的事實,它早已成了我國銀行業發展的最大頑疾(以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為例),隱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65377;(3)大量財政風險可能轉化為金融風險#65377;據估計,目前全國地方政府債務至少在1萬億元以上,占GDP的10%#65377;地方債務風險已經超過金融風險成為威脅我國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65377;

從上述頻頻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和我國一系列的金融風險揭示出了各國金融系統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迫使人們不得不思考和探究其形成的原因#65377;目前理論界對金融危機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美國經濟學家Minsky主要從企業角度研究信貸市場的脆弱性,較系統的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說#65377;他認為:金融危機的形成是由于企業的過度負債引起違約和破產,從而使金融機構出現大量的不良債務,導致金融機構破產迅速擴散,金融資產價格的泡沫迅速破滅,金融危機爆發#65377;二是克瑞格(1997)從銀行的角度提出了“安全邊界”這個概念#65377;他認為:銀行家用了不恰當的方式來估計了安全邊界,結果使得在經濟持續穩定的時期,銀行批準了對低于安全邊界項目的貸款,使得銀行在不知不覺中承擔了相對于資本實力的較大風險敞口,使金融業陷入周期性的危機之中#65377;三是投機家Solos提出了金融市場脆弱性假說#65377;他認為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有效的金融市場,也不存在所謂的由資產內在價值決定的均衡價格#65377;因此,他認為:金融資產價格的過度波動是金融體系脆弱性積累的重要來源#65377;

以上三大理論從不同角度對金融危機的爆發和金融風險的形成進行了闡述#65377;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能夠很好地解釋某一種金融危機或金融風險的生成機理,但并不能完美地解釋所有金融危機或金融風險的形成#65377;基于此,我國的理論界對中國金融風險的成因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65377;在這方面,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完成的一項對2001~2002年我國不良資產形成原因進行的調查分析#65377;調查結果顯示:形成巨額不良資產和金融風險的原因,不僅來自金融部門自身,還廣泛地來自于非金融部門以及金融交易主體運行的內外環境,而且用調查數據衡量的結果是來自后者的因素占據主導地位#65377;這一調查以及其后的一些相關研究,使國人清楚地意識到造成銀行不良資產和金融風險的原因,遠比人們直觀感受到的要復雜得多,很難從某一方面對其加以解釋#65377;如果我們將生態學原理引入金融生態系統概念就很容易解決這一難題,所有的金融風險產生原因都可以歸結于金融生態系統的失衡#65377;也就是來自于金融交易主體系統與環境系統的不協調發展所致,這種不協調包括以下三個層次:一是金融交易主體之間的非均衡;二是金融交易主體與其內部制度環境之間的不協調;三是金融交易主體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不協調#65377;當金融生態系統失衡達到一定程度,其自身產生的調節力量不能使其重新回歸到新的平衡狀態則就會引發金融危機#65377;
至此,金融生態系統概念的引入為我們研究金融運行和金融風險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65377;
二#65380;金融生態系統理論的淵源
筆者在系統整理國內外有關金融生態系統研究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把金融生態系統理論的演進劃分為金融發展理論#65380;金融資源理論#65380;金融協調理論以及金融生態系統理論等四個階段#65377;
(一)金融發展理論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西方經濟學家開始從事金融與經濟發展關系方面的研究工作,發表和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論文和專著,金融發展理論開始萌芽#65377;1966年1月,帕特里克(T.Patrick)發表了“欠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一文,提出了金融發展的原因及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是金融發展理論的最初論述#65377;這些思想為后來金融發展理論的演進奠定了基礎#65377;1969年,戈德史密斯出版了名為《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的專著,提出了金融結構理論#65377;他把各種金融現象歸納為三個基本方面,即金融工具#65380;金融機構和金融結構#65377;1973年,麥金農的《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和肖(E.S.Shaw)的《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兩本書的出版,標志著以發展中國家(地區)為研究對象的金融發展理論真正產生#65377;麥金農和肖對金融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發展中國家(地區)的金融發展提出了精辟的見解,他們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在經濟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認為是發展經濟學和貨幣金融理論的重大突破#65377;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金融深化理論發展完善的同時,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阿瑟·威斯等人以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對象#65380;不完全信息為基礎,提出了信貸配給理論#65377;這些金融發展理論較好地結合了內生增長理論等主流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對金融在經濟體系中的效能作了技術性的探討與詮釋#65377;但是,復雜而漂亮的數學模型終究無法完全模擬并代替對現實世界的理解#65377;
上述西方金融發展理論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市場價格機制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65377;其中蘊含以下兩方面的金融生態系統觀:一方面是金融的發展必須遵循其自身的內在規律,人為(政府管制)地過度干預都會導致金融發展的失衡#65377;另一方面,金融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65377;也就是說金融的發展與其外部環境密切相關,特別是經濟環境#65377;因此,必須正確處理經濟與金融的關系#65377;
