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中的監管與內控
(《財經》2007年第4期“中航油事件終局”)
中航油事件隨著對莢長斌和陳久霖等人的處分決定宣布而畫上了句號。然而,中國從事境外業務特別是境外期貨交易的公司的監管和內控缺失問題,仍將是一個長期的難題。
“走出去”,對中國公司和監管部門都是一個新課題。如何以完善的制度和監管體系對從事海外業務的公司進行監管,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在中航油事件中,陳久霖“違規從事場外石油指數期權交易”、“越權批準超限額交易”等行為,都說明監管是如何不到位、不得力。
內控缺失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制度建設過程。所謂內部控制,就是憑借政策和程序,防止、發現和糾正企業運營中出現的缺陷,防范和化解企業運營風險和戰略風險。對于中航油這樣作為從事境外期貨的公司,內控制度主要在三方面——事前風險防范,事中風險預警和及時處理;事后風險事故的報告、評估、處理、備案以及其他相應措施。
在中航油事件中,如果能夠利用內控的約束機制,應該能清醒地認識到可能產生的巨大風險。但陳久霖的個人權力過大,決策者風險意識淡薄,制度得不到執行,內控未能起到應有的約束力。
北京 肖舒文
保險資金的風險管理
(《財經》2007年第4期“老虎出籠”)
保險資金這只“老虎”出籠之后,其相應的風險管理問題也隨之突出。
一般來說,保險資金在進行投資時,通常會面臨利率風險(利率波動對保險投資收益產生影響)、流動性風險(保險公司不能提供充足的現金流保證保險責任的如期履行)、貶值風險(保險資金不能有效保值增值)。
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要看保險公司是否能夠建立起現代投資管理體系,以及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從投資角度看,保險資金投資應是高度規范化的活動,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來保障。例如,資金集中管理、統一使用;嚴格授權、層層負責;建立健全各項業務管理制度。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可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進行。就內部而言,應樹立正確的經營投資理念,完善保險投資的組織結構,建立科學的投資決策、風險控制、績效評估和投資運作流。并制訂各項資金投向的風險控制策略。就外部而言,監管部門應著眼于阻止保險公司的過度投機,具體做法是,可以保證公司償付能力為核心,對保險資金的投資組合制定指導性規范。
北京 張杰
健力寶事件和國企改制
(《財經》2007年第4期“張海獲刑15年”)
健力寶轉制過程中折射出的國企改制中的種種制度缺陷,以及地方政府在國有資產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并沒有隨“張海獲刑15年”而畫上句號。
國企改制中的問題很多。一是常常以“搞運動”的方式進行,在“國退民進”的口號下,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將旗下的國有企業改制,熱衷于“一改(賣)了之”;二是現行的會計制度和資產評估制度有相當多的缺陷,很多時候根本無法反映改制企業的真實價值;三是改制過程中相應的國有企業改制的法規不完善,或缺乏可操作性,或對強勢的地方政府不起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國有資產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責任感,對所屬企業常常憑自己的主觀愿望來進行操作;一些地方政府則急于套現,而不管企業對于地方經濟長遠影響;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則缺乏管理企業和國有資產的能力。以健力寶事件為例,地方政府轉制之初的“遇人不淑”和倉促出手,轉制出現問題時強力接管健力寶,都說明了地方政府管理國有資產的問題。
這一切,讓很多類似張海的“資本玩家”有了可乘之機。張海入主健力寶,只不過是“用健力寶的錢收購了健力寶”。而在整個事件中,只有張海一人承擔了法律責任;如果張海獲刑是“罪有應得”,那么,其他的人呢?
南京 吳雙成
需持續擴大的A股市場
(《財經》2007年第4期“A股解‘牛’”)
作為一個牛氣沖天的市場,中國的A股市場最起碼具備了兩個“牛”的條件。一個是經濟基本面的持續向好預期比較一致;另一個是大量的流動性資產的介入。二者是缺一不可,如果沒有良好的經營預期,那也不足以吸引公眾即使是富余的資金;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進入,即使有好的預期,也難以推動市場的價格上行。
但預期畢竟還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如果現在就迅速地把還屬于想象中的大魚大肉通通吃光,未來早晚還是得還的。可是作為一個市場,它本身并不具有約束預支未來紅利的義務和功能,而恰恰天然存在可以讓市場參與者透支未來的機能。于是,這種透支在達到一定強度之后,便有了泡沫的雛形;繼續擴大透支的力度,便是泡沫的形成與繼續擴大。
當然,從這兩個“牛”市的條件來說,良性的市場狀態與泡沫化的市場狀態,除了在程度上的差異,似乎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差別甚至只在于,這個市場把允許的波動彈性限度控制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如果股票市場本身的容量夠大,股票市場之外的投資渠道豐富且便捷,那么,這個市場的波動彈性就會相對較小。
而這個足夠大的容量,應當是相對來說,任何一個單個個人或機構資金都不足以對大市造成突出的影響;同時,可選的投資目標足夠多元化,以分散資金的注意力,防止出現強烈共振式資金流動與操作。
杭州 李黎明
“行政降耗”不是根本解決之道
(《財經》2007年第4期“降耗之路欲速不達”)
中央政府確定能耗降低目標,然后通過各級政府層層分解節能指標,以“壓任務”的辦法來降耗,是中國“行政降耗”的基本做法。這種做法,短期來看可能有一些作用,但長期來看效果有限,并且也不是降低能耗的根本解決之道。道理很簡單:因市場而產生的矛盾和問題,最終只能運用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解決。正如文中所說,“行政降耗”的結果,可能收獲的將是一堆假數字。
根本解決之道,在于通過深入多方面的改革建立長效機制,從而促進節能目標的實現。長期以來,中國開展節能工作主要以行政命令為主,缺乏以法律與經濟手段為主構建的長效機制的保障,因而效果不彰。如沒有建立一個有利于節約能源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各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以及企業就不會有節能的內在動力。
政府在降低能耗過程中的作用,一是統籌協調,切實使得金融、稅務、財政等各部門統籌協調,制訂相關法規政策,給節能降耗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二是嚴格執行降低能耗的法律和法規,使相關的法律、法規發揮應有的效果;三是提供降低能耗服務,包括設立相關技術研究機構、評估檢測機構和規范服務公司。
北京 李長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