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合資連鎖的一種必然結局
盡管由上海親赴廣州,家樂福中國區兩名高層與廣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百)高層近日的會晤,并無實質進展。
“廣百的股本投資要有保底收益,否則我們就不再配合家樂福在廣州繼續開店了。”廣百高層向《財經》記者強調。
五年前的2002年,外資零售業受政策所限尚無法在華獨資開店,家樂福遂與廣百合資設立家廣超市有限公司(下稱家廣公司),陸續在穗開設了五家家樂福大賣場。
這一合作自始至終為政府撮合產物,中外方在公司控股權、利益分配上多有爭執,加之合資公司連年虧損,矛盾由此激化。至2006年下半年,外界多次傳出廣百減持甚至退股的消息。
近日,廣百董事長荀振英更是在半公開場合表示,廣百在與家樂福的合作中并未獲得效益,在管理、服務方面也未學到外資的先進經驗。
此言一出,直接導致家樂福中國區上海總部緊急派員斡旋。
但目前看來,如果談判不能達成一致,雙方合作將至家廣旗下的五家賣場為止。今后家樂福若繼續在廣州開店,則需以新項目公司展開。
業界普遍認為,家樂福在華的獨資策略,于中國零售業2004年末全面放開后日益昭然——自2004年12月11日起,外資零售業在華投資再無股權比例限制。因此,之前囿于政策所限而采取的“家廣聯姻”已無必要。
在國內零售業競爭白熱化的今天,熟稔大賣場經營的家樂福與長于百貨業的廣百均有各自的鮮明主張,且易構成正面競爭,雙方最終分道揚鑣也在情理之中。

政策聯姻
家樂福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巨頭。早在1995年,家樂福即在內地開設了首家門店——家樂福北京國展店,這也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超級購物廣場。
這家門店由內地公司創益佳商業有限公司開設,公司控股股東則是中外合資企業家創商業管理公司。后者雖為家樂福與一家內地企業合資建立,實則完全由家樂福控制。由此,家樂福透過家創-創益佳的曲線方式,成功繞開內地對外資零售企業的投資比例限制,全權掌控了家樂福北京國展店。
采取上述曲線路徑,家樂福得以在內地市場急速擴張。至2002年初,家樂福在華門店總量已達27家。這一現象最終引起國內監管層的重視,2000年11月和2001年8月,當時的國家經貿委聯合有關部委連發兩道禁令,宣布對違規外資零售企業進行整改,277家違規企業名單隨文件下發,家樂福在內地所開門店全部上榜,位列整改榜首位。
至2002年,家樂福被迫進行全面整改,將其在華27家門店的35%股權出讓給中方企業,以此將外方股權縮減至當時政策允許的65%的上限。也正因此,當年急于在廣州拓展的家樂福,需要選擇一家中方合資者。
廣州政府在其間起了關鍵作用。家樂福一位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廣州本地零售業向來受政府保護,我們進入廣州市場時,政府給我們提供了兩個選擇——要么是廣百,要么是天貿南大百貨,兩家都是廣州市屬的百貨公司。”
“當時廣州市政府并不想讓大的外資零售企業進來,比如沃爾瑪。由于家樂福跟政府關系較好,又承諾在廣州成立采購中心,因而政府最終力推廣百與家樂福合資開店。”廣百的一位人士說。
然而政府的“拉郎配”并不順利。“首先廣百并不十分情愿,而家樂福尋找合作伙伴也是迫不得已,考慮問題步步謹慎。”知情人告訴《財經》記者。
從2001年末雙方草簽協議到2002年正式簽約,雙方談判一度僵持不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廣百注冊資金遲遲不到位,二是雙方未能在“非競爭條款”問題上達成一致。“非競爭條款”由家樂福提出,即中方未經外方統一,不得在廣州開展與家樂福超市同類型的賣場。
最終,在廣州市主要領導極力撮合下,注冊資本1200萬美元的家廣公司成立,家樂福持股55%,廣百持股25%;余下20%股份,由臺灣統一集團及其在廣州的一家全資子公司平均分持。
貌合神離
家樂福與廣百的合作從一開始便貌合神離。“經濟利益分配不均是最主要的矛盾。”廣百負責資本運作的副總裁吳紀元告訴《財經》記者。
依據合同,在合作期間,家樂福每年向合資公司收取兩筆費用——商譽費和技術服務費,分別按照每年營業額的1.5%、0.5%提取。
吳紀元介紹說,家樂福廣州門店近年年銷售額已超過10億元,不管盈虧,外資股東家樂福每年均可從中抽取2000萬元。另一方面,家樂福廣州門店又年年虧損,廣百非但不能享受分紅,還要承擔相應的投資損失。