(二)金融資源理論
金融發展理論認為金融領域和其他一切經濟領域一樣,可以借助市場的自我調節力量來實現均衡#65377;麥金農和肖等人突出強調金融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把金融業作為引致經濟發展的“引擎產業”#65377;他們探討這一“引擎產業”如何通過自身的改變來刺激其他要素,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發展#65377;而且更為側重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65377;巧合的是,金融發展理論提出后的近30年間,金融危機就接踵不斷,且多發生在轉型的發展中國家,致使傳統的金融發展理論無計可施#65377;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學者白欽先認識到亞洲國家金融發展的現實效應與主流理論的不符,首先揭示出金融的資源屬性,即金融資源是區別于自然資源的,具有戰略性#65380;脆弱性#65380;中介性#65380;社會性和層次性的特殊資源#65377;金融是資源,就把金融發展與金融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密切聯系和統一起來,從而金融資源理論應運而生#65377;它包含以下理論體系:
一是將金融資源劃分為三個層次:(1)基礎性核心金融資源,即廣義的貨幣資本和資金;(2)實體中間性資源,包括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工具體系;(3)整體功能性高層金融資源#65377;三個層次的金融資源緊密相連,順次一個比一個高;高層次的金融資源比低層次金融資源更難量化,但重要性更高#65380;包容性更強#65377;
二是金融資源理論的目標函數是金融效率的提高#65380;(由金融效率的提高帶來的)金融穩定#65380;金融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而用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可持續發展代替“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65377;其約束條件是在引入不確定性#65380;信息不對稱#65380;不完全競爭性#65380;外部性等條件和考慮金融創新#65380;交易成本#65380;金融監管等因素的基礎之上,增加了新的約束條件:金融資源的長期有效利用和金融資源的脆弱性#65377;
三是金融效率是質和量的統一,強調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即金融發展既不超前于經濟發展,又不滯后于經濟發展#65377;金融效率的評價標準是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適應程度#65377;四是金融資源理論提出金融是一開放的#65380;復雜的復合系統,在此框架下研究金融效率,可以采用“關聯主義”的方法借鑒更多跨學科的成果,這可促進金融效率的深入研究和最終金融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65377;金融資源理論中蘊含以下金融生態系統的觀點:(1)金融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來合理配置資源;(2)金融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它不僅包括廣義的貨幣資本和資金,還包括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工具體系;(3)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是以提高金融效率為基礎,而金融效率的提高來自于金融系統與其外部環境(特別是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65377;
(三)金融協調理論
1997年,亞洲爆發了對其自身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具有相當破壞力和波及力的經濟危機,由此引發了傳統金融理論與現代金融事件間的巨大裂痕#65377;在這一事件發生后,國內許多學者不僅僅對“亞洲模式”產生了質疑,更對傳統的金融理論提出了懷疑#65377;山西財經大學的孔祥毅教授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高科技和新金融成為驅動和支持現代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金融是否越深化越好呢?顯然不是,要使經濟協調發展,金融的協調是相當關鍵的一個環節#65377;傳統的金融理論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顯然已無法解決經濟和社會資源的動態配置問題#65377;基于這種考慮,孔祥毅教授在金融資源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金融協調理論,并將其定義為是在經濟發展變遷中普遍存在的互補性和報酬遞增的現實條件下以金融效率為中心,運用系統和動態的方法,研究金融與其構成要素的發展變化規律,收益——成本#65380;風險的分布與變化狀態以及由此確定的內部效應與溢出效應#65377;它是以 21 世紀知識經濟時代金融全球化為背景,確立了金融理論研究的三個層面:(1)金融資源各要素的協調開發與配置——金融組織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運行問題;(2)金融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問題——經濟金融化條件下的金融與經濟的關系,即經濟協調發展中的金融功能;(3)金融資源與社會的協調問題——金融資源與文化#65380;科技#65380;教育#65380;生態#65380;環境等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65377;
金融協調理論中蘊含以下金融生態系統的觀點:(1)系統論的觀點#65377;依據系統論的思想,我們可以把金融作為一個大的系統來研究,因而作為子組織系統的國內金融資源要素同國外金融要素的組合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同時其運行機制還受著經濟#65380;政治和社會系統資源要素的制約和影響,整體效益將大于局部利益之和#65377;(2)金融交易主體與內部制度環境協調的觀點#65377;新制度經濟學否定了經濟學分析“無摩擦的”新古典環境,創立了經濟學研究的“新制度”環境#65377;當一種制度協調時,就能發揮積極的作用;而當這種制度不協調時,就會起阻礙的作用#65377;通過制度學派理論把金融發展的內部協調作為其切入點,把金融交易主體自身之間的協調以及金融交易主體與內部制度環境的協調作為其核心思想#65377;(3)國內金融系統與國外金融系統之間的協調觀點#65377;通過信息不對稱理論闡述了國內金融系統與國外金融系統之間的協調#65377;其觀點是:國內外金融發展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這就需要進行金融發展的對外協調#65377;金融的內外協調就是在追求這樣一種能夠適應各國金融發展的信息,為經濟金融的發展創造條件,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65377;
