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論經濟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印)阿瑪蒂亞森著,王利文、于占杰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這是兩本小冊子的集合。其一是1973年出版的《論經濟不平等》的1997年“擴充版”; 這一“擴充版”增加了一個長篇“附錄”,其篇幅幾乎與1973年版的全文相當。其二是1992年出版的《不平等之再考察》。它們代表了森的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也為森的社會選擇理論研究提供了持續的動機。森這兩方面的研究,于1998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森在第一本小冊子的開篇,強調了不平等與社會反抗之間的密切聯系:一方面,當一個社會發生動亂或反叛時,其中必定存在可覺察的不平等感;另一方面,人們關于“不平等”的感受依賴于人們已經獲得的權利和人們欲求的權利之間的差異。森反復論證,涉及“平等”判斷往往是擬序關系,它們甚至不應是半序關系。不幸的是,經濟學家總是尋求完備的排序,從而總是把政治經濟學問題轉化為單純的經濟學問題。經濟不平等,于是在經濟分析中喪失了真實涵義。
《昆蟲的社會》,(美)愛德華威爾遜著,王一民等譯,重慶出版集團2007年1月第一版
古爾德去世之后,威爾遜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生物學家,或許也是還活著的最偉大科學家之一。對經濟學家來說,威爾遜1975年的著作《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無異于“經濟學帝國主義”的世界宣言,為經濟學家“打遍天下”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武器,還為今天經濟學領域最時髦的行為經濟學提供了最早的普及教育。
威爾遜教授在生物學專業內的強項是螞蟻,一種具有強烈社會性的昆蟲。現在出版的這個中譯本,是《昆蟲的社會》的“全譯本”,其中關于蟻和蜂的行為學研究,占了600頁篇幅的絕大部分。而蟻和蜂這兩類最重要的社會性昆蟲,簡直就是同一類動物。
這本書的第17章“社會行為的遺傳理論”,認為利他行為是群體水平上選擇的結果;與“自私的基因”相對,這或許是今天仍富于爭議性的理論之一。
知識與情趣
《哲學 科學 常識:神話時代以來的理知歷程——人類心智所展現的世界圖景》,陳嘉映著,東方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這本書的編輯和最早的讀者告訴作者,它是“一本像驚險小說一樣好看的哲學著作”。這評語可能只適用于這本書的一半。另一半,即書的最后幾章,其實很不容易讀,它們涉及哲學與科學之間在發生學和目的論上的本質差異。
對大部分中國讀者來說,作者在這里探討的主題,由于國內媒體長期宣傳的“科學主義”意識形態的遮蔽而變得不易理解了。這一困難,其實在作者“自序”里已經有所說明——“我有很多困惑,很多問題。……遠為根本的是,科學把心靈留在了畫面之外,……那么,我們有兩套真理——科學真理和生活的真理?”
《天朝遙遠》,周寧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這是一個被談論了七百年的古老話題——“西方人眼里的中國”。新鮮的是,作者雄心勃勃,試圖勾勒西方人基于啟蒙理性的,關于人類進步歷史的“宏大敘事”中的“中國形象”。這一思想史視角,對作者的研究和寫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大致而言,西方人眼里的中國形象,從啟蒙時期“孔夫子的理想國”,轉變為“紅色革命”以來“東方專制主義”的典型,二者都是西方人對自己文化的“他者”的想象。這兩種想象各自的基礎,分別是啟蒙時代西方人的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訴求,以及西方人從馬克思那里接受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視角。不同時代流行的意識形態,建構了不同時代的中國形象。不過,一個更復雜的問題是,西方人建構的這兩類中國形象,通過我們的西方老師灌輸到中國人頭腦里,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復雜反應,至今還影響著我們對現代性諸問題的思考。
《人類基因研究報告——關于疾病、情智、形貌與行為的遺傳學新發現》,章波、王燕、宋敏、全俊編著,重慶出版集團2006年12月第一版
自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后,國內編譯出版過一些介紹性的著作。現在的這一“插圖本”的優點在于,以通俗語言(配以不很精致的插圖)解釋了諸如“大腦結構”和“基因工程”這樣的主題。如編著者所言,它“對人們了解生命科學知識會有所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