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大跌是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大勢和股市暴跌更直接的體驗;也正因如此,國際投資界對未來并不悲觀
香港股市,在丁亥年春節后經受了陰風冷雨。跌至3月5日,演化作“黑色星期一”。
3月5日,香港股市遭遇的這場“暴風雪”使得恒生指數裂口低開逾300點,尾市跌勢加劇,全日總計下跌4%,報18664.9點,返回去年11月底的水平,創港股自“911”事件以來單日最大跌幅。
雖然從單日跌幅上看,香港的“黑色星期一”比不上2月27日A股的“黑色星期二”,后者當天就跌去9%。但此前七個交易日,港股累積已跌10%,市值蒸發達1.6萬億港元。
港股大跌,是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大勢和股市暴跌更直接的體驗。不過,從《財經》記者采訪情況看,國際投行和機構投資者對2007年的港股大勢并不悲觀。這同樣拜香港與中國經濟日益增強的內在聯系所賜。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基金主席馬克默比烏斯專注于新興市場投資多年,他對《財經》記者表示,港股暴跌不過是持續牛市中的自然調整。
3月6日,港股終于強勁反彈。恒生指數全日上漲393.68點,收于19058.56點;恒生國企指數上漲304.79,收于8833.25點。
“茶杯里的風波”
3月5日,匯豐控股(香港交易所代碼:0005)、中國移動(香港交易所代碼:0941)合計為恒指帶來46%跌幅,超出兩股在指數的合計比重。3月2日美國股市大跌120點,這也被認為是拖累周一開市港股直線下滑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投資者對于新興市場投資的風險意識重新覺醒。瑞士信貸亞洲證券研究主管范卓云對《財經》記者表示,“227”中國市場動蕩,警醒全球投資者重新估量新興市場投資風險。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部首席投資經理鄭光國分析,從去年五六月調整之后,全球新興市場開始新一輪大漲,幾乎所有資產的價格都一直向上,面對調整“就像是戲院著火,所有人找緊急出口”。
但在如何給這一輪大跌定性的問題上,各方面市場人士的意見如出一轍。
摩根士丹利前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一直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經濟形勢,但他認為最近的港股震蕩僅屬于技術調整。香港《信報》曹仁超在自己的“投資者日記”專欄中也寫道:和2006年5月的那次技術調整一樣,“事后發現只是茶杯里的風波”。
H股比A股更不明朗
流動性泛濫,是港股近來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雷曼兄弟的有關報告顯示,過度流動性導致香港銀行的貸存款比率創下歷史新低。去年底,香港金融同業拆息(HIBOR)再次出現比倫敦(LIBOR)低1.3個百分點的情況,亦是明證。但最近,三個月本港銀行同業拆息由年初的3.9厘抽高至上周五(3月2日)的4.28厘,說明一些資金正在撤離香港。
日本央行終于在2月間加息,加劇了香港流動性驟然緊縮的程度。花旗銀行董事總經理、中國研究部主管薛瀾認為,港股急跌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日元對美元匯價急升,令很多以日元套利交易為資金來源的對沖基金紛紛平倉。
“在市場已經示弱、內在需要調整的情況下,日本加息和日元匯率急升令投資者兩面挨刀,大跌在所難免。”摩根大通分析師唐志剛亦作此說。
與內地市場不同,香港資金動向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風吹草動息息相關。范卓云認為,“227”大調整之后,A股恢復的速度比港股快。“H股進一步下調的風險將比A股為高,H股面對的不明朗因素遠較A股復雜,因此H股的調整幅度將比A股為大。”
果然,3月5日,內地A股在環球跌市中表現較穩,但在香港上市的紅籌和H股公司全線下跌。通觀過去一周的表現,H股指數周一暴挫457點(5.1%),過去七個交易日累積跌幅為1487點(14.8%),調整幅度也超過了恒生指數。
前景樂觀
與史上歷次香港股災不同,市場對港股基本面的看法仍然樂觀。雷曼有關報告認為,香港繼續保持過度流動性的趨勢并不會發生逆轉,原因在于香港和中國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以及人民幣對美元進一步升值,對港元造成升值壓力。
高盛3月6日的報告也顯示,雖然遠有對全球增長前景(主要是美國)惡化的擔憂,但從長期看,中國的經濟和公司基本面仍將保持良好態勢。
在亞洲地區,香港經濟與全球經濟狀況的聯系可能最為密切。香港的經濟周期仍然更多受到美國而不是中國的影響,但香港經濟與中國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近期的研究顯示,在香港股市的總市值中,內地公司的比重已近50%,而1993年該比重僅5%;在HKMA最新的金融穩定報告中,有18頁是在討論中國的經濟,而對美國的討論只有兩頁。
去年,香港基本面數據相當令人鼓舞,如GDP增長了6.8%,2004-2006年的平均增長率達7.6%——這是17年來增長最快的三年。這使得港股經過此番調整后,今年的前景并不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