(四)金融生態系統理論
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的金融風險開始逐步顯露,引起了國人的普遍關注#65377;研究界的目光最初主要集中于金融部門本身,于是就有了大量的有關金融部門治理結構和金融腐敗問題的研究#65377;然而,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開始意識到,由于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樞紐和核心,它在滲透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65380;各個層面#65380;各類經濟主體和各種經濟活動過程的同時,也反過來強烈地受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65380;各個層面#65380;各類經濟主體和各種經濟活動過程的影響#65377;因此,表現在金融部門的嚴重的風險,毋寧說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運行中各類風險的集中和綜合的反映#65377;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推動學術界對我國金融風險的成因展開了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65377;
周小川(2004)在金融協調理論的基礎上將生態學概念系統的引入到金融領域,提出了金融生態系統的概念,并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風險的成因問題,他分析了法律環境對金融生態系統的影響,并對金融生態系統進行了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分析#65377;李揚(2005)指出,“金融生態系統”這個概念在國外是沒有的,這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涉及到的問題也主要是中國特有的#65377;徐諾金(2005)認為,金融生態系統可概括為各種金融組織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及內部金融組織相互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65380;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65377;這些專家和學者見仁見智,大大推進了金融生態系統的研究#65377;應當說,上述對金融生態系統的詮釋為人們客觀認識和深入研究金融生態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65377;
但上述對金融生態系統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兩大缺陷:(1)金融生態系統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具有創造力的仿生學概念,它的提出必須有一系列的假設條件,而目前關于金融生態系統的解說都沒有涉及到這一方面的研究#65377;(2)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65377;目前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和考察金融發展的問題還僅僅停留在對金融生態系統概念的分析層面,還不能真正解釋金融生態系統的演變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更不能運用生態學的方法解決傳統金融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65377;
三#65380;金融生態系統提出的基本假設
金融生態系統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具有創造力的仿生學概念#65377;它的提出無論是在金融領域,還是在仿生領域,都是一大創新#65377;既然是仿生概念,金融系統就應該是以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方式#65380;或是以具有自然生態系統特征的方式#65380;或是以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方式工作的一個系統”#65377;按照生態學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定義,生態系統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所形成的一個彼此關聯#65380;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動調節機制的統一整體#65377;
我們運用生態系統的方法和成果來分析和考察金融系統時,不難發現金融系統具有很多生態學特征:(1)金融系統的發展和演進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65380;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2)金融系統的結構秩序也是從競爭中形成的,競爭的最主要特征是優勝劣汰;(3)正如自然生態系統一樣,金融系統也是在一定的政治#65380;經濟#65380;文化#65380;法制環境下形成的,同樣具有鮮明的環境選擇特征;(4)金融系統同樣是一個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整體,并且這種自調節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65377;由此可見,金融系統具備了生態系統的許多特征,但由于自然界中的每一個生態系統都包含了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兩大部分,并且系統內部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復雜而有規律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65377;因此,金融生態系統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金融系統必須具備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兩個基本組成要素;二是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必須通過復雜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才能維系#65377;鑒于此,筆者認為,金融生態系統理論的提出必須建立在以下四個基本假設的前提下:
