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收入要持續、較快增長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業人口,把農村的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而要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還必須借助于國家政策、科技教育、投入、信息服務等多方面的支持。
關鍵詞:農民收入;農業收入;非農業收入; 農村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3-0034-01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而農民增收更是重中之重,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富裕了,農業強大了,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農民收入包括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筆者通過對“三農”問題的思考和最近兩年的調研,就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途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農業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途徑
1.建立、健全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農民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其過程都要經過三個階段:購買、生產、銷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單純依賴增加產量等方式來增加農民收入是比較緩慢的。因此,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必須要有新思路,要把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轉移到“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在“名、新、特、綠”農業上做文章,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這就需要在購買、銷售環節有暢通的渠道,有準確、及時的信息;在生產過程中要有技術指導或技術培訓。因此必須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充實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人才隊伍。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實行責任制,明確每個推廣人員的工作任務和地區,各自負責本地區的生產管理,指導各類試驗站,辦培訓班,推廣良種和技術等。
2.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土地流轉是指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農戶把土地的經營權也就是使用權承包給他人的做法,現階段農村的土地流轉主要有反租倒包、轉包、轉讓、租賃、拍賣等形式。通過土地多種形式的流轉,可以促進土地不斷向專業經營大戶集中,用于發展效益較高的經營項目,進而推動農業的規模經營,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業的高效益。
3.創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以往農業高產定能高效,農民只需要考慮如何增加產量,如何提高效益,至于銷售環節則無需多想。而今銷售有時比生產更重要,產品的市場往往決定著農民種什么、種多少,但對此農民有時顯得束手無策。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或行業協會),一方面它是農民的市場代理人,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市場、收集信息,幫助農民制定生產計劃,再將農產品銷往市場,為農民謀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這個組織是農民的集體事務代理人,它可以協調農民各戶農機的使用,幫助農民購買生產資料,指導農民生產技術等等。
二、非農業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途徑
從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看,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業人口。因為農產品的購買者主要是城鎮居民和對農產品原料有需求的工業部門,而城鎮居民的消費已經進入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階段,他們的支出將轉移到住房、汽車、旅游、教育之類等行業。另外城市消費的發展非常快,但有良好市場前景的消費基本與農業無關,比如城市的高樓、轎車等都和農業無關。所以盡管城鎮在快速擴張,城鎮居民的消費在繼續增長,但對農業的帶動作用非常弱,很多農產品的消費不出現負增長就不錯了。從這個角度看,農民增收的途徑在農業之外,即減少農業人口,把農村的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
減少農業人口,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對農民收入的增長會有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轉移出來的農業人口由農產品的生產者變成了農產品的需求者,農產品價格會相應提高,從而克服了農產品收入彈性低和價格彈性低對農民增產增收的先天制約;另一方面,一部分農業人口轉移出來以后,留下的農業生產者人均可用的土地等資源就會增加。這兩方面都可以增加留在農村的人口的收入。從中外的歷史經驗來看,能夠使得農村人口的收入較快增長,使得城鄉差距不會擴大甚至越來越小的有效政策就是減少農業人口。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初期,主要勞動力都在農村,但是工業化、現代化以后,農村、農業人口通常都在5%以下。歐洲、美國是如此,東亞的經濟也是如此:日本在1950年時,務農人口還占48%,到現在只有3.9%;后來的新工業化經濟,如韓國,1950年農村人口達到74.3%,現在只有8.8%左右。
那么如何減少農業人口,把農村的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呢?
1.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充分利用農村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拓展農村內部就業空間的重要途徑。只要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要“三農”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只要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鄉鎮企業的作用就是不可忽視的。2003年末,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3 50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比重超過28%。2003年鄉鎮企業支付勞動者報酬9000億元,農民人均910元,占農民純收入的35%。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鄉鎮企業的發展明顯減緩。這就必須進一步深化鄉鎮企業改革,推動鄉鎮企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加快技術進步,加快體制和機制創新,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農村集體企業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鄉鎮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深化城鄉二元制度改革。農民進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2003年,全國在城市第三產業就業的農業人口就占57.6%,有些行業更高,如加工制造業占68.2%,建筑業占79.8%。為了構筑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客觀上要求必須因勢利導地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的環境。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為農民進城提供體制上的保證。目前我國農民進城仍然受到政策障礙和制度約束。從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條件來看,政府完全有可能通過政策的調整和制度的改革,逐步加以解決。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讓進城農民與市民一樣,享有同等的發展機會和發展條件。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農民工群體與市民群體之間的制度性差別,已成為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確定城市化目標和評價城市化水平,不能簡單地看在城市里生活著的人口數量,還要看他們的生存條件、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城市應有的水平。這就存在著如何把農民工逐漸轉化為市民的過程,就是構建身份相同、地位平等、權利一致的新市民制度的過程。新市民雖然不享受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種種市民特權與待遇,但必須享有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正當的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市民權益和自由。包括平等競爭一切就業崗位;自由居住與遷徙;在居住地享受平等的義務教育機會;享受同等的社會保障(包括失業、養老、醫療等)。為此,就必須深化戶籍管理制度、勞動就業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工提供完善的體制保障。
3.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主要是居民對農產品的直接消費需求和工業部門對農產品原料的中間需求。有關研究表明,農產品加工業的中間需求已超過直接消費需求而成為影響農產品總需求的主要因素,農業的增長日益依賴于農產品加工業的拉動。隨著社會需求的多樣化,農產品加工業將向農業提出生產加工型專用原料的要求。但是,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落后,一些行業在低水平上盲目外延擴張,高檔產品生產能力不足,低檔產品生產能力過剩,產品滯銷積壓現象嚴重。所以要加快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鼓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工藝,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
總之,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途徑很多,但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業人口,把農村的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途徑,在實施中都或多或少地要借助于國家政策、科技教育、投入、信息以及深化改革開放等措施支持。所以,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從“三農”本身考慮問題、尋找出路,又要跳出“三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思考問題、研究對策;既要大力挖掘農村內部的增收潛力,又要尋找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既要著眼于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參考文獻:
[1]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2]王忠武.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J].農業經濟,2004(1).
[3]蔡日方,林毅夫.中國經濟[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4]王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增加農民收入[J].學習與探索,2004(1).
[5]黃新華.政府經濟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6]許經勇.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封俊國;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