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光環之謎
美國《科學》雜志 2007年2月23日
位于大麥哲倫云的超新星1987A,自20年前被發現后,一直吸引著人們的關注。
這不僅因為它是1604年開普勒之后,人類發現的第一顆肉眼可見的超新星,更重要的是,圍繞著爆發形成超新星的恒星周圍,有三個非同尋常的氣體環狀星云。
天文學家發現,這些星云是在超新星爆發之前大約2萬年左右形成的。那么,這意味著,當時該恒星一定發生了某種戲劇性事件。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當時這顆恒星在碰撞過程中吞噬了另外一顆恒星。在這一過程中,噴射出來的物質形成了圍繞的星云。
這一“雙星合并”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超新星1987A的不少特點。不過,現有的模型都無法對這些氣體環的幾何形狀以及動力學特征,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英國和德國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卻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即這三個氣體光環并不是一次形成的。
導致超新星爆發的恒星,在吞噬伴星的過程中,自身會以極高的速度旋轉。而高速旋轉,則使得其外層大量物質像風一樣被甩出,形成沙漏形狀的兩個外層光環。
此后,隨著恒星吞噬過程的進行,又發生了二次爆發。噴射出的物質,形成了內層的光環。由于兩次爆發的物理中心不同,所以,三個光環出現了重疊。
他們還預測,根據這一模型,內層光環氦的含量應該比外層光環高。這與目前的觀測是吻合的,雖然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的證實。
科學家們相信,雖然1987A有其特殊性,但對光環形成機制的研究,仍將有助于最終揭開恒星演化的諸多謎團。
多莉的遺產
英國《自然》雜志 2007年2月22日
整整十年前,當英國科學家韋爾穆特(Ian Wilmut)宣布利用成年體細胞,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名為“多莉”的綿羊時,它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場“革命”。
從科學界到政界、宗教界,似乎都并未為此做好準備。人們一度以為,要成功地克隆出結構十分復雜的哺乳動物,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接踵而至的,則是倫理學上的大辯論。一個最主要的擔心是:如果人類也可以克隆的話,它不僅會挑戰人類自身的尊嚴,而且有可能產生一支邪惡的“克隆”部隊,就像后來的《星球大戰前傳II:克隆人的進攻》所幻想的那樣。
值得慶幸的是,直到今天,克隆人類仍未成為現實;克隆技術也并未如一些人所預料的那樣,成長為一個龐大的產業。
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科學家逐漸發現,克隆過程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要獲得大量的卵細胞并不容易;即使能獲得,卵細胞和移植過來的遺傳物質之間的配合,也遠不完美。這就導致了克隆的成功率非常低,一般只有2%-5%的克隆動物胚胎能夠成長為健康個體。不少曾經雄心勃勃的公司也都因經濟上缺乏可行性,而關閉了商業克隆部門。
在克隆人類的爭論退潮之際,干細胞技術卻成為新的焦點。在美國等不少國家,這一技術仍爭論很多,但其前景比直接克隆人類更加樂觀。畢竟,通過克隆人類胚胎從而提取干細胞,可以為很多疾病的治療——甚至器官移植帶來更多的光明。
不過,科學家提醒說,直接克隆人類,仍然是遲早要面對的話題。對于很多身患不育癥及遺傳性疾病的人而言,克隆嬰兒仍是“希望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