(一)金融交易主體假設
由于金融系統是金融主體與其生存的內外環境之間相互作用#65380;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個復雜的整體,所以,金融系統要模擬成生態系統的第一條基本前提是:金融交易主體是生命體,而非經濟體#65377;文中所指的金融交易主體既包括資金供給者,又包括資金需求者和金融中介以及服務機構#65377;具體包括金融機構#65380;企業#65380;家庭以及政府四大部門#65377;金融生態系統理論假定這四大部門都是生命體,而不是經濟體,它們的最終目標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追求自身可持續生存和發展#65377;因為金融交易主體具有許多顯而易見的生命體特征:它們都有出生及死亡的生命周期現象;都是從競爭中形成的,最主要特征是優勝劣汰;都與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65377;因而,要從生態系統的視角來研究金融系統,首先必須假定金融主體是一個追求自身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生命體,而不是簡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體#65377;
(二)貨幣循環假設
生態系統就是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其特征是系統內部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由此推動的物質的循環#65377;既然假定金融主體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特征的生物體#65377;那么,金融生態系統(簡稱金融生態)也就是金融生命系統和其生存與發展的內外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65377;這種組合是通過金融系統內部之間以及系統與內外環境之間的信用流動和貨幣循環來實現的(見圖1)#65377;因此,本文采用的第二個假定是:金融生態系統內的物質交換就是貨幣循環#65377;因為貨幣本身就是一種物質,而金融生態系統中的所有活動都是通過貨幣循環來進行的,其作用和功能等同于生態系統中的物質交換#65377;

(三)信用流假設
推動生物圈和各級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動力,是能量在食物鏈中的傳遞,即能量流#65377;與物質的循環運動不同的是,能量流是單向的,它從植物吸收太陽能開始,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直至食物鏈的最后一環#65377;在每一環的能量轉移過程中都有一部分能量被有機體用來推動自身的生命活動(新陳代謝),隨后變為熱能耗散在物理環境中#65377;而推動金融生態系統貨幣循環的動力是信用在資金鏈中的傳遞,即信用流#65377;與能量流不同的是,信用流是雙向的,它從中央銀行制造貨幣開始,通過資金鏈逐級傳遞,直至資金鏈的最后一環#65377;因而,本文采用的第三個假定是:金融生態系統內的能量流動就是信用流動#65377;因為,信用環境是金融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其與金融主體之間相互作用#65380;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信用流是推動金融生態系統貨幣循環的主動力,金融生態系統中的所有活動以及系統與內外環境之間都是通過信用流動來實現的#65377;而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也是由生物主體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65380;相互影響而形成,也是推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動力#65377;因此,信用流在金融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功能等同于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65377;
(四)政府行為假設
現代生態學告訴我們:人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要素,是生態系統中的最高級的消費者#65377;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體之處在于,人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和支配地位,它不是完全被動地適應環境,而是可以能動地改造外部環境#65377;人類活動的加劇導致生物多樣性的迅速變化,于是就出現了人為地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對環境的肆意破壞,以及對生態系統的保護#65377;而政府在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類似于人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65377;于是本文采用的第四個基本假設是:假定政府在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類似于人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65377;因為在金融生態中政府既是制度的供給者,它決定和塑造著金融生態環境,又是資金的需求者,廣泛的參與到投融資的各個領域#65377;也就是說,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65377;因此,它是金融生態的重要組成要素,同時,政府對金融的過度管制和干預不僅會影響金融生態內外環境,而且會改變金融生態環境,最終可能導致金融生態惡化#65377;特別是我國這樣一個行政主導型國家,政府的行為選擇直接決定了我國金融生態的狀況和發展的方向,政府的價值偏好奠定了我國獨特金融生態圖景的基本格局#65377;因此,政府在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可以視同于人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65377;
參考文獻:
[1]Arestis,Philip and Demetriades,P.Finance and Growth:Institutions Considerations and Causality, paper, swansea U., April 1996
[2]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態[J].中國經濟周刊,2005(3).
[3]李揚,王國剛,劉煜輝.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2).
(責任編輯:尹繼志;校對: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