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合并”拉鋸十多年終成“正果”:在總體原則上求共識,一些具體問題顧及政策連續性
歷經十幾年的討論,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合并改革行將完成。新《企業所得稅法》獲得人大通過已無懸念。本屆政府始于2003年的新一輪稅制改革,至此終修得一份正果。
兩稅合并后,內資、外資企業適用同一稅率,確定為25%。為扶持小企業的發展,并對符合規定的小型微利企業實行20%的優惠稅率。
《財經》記者得知,2007年春節前,距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還有一個多月,人大代表們便拿到了《企業所得稅法(草案)》。為使這部文件順利通過審議,全國人大、財政部、國稅總局及國務院法制辦派員分赴各地,對新法內容進行宣講說明。對各地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培訓也同步展開。
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新《企業所得稅法》后,國務院將根據新稅法制定實施條例,對有關規定進一步細化,并與新稅法同時實施。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擬定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艱難的合并
目前,中國企業所得稅呈“一稅兩法”格局,即根據企業資本金性質的不同,有兩套企業所得稅法律:一是1991年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適用于外資企業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二是1993年國務院發布的適用于內資企業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
這兩套法律的最大區別,是在稅率優惠、稅前抵扣等方面,對外資有很多優惠,導致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負擔不一。盡管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定稅率均為33%,但優惠和抵扣之后,外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大致為15%左右,內資企業為25%左右。
當時采用“一稅兩法”的區別稅收政策,目的是為吸引外資、發展經濟。至2005年,外資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國銷售收入總量的37.5%,繳納各類稅款6391億元,占全國稅收總量的20.7%。稅收區別政策對外資企業的發展壯大發揮了明顯支持作用。
“一稅兩法”格局也造成企業之間稅負不同、苦樂不均。根據財政部、國稅總局對全國企業所得稅源調查資料測算,2005年,內資企業平均實際稅負為24.53%,外資企業平均實際稅負為14.89%。內資企業稅負高出外資企業近十個百分點。
為此,許多內資企業為獲得與外資企業同等的稅收待遇,采取將資金轉到境外再投資境內的“返程投資”方式,扭曲了企業經營行為,造成國家稅款的流失。
兩套企業所得稅法引致的稅負不公和競爭不平等,成為推動兩法合并的主要動因。1995年,政府部門便開始關注兩稅合并問題,財政部還起草過一個文件,但當時只限于研究討論。
直到2000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升溫,社會各界提出“內資企業也要國民待遇”的口號,兩稅合并問題開始成為社會焦點。
推動兩法合并的努力最終獲得最高決策層的支持。2003年11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要“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
為落實此項政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務院法制辦共同起草了企業所得稅法征求意見稿,于2004年初書面征求全國人大財經委,全國人大法工委、預工委,各地方省級政府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并分別召開有關部門、企業、專家參加的座談會直接聽取意見。
按財稅部門的計劃,新企業所得稅法草案應在2004年完成國務院及人大常委會的審議程序,力求2005年3月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這樣,在2006年中國“入世”過渡期結束時開始施行新企業所得稅法。但到了2004年6月,財稅部門未能如愿將草案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討論。
隨著中國“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兩法合并的呼聲隨之高漲。2006年3月,由民建中央提交的“關于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的提案”,成為當年全國政協會議的“一號提案”。財政部及國家稅務總局也加強了兩法合并的宣傳。同時,由于近幾年中國貿易順差快速增長、外匯儲備猛增以及人民幣升值壓力,擔憂外資減少的論調所獲支持銳減。
2006年,財稅部門再次征求了32個中央單位的意見,形成了《企業所得稅法(草案)》。
當年8月23日,草案經國務院第147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同年9月28日,國務院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12月24日,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經過表決,決定將草案提請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與提交立法草案歷經波折相比,審議企業所得稅法的進程可謂非常順利,經常委會首次審議即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相比于本次會議同時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則已是常委會第七次審議,創下人大常委會單部法律立法審議次數之最。
