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科學設計和嚴格實施的農村金融調查,關于農村金融的問題還會無休止地爭論下去
農村金融的任務到底是什么?流行的說法是“服務三農”。但是,僅僅有這樣一個口號是不夠的。經過多年研究,我們仍然痛感對農村金融知之甚少。
首先,“三農”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屬于公共商品的范疇?以農民為例,到底有多少農村人口是老弱病殘,又有多少農戶身處窮山惡水的不毛之地?無論如何,這樣的人群只占全體農民的少數。即使按照城市低保標準,通過財政補貼渠道對其發放救濟,每年所需的資金也不會超過數百億元。但是這種劃分的意義非同尋常,因為至少可以使財政補貼更具針對性、更公平和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放手讓農村金融機構走商業化道路,而不是一股腦兒地把農村金融都當作必須補貼的對象。
其次,農村金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現在一提到農村金融,人們就想到農業信貸。其實農戶與農村企業跟城里的居民一樣,需要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各國的農村金融機構,存款賬戶普遍多于貸款賬戶,說明存款作為農民管理金融資產的一種服務,也是有效需求。同樣,方便、快捷、可靠的匯款服務對于許多在外打工的農民來說,也許是比存貸款更重要的一種金融需求。在墨西哥靠近美國的邊境地區,來自美國的匯款大大超過當地貸款總額,就很說明問題。中國的許多地區已經出現同樣的趨勢。農戶和企業是否還有其他更重要但卻鮮為人知的金融需求?例如保險、租賃、保理、理財和支付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農村金融的供給,至少有兩個方面需要關注。一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供應鏈中,商業信貸(trade credit)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潛力如何?這也許最不為人所知,但卻有可能是中國農村金融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二是非正規金融的作用,以及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之間存在怎樣的互相促進關系。無論正規金融怎樣發達,都無法取代非正規金融的作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漠視非正規金融的存在及其合理性,最終傷害的是農戶的利益。
第四,農村信貸的利率是最富爭議的問題。農村和農業的性質決定了在零售層面上提供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因此需要較高的利率才能使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經營。而國際上的大量研究表明,對于農戶和微小企業來說,重要的是方便、快捷、可靠地獲得融資。相比之下,貸款的利率不像在公司貸款中那么重要。如果人為地壓低利率,會導致信貸配給,造成信貸供給不足,同時人為地增加貸款需求。
但是,這套結論在中國長期遭到抵制。尤其來自農口的聲音,仍然反對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為貸款定價。他們的意見究竟是代表了農民的利益,還是善意地妨礙了農村金融的供給?
第五,關于農村金融的提供者,也有一系列問題。一是在公共商品的范疇,是否一定要由農村政策性銀行直接提供金融服務與產品?是否存在一個中間地帶,由農村開發類金融機構向眾多的零售機構提供批發資金和技術援助,從而既促進農村金融的供給,又不對私人和零售機構產生擠出效應?二是在中國農村的現實條件下,農村合作金融的潛力和條件到底是什么?
這些問題,已經困擾中國農村金融十多年,幾乎成為永恒的話題。它們為什么會屢議不決?其中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各種利害相關者的角度不同,也有農村金融的泛政治化和決策短期化原因。
如果從研究的角度看,一個主要原因是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具有足夠權威的農村金融調查。已有的各種調查,或者因為樣本太小,缺乏足夠的覆蓋面和解釋能力,或者因為問題設計得不合理,收集到的信息導致結論缺乏可信度。例如,直截了當地問被調查對象是否需要貸款和是否需要低利率,無法得出農村是否存在信貸約束的結論。
事實上,國際上已經有很多成功的農村金融調查,可以有效地把主觀性質的問題轉化成相當客觀的問題,從而獲得關于農村金融的真知灼見。幾年前,世界銀行試圖援助中國有關當局進行這樣的調查,但是由于一些不可為人道的原因未果。可以為人道的一個原因,是某些政府官員對典型案例調查的偏好。
但是,須知這種具有隨意性和缺乏連續性的案例調查,如同政府領導人的微服私訪一樣,得出的結論并不總是可靠。羅素曾經說過,肉眼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情況。同樣原理,某個農民抱怨沒有獲得貸款,不能作為是否存在農村信貸約束的依據。其中一個原因在于,你無法通過一次淺嘗輒止的談話,得出他是否具有資信的結論。
如果沒有科學設計和嚴格實施的農村金融調查,關于農村金融的問題還會無休止地爭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