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承認網絡作為一個自由交流的平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情緒,那么可以認為:中國經濟學家群體正越來越失去公眾的尊敬。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改革推動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經濟學被奉為顯學,經濟學家也一度風光無限。后來,中國20余年經濟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逐步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如國有資產流失、財富分配不均、貧富懸殊、環境污染等。在此過程中,對經濟學家群體的批評也越來越多。
2005年可謂經濟學家的多事之秋。當年10月26日,香港經濟學者丁學良在接受某媒體訪問時提出“中國合格經濟學家不到五個”的言論,在中國經濟學界引起風波。繼之媒體及網絡展開激烈爭論,盡管也有對經濟學家的聲援辯護,但多數是“一邊倒”的批評聲浪。
2005年11月7日,《中國青年報》公布了一項專題調查,83%的公眾支持丁學良的說法。該調查結果顯示:14位主流經濟學家中,公眾信任率超過10%者,僅有郎咸平和吳敬璉兩人。其中郎咸平的信任率為31.0%,吳敬璉為19.8%。另有12.5%的投票者選擇“誰都不相信”
在剛剛閉幕的今年全國“兩會”上,經濟學家又一次“受傷”。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洪可柱公開發言,批評國內四位經濟學家,認為他們以學者身份攬財,與學生、親屬形成利益共同體謀取私利。“他們可說是中國最先富起來的精英代表,但其魔術般致富與斂財速度超過了任何壟斷企業,因為他們是靠權力和不對稱信息致富”。在媒體廣泛報道后,洪可柱被網民視為“敢言、能言、善言”代表,得到廣泛支持。
統觀近年來輿論對經濟學家的批評,盡管林林總總,不外乎集中在以下兩個方向:
一是批評某些經濟學家缺乏職業道德和操守,沒有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而是拿了利益集團的錢,為利益集團代言。
仍然是前文提及的《中國青年報》那項調查顯示,針對“你覺得學者發表的言論站在了什么立場上”這個題目,總數為1279的投票中,69.7%的受調查者認為中國經濟學家發表言論是站在利益集團立場,14.3%認為是站在政府立場,認為經濟學者站在學術立場、公眾立場上的,分別只有7.4%及4.1%。
更有言辭刻薄者,把中國經濟學家分為十類:決策圈經濟學人、“議會”經濟學人、諸侯經濟學人、方案經濟學人、課題經濟學人、講壇經濟學人、綠卡經濟學人、公司經濟學人、民間經濟學人、報刊經濟學人。
來自另一個方向的指責,是批評一些經濟學家對效率無限推崇,而忽視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忽視了公平。
類似的輿論并不“誅心”于經濟學家群體的人格和品德缺陷,但批評他們中的部分人脫離中國現實,固守本本。這種觀點認為,在改革開放初年,市場經濟的啟蒙觀念的確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時至今日,今天的中國社會更需要的已不是啟蒙,而是解決市場經濟極度不規范的問題。仍然以成熟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理想來指導現實就顯得脫離實際,不合時宜。其研究與應用,自然也就缺乏對民生的關注,“過分注重效率、忽視了公平,有‘嫌貧愛富’之態”;而“目無百姓的經濟學家,只能被百姓報以不屑”。
當然,在潮水般的批評中,也有聲音對經濟學家予以支持。他們認為,不能把當今的社會問題歸咎于經濟學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能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必須堅持改革不動搖;同時,對經濟學家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把經濟學家還原成普通人、經濟人,承認乃至寬容經濟學家的逐利性。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學家得不到公眾好感,并非異常,而恰是常態。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經濟學家往往不能顧忌某一個時段的社會情緒,而致力于獨立發掘表象底下的規律性認識。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施蒂格勒曾經說過:“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大部分的公共角色就是按照經濟學的邏輯得出無情的結論……經濟學家們總是給大家帶來壞消息,也因此獲得了壞信使的罵名。”
如何客觀評價經濟學家在改革過程中的歷史作用?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是否要經濟學家負責任?中國經濟學界需要反思什么?面對社會信任危機,經濟學家該怎樣重新贏回公眾的信任?諸如此類的問題,已經無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