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高專教育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為有效扼制教育質量滑坡的問題,應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制定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理清辦學思路,突出辦學特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育質量;人才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3-0050-02
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應用型、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方面發揮著主力軍作用,直接推動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專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05年底,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已達1091所,招生人數達248萬人,在校生達713萬,分別占普通高校的60.9%、51.2%和47%。但是在我國高職高專教育規模和數量大發展的同時并沒有伴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甚至有些地方的高職高專還出現了質量大滑坡的現象,影響了高職高專的聲譽。為保障高職高專教育的健康發展,應理清辦學思路、突出辦學特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育教學管理,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明確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高職高專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同時又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擔負重要角色。發達國家工業化中期高等教育入學率較快的提高和大眾化的最終實現,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短期大學、社區學院或相當于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國家,同時也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較早的國家,其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主要機構是社區學院。它是集大學基礎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社區文教服務及成人教育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機構,它在教育教學中確定了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主的目標體系。
德國是高職高專教育發展較成功的國家,其于1968年創立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校,經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大發展后,在校生逐年增多,目前全德3/4的機電工程師、1/2的企業經濟師和1/2的計算機工程師都畢業于專科學校。這種以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專科大學已成為培養德國工程師的搖籃。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職業發展特點,我國高職高專教育應將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
二、加大教育教學體制改革力度,推進高職高專教育體系的創新
1.調整優化專業結構,以試點專業發展為突破口,辦出專業特色。高職高專學校專業建設應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圍繞我國產業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學合理地調整和設置專業,把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緊密地聯系起來。在進行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時,認真開展市場調研,準確把握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根據學校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對原有專業進行整合。各專業在完成培養目標的同時,要努力形成辦學特色,加大對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的投入,積極探索崗位針對性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規律,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在同類學校領先的示范專業和一批有特色的專業,帶動高職高專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2.注重人才培養質量,推行課程體系改革。高職高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應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作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應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所以在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過程中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我國現行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多采用以理論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為主的“三段式”課程體系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學術性和理論性課程比例較重,職業技能學習時間較少,只占整個課程體系的三分之一。并且由于學生在最后一學期正處于畢業找工作時期,已安排的實習時間難以保證,再加上缺少理想的實習和實訓場地,往往最后一階段的實習也成為泡影,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體系不利于達到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課程體系應打破分段式,進一步注重階段性和連續性結合。為此,有必要將理論課程、專業課程、生產實習課程按階段和難度連續分散到每一個學期,逐漸深入,每學年自成體系,這樣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3.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完善人才目標培養。重視實踐教學是高職高專教育的重要特征。各校在教學體系上要重點加強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制定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拓寬實踐教學范疇,整合實踐教學資源,保證實踐教學時間。為了保證實訓教學的正常進行,要加強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儀器設備,提高儀器設備的現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多功能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同時要建設好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在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和條件,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機制。
三、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保證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條件。為達到教育部規定的高職高專教師應具備的學歷層次和“雙師”教師要求,各高職高專院校應結合自身師資隊伍現狀,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一是有計劃地引進一批高素質的教師,特別是引進高素質的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二是從相關企業、單位聘請技術專家作為兼職教師;三是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培訓,鼓勵教師進行提高學歷教育的在職培訓,并且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相關單位實習或掛職鍛煉。
四、建立教育教學質量檢測體系,完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與保障機制
為了健全高職高專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國家教育部建立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和咨詢機構,實行以五年為一周期的全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制度。規范和改進學科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逐步建立與人才資格認證和職業準入制度掛鉤的專業評估制度。加強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信息系統建設,形成評估指標體系,建立教學狀態數據統計、分析和定期發布制度。在健全外部管理機制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學校內部管理機制的建設,強化質量運行機制。通過運用全面管理理論與質量管理原則建立目標管理體系、組織管理(教學、學生、招生、就業服務)體系、教學文件體系、督導評估體系、信息反饋調控體系、政策激勵體系和技術支持體系,通過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確保高職高專教學質量持續地改進和提高。
參考文獻:
[1]肖化移.審視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與標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佘正松.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石[N].光明日報, 2005-09-21.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閻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