“四個統一”
兩稅合并后,將實現“四個統一”,即內資、外資企業適用同一的企業所得稅法;統一并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和規范了稅前扣除辦法和標準;統一稅收優惠政策。
在確定稅率的過程中,考慮到同時進行的增值稅轉型改革會減少財政收入,財稅部門期望新法稅率為28%,希望兩法合并能帶來財政增收,以抵消增值稅轉型的減收;商務部門則希望合并后的稅率更接近外資企業15%的實際稅率;中國財稅法學會、中國稅務學會建議新法稅率為25%。在綜合考慮企業承受能力、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周邊國家的稅率水平以及和中國經濟互補國家的稅負情況后,最終將稅率確定為25%。
新稅法實施后,內資企業稅負會減輕,外資企業稅負會略有增加。內資企業、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定名義稅率由33%下降至25%,降低了八個百分點。
同時,對老企業采取了一定期限的過渡措施,一部分老企業還可以享受新的稅收優惠。因此,新稅法不會對老外資企業的即期財務成本產生大的影響。實際上,新法定稅率與內資企業目前的實際平均稅負基本一致。
與國際比較,新稅率處于適中偏低的水平,全世界159個實行企業所得稅的國家(地區)平均稅率為28.6%,中國周邊18個國家(地區)的平均稅率為26.7%。新法稅率對企業競爭力和吸引外商投資仍具有優勢。
新稅法對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整合,改變了過去以“區域優惠為主”的做法,實行“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新稅收優惠體系。
新稅法確定的稅收優惠主要內容,包括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鼓勵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業發展及環境保護與節能、支持安全生產、促進公益事業和照顧弱勢群體,以及自然災害專項免稅優惠政策等。
這意味著,企業所得稅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將更多參與國家產業政策調控,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新稅法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將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同時,優惠方式也將作改變,改變目前以減稅、免稅為主的直接優惠方式,更多采用投資抵免、稅前扣除等間接方式。
新稅法還統一了內資企業、外資企業所得稅在成本費用等扣除方面的規定,統一了企業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扣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工資支出、公益性捐贈支出、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廣告費支出等。
此外,新稅法還對企業實際發生的有關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和存貨等方面的支出扣除作了統一規范。
過渡性安排
不過,細讀草案,專家對《財經》記者指出,新稅法在力求統一的同時,還是充分考慮了政策的連續性。表現在對享受優惠的外資企業及部分地區給予過渡性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繼續享受原有優惠。
草案載明:對新法公布前已經批準設立、依照當時的稅收法律和行政法規享受低稅率和定期減免稅優惠的老企業,在新稅法實施后五年內可享受低稅率過渡照顧,并在五年內逐步過渡到新稅率;按原稅法規定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的老企業,新稅法實施后可以按原稅法規定的優惠標準和期限,繼續享受尚未享受完的優惠,等等。
同時,繼續執行給予經濟特區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經濟特區,以及國務院規定執行特殊政策的地區即上海浦東新區,在其內新設立的國家需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過渡性優惠;繼續執行國家已確定的西部大開發地區鼓勵類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政策。
財政部科研所一位專家認為,“這是在稅收優惠上保持政策連續性的一項舉措。”
他舉例說,新稅法繼續給予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優惠政策,授權國務院制訂過渡性政策,顯然是保持改革開放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一項重大舉措。
此外,企業所得稅法中許多條文只是規定了總體原則和框架,許多具體內容規定“由國務院財政部門、稅務主管部門規定”。
如對“扣除”和“資產的稅務處理”的具體范圍和標準,以及“稅收優惠”的具體辦法等,稅法規定由國務院制定。有專家提出,未來實施條例的制定,對于準確實施好新稅法至關重要。全國人大有關工作機構,應當跟蹤督促,保證有關實施條例和辦法能準確反映新稅法的規定和全國人大代表的關切。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湯貢亮教授表示,《企業所得稅法》在總體原則上取得共識,對一些細節問題留待以后逐步解決,也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不然立法過程會更長。新法早一點出臺,最終市場參與者都能受益。”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