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起點仍然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改革與發展仍然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需
3月上中旬的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是國內一年一度的春季輿論聚焦點。開會前兩周來,從報刊電視到網絡民間社會,已經是“兩會寄語”、“兩會民聲”紛至沓來。從這些討論中可以觀察到,就對“兩會”的期待而言,社會上已經具備了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基調的共識,但對通往和諧社會之路則有不同想法,概而言之可稱:我們正在什么起點上走向和諧社會?該采用什么辦法建立和諧社會?
有種認識的聲音并不很大,卻很引人關注。這種認識把“和諧”同“改革”有意無意對立起來,似乎推進改革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會造成沖突震動,導致社會失和,因此,要想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放慢改革步伐。更有極端的觀點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差距擴大、地區發展失衡、社會矛盾加劇、官員腐敗成風等經濟社會問題,正是25年來改革所帶來的后果,要解決這些問題,改革就要走回頭路。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對當年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包辦一切造成的貧窮和孱弱,竟然如此健忘,讓人難以理解。無怪乎他們往往無視國情,傾向于高估現有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主張以高福利一步到位地解決現有的社會矛盾。
應當看到,盡管經過20多年的快速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而且有望在可預見的將來成為最大的經濟體,但今天的中國仍然是一個不發達國家。就真正體現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國民收入而言,中國至2005年僅達1740美元,比通常意義上的人均收入千元以下的“窮國”情況略好,但至多也不過是偏低“小康”水平,尚遜色于拉丁美洲和東南亞一些同屬“小康之列”的國家。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最低亦在5000美元以上,高至4萬至5萬美元。這遠非中國今天之發展可望其項背。如溫家寶總理日前發表專文所指出,“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所以,我國今天遠沒有走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國經濟從窮國低點起步,越過人均1000美元的界線并不困難,但由“小康”進入發達,邁過5000美元界線者,其實相當罕見。長期徘徊于“小康”或偏低“小康”,不時經受波動、徘徊和倒退,倒是常見的經濟現象。因此,今天的中國還是需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面對現實,我們完全認同溫總理提出的主張:當前的任務仍然是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而極大地增加全社會的物質財富;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相應地逐步推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極大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就需要把已經確定的市場導向的改革深入地進行下去。
當然,改革需要階段性強力推進,難免有震蕩、有摩擦;特別是中國改革以漸進模式走到今天,那些在過渡早期得到好處的“中間利益集團”已經相當強大,很可能與反對改革的保守者結合起來,成為改革阻力,使改革繼續深化變得非常困難。但改革的決心絕不能動搖,而且必要的改革成本正是建立未來和諧社會之必須。
市場化導向的改革是一個全方位的改革過程。2006年秋天,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這可以理解為對現在改革特點和改革任務的基本概括,也揭示了不同領域的改革會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互為條件。因此,深化改革必須綜合考慮,全方位推進。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遇到了重重挑戰,“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已經時不我待。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推進民主化進程,建立民主法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同時,政治體制的改革也需要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同步。其中,經濟體制的改革不僅容不得倒退,而且應當繼續深化,打攻堅戰。當前的一系列既定改革方案——從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金融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到打破行政壟斷,實現稀缺資源公正、公平的市場化配置等,均應堅持推進。而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方面亦要加大市場化的改革力度,更可借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的重要契機,進行重大制度性推進。
一年前的“兩會”之春,中央和政府領導人重申了“改革不動搖”的決心,得到了與會者和社會輿論的高度認同。今年的“兩會”之春重來,很可能會聽到推進改革的動員部署,我們有此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