“這樣的合同很不公平,門店一直在虧損,至今我們投入的股本金已基本虧光了,但家樂福每年卻能穩賺兩個點的純利。”
一位業界人士指出,廣百案例在家樂福中國的合作模式中非常普遍,外資大型超市和中資小股東合作,若后者未作長期投資打算,對自身十分不利。“投資大賣場起碼要十年才能回本,小股東缺乏控制權,不能利用現金流,又無分紅,是很痛苦的。”
家樂福在合資公司的強勢作風,也令廣百無法介入門店的日常管理,雙方矛盾更加激化。“我們的人員都被安排在非重要的崗位上,主要是行政事務性工作,沒辦法接觸到核心管理技術,無法控制日常運營。”吳紀元抱怨說。
“在財務方面,廣百作為股東有權利查閱所有的財務報表,但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上,他們沒有經驗去介入。”家樂福有關人員如是說。
此次合作原本被廣州市政府寄予厚望。廣州市商業局一位官員曾表示,家樂福與廣百的合作,對廣州推行中外合資零售企業的試點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為今后廣州市零售業加速開放、引入外資樹立了一個樣板”。廣百方面也曾表示,希望與家樂福的聯合能為廣百的多業態經營提供經驗。
“政府和廣百都希望能夠借助和外資的合作,學到先進的管理經驗,但效果并不好。”廣百一位人士說。
廣百求退
日益明顯的矛盾令廣百去意漸生。2004年12月后,隨著中國零售業對外資全面放開,廣百減持退股的態度漸趨明朗。
“早在兩年前,廣百就曾向家樂福提議減持股份。”家樂福有關人員透露說。
2005年一年內,廣百在各地連開五家百貨分店,由于快速擴張,資金日益趨緊。與此同時,合資公司家廣繼續虧損,廣百不曾獲得分文分紅。“廣百為了自身發展,當時就希望減持在合資公司的部分股份,套現一部分現金,來支撐自身的開店擴張。”知情人說。
時至2006年,廣百謀劃多年的上市計劃終于得以實質性啟動,公司期望在2007年9月前實現上市。“一年一度的審計時間又到了,我們要上報2006年的財務數據準備上市,因此對家廣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也需做一個了斷。”了解廣百上市進程的一位人士說。
也正因此,從去年末至今年初,有關廣百退股家廣的傳聞一直不斷。但如今,廣百的態度已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我們現在不打算退股,也不打算減持。家廣公司運作了五年,年營業額已超過10億元,而我們廣百自身的年營業額也不過19億元左右。”吳紀元對《財經》說,“我們的初步計劃是,至少每年要從合資公司拿到高于銀行利息以上的保底收益,這樣我們才能配合家樂福繼續開店。”
家樂福圖謀
家樂福中國區副總裁貝多拉向《財經》表明,家樂福的原則是發展中優先考慮合資模式,找不到合資伙伴才考慮獨資。家樂福一直強調本土化和靈活的中國策略,多次宣稱合作伙伴戰略不會改變,但就其與廣百的合作來看,進展并不順利。
家樂福在廣州的擴張遠不止于五家門店。隨著中國零售市場全面放開,家樂福以往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面對眾多外資零售巨頭的步步緊逼,其進一步開店擴張已是迫在眉睫。2007年起在廣州再增五至六家分店,是家樂福的既定目標。
而據有關規定,零售企業新增門店,需要相應增加注冊資本。然而,始終未能盈利的家廣公司,顯然已讓中方股東廣百失去了繼續增資擴張的興趣。
“家樂福早期的發展確實離不開我們,我們也為他們開店掃清了很多行政上的障礙。但家樂福之所以選擇我們,主要只為政策所迫。它從一開始就不想和中國企業合資。”廣百一位人士說。
家樂福近年已經回購在云南、湖南、新疆等地多家合資公司的中方股份,將各地家樂福變身為獨資公司。近日更有消息稱,家樂福首家進駐中國的門店——北京國展店的中方股權,也已獲批轉讓家樂福。
“總體來講,家樂福不拒絕甚至是歡迎合作伙伴。但找合作伙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雙方的理念要基本相同,能夠互相欣賞對方的做法。能合就合,不能合也沒必要勉強。”家樂福有關人員對記者說。
“家樂福現在也不想讓我們退,這主要是考慮到廣州市的地方保護問題。”廣百一位高層說。至今,以廣州市場為核心的華南區仍是家樂福在華銷售的軟肋,“廣州政府對本地零售業的保護比較嚴,外資在這里的日子不太好過。”知情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