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其它政策措施的配合,僅靠匯率調整這單一政策工具,恐怕要讓人民幣匯率很大幅度的升值才可能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產生實質性影響,這顯然是不明智也是政策上不可取的
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至今,人民幣對美元累積升值已超過6%。在此過程中,國內反對人民幣升值者,無論在人數和聲音上,都比主張人民幣升值的占優。反方觀點主要包括:
觀點一:人民幣匯率沒有被低估,沒有必要升值。此觀點認為,沒有嚴格的科學根據能證明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了。我同意,對中國這個快速發展的新興市場國家,要想精準地測算出其所謂“均衡匯率”,并得出匯率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這個問題上表態時用詞也非常謹慎。
然而,理論上的不確定不應成為實踐上政策不作為的依據。比如說,訓練有素的醫生即使沒有體溫計,也能判斷出病人是否發燒及其大致程度。中國長期大量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是匯率被低估的典型“癥狀”。所以,人民幣匯率被低估這一結論并不難下。至于低估的程度,我不會對一些認為高達40%-50%的估計太當回事,但也不認為人民幣匯率只是稍有低估(如低于5%)以至于在政策實踐中可以忽略不計。
觀點二:人民幣升值對抑制中國貿易順差擴張的作用有限。其常用論據是,人民幣累計已升值6.8%,中國外貿順差反而進一步擴大。我認為,有必要區分兩個概念:人民 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和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后者指在人民幣對中國所有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名義匯率的加權平均的基礎上,同時考慮中國與貿易伙伴之間的通脹率區別而計算出來的。
我測算的結果是,人民幣匯改以來約20個月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僅升值了3%-4%,因為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同時,對其他貿易伙伴的貨幣在貶值,而且中國通脹率比很多貿易伙伴低,所以大量貿易順差不足為奇。若沒有實際有效匯率的有限升值,外貿順差很可能更大。
觀點三: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出口行業造成嚴重沖擊。此觀點認為,中國很多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很低,承受不起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成本上升壓力。的確,如果企業的利潤率只有5%,那么5%的人民幣升值很可能侵蝕其所有的利潤。但實際情況不會如此糟糕。上述分析的一個關鍵的假設是:出口產品的美元價格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如果出口企業能以提價的方式部分抵消由升值帶來的成本上升,利潤受侵蝕的程度就不會那么嚴重。
中國的出口企業是否有提高出口價格的能力呢?中國作為一個出口大國,在很多產品的世界市場份額都很大。只是中國的同一類產品中,往往有許多家出口廠商彼此激烈競爭,任何一家企業為了保持市場份額,的確不敢擅自單獨提價。人民幣升值實際上卻可以達到使本國廠商對外一致調價的效果。數據表明,匯改后中國出口制造品的美元價格在上升。
觀點四: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大量失業。這是觀點三的邏輯延伸。的確,人民幣升值或多或少會對出口企業帶來不利影響,造成失業的增加恐怕也不可避免。問題的關鍵是,會不會造成大量失業?影響失業率最重要的因素是總體經濟增長,而不是經濟中某一個部門的狀況。只要宏觀經濟保持健康的增長,某一個部門的萎縮而產生的失業會被另一個擴張部門所產生的就業需求所抵消。所以,判斷人民幣升值是否會導致大量失業,等同于判斷這是否會造成中國經濟的整體下滑。
從本質看,匯率升值是對一個經濟內部的貿易部門(如出口行業)和非貿易部門(如大部分服務業)之間的相對價格向有利于非貿易部門的調整。通常,匯率升值會刺激內需和有助于非貿易部門擴張,從而一定程度上抵消掉來自外需和貿易部門的不利影響。孤立地看待升值對出口部門就業狀況的影響會有失片面。
觀點五:應提高中國的工人工資而不應讓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人民幣實際意義上的升值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名義匯率升值或國內通貨膨脹。理論上兩種方式的最終效果是一樣的。工人工資的全面提高會引起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本質上是通過國內通脹的方式實現人民幣實際升值。但這在政策實踐上很難操作,強力推行可能相當糟糕。在中國市場化改革已深入推進的今天,勞動力報酬的決定已經高度市場化了,政府不應該也沒能力靠行政命令直接決定勞動力市場價格。
總之,人民幣應該升值,而且速度可以適當加快。
當然,中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反映的不僅僅是人民幣匯率問題,還是其它一系列深層結構性問題的表現。如果沒有其它政策措施的配合,僅靠匯率調整這單一政策工具,恐怕要讓人民幣匯率很大幅度的升值,才可能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產生實質性影響。這顯然是不明智也是政策上不可取的。
作者為美國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及策略分析主管。本文不代表作者所在機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