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理財產品基本上可與不同的產品組合進行掛鉤,其收益計算方式也呈多樣化趨勢。目前,市場上流行的組合方式包括結構性存款、結構性票據(債券)等。以主要的掛鉤資產來分,結構性理財產品有股票指數掛鉤、股票組合(籃子)掛鉤、貨幣匯率掛鉤、利率掛鉤等;以產品結構來分,包括可贖回、自動贖回、價幅累積(可日享高利)等。現階段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都設有投資金額保障機制,即投資本金在持有到期后不會受到損失。
起步:晚起速跑
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市場在中國起步雖晚,但發展速度驚人。最早進入市場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是中國工商銀行2003年7月發行的一款掛鉤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價幅累積產品。此后,國內其他銀行也紛紛推出。
2004年3月,銀監會出臺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從監管法規的角度為國內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給出了最早的規范與指引。況且當時國內的股市和人民幣的存款利率都較為低靡,結構性理財產品因可以提供相對較高的名義回報,借《辦法》出臺契機,以美元為主要基準貨幣的多種結構性理財產品逐步涌現并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發展:掛鉤資產更迭
中國大陸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尚處于市場發展初期,利率是最主要的掛鉤資產,比如逆向浮動利率、上限浮動利率都曾十分流行。但隨著美聯儲的不斷加息,利率掛鉤產品的表現也日趨低靡,于是銀行和投資者逐步將關注點轉移到了貨幣匯率結構性理財產品上。
2005年12月,銀監會正式允許獲得衍生品業務許可證的中資及外資銀行發行股票類掛鉤產品和商品掛鉤產品,境內的主要內、外資銀行立刻掀起了新一輪發行股票類掛鉤產品的浪潮,中國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
現狀:設計銷售更完善
自2005年底,在發行以外幣為投資幣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之外,一些中資銀行陸續發行了以人民幣為投資幣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就產品結構而言,以人民幣為投資幣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與以外幣為投資幣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大同小異。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正是由于以人民幣為投資幣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到來,使得國內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市場的交易量和影響力都顯著放大。
此后,銀監會適時地推出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控制指引》,用以規范商業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銷售并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使得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設計和銷售進一步完善(例如規定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最低保證收益不高于規定的存款利率等)。2006年7月,《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出臺,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進一步拓寬。
不足:流動慢,個性弱
結構性理財產品雖然為金融消費者拓寬了投資渠道,但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們也應該客觀地認識到它的不足之處。
流動性風險
相對于股票投資和固定收益債券投資而言,結構性理財產品不具備可進行流通的二級市場。作為一種封閉型的投資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不可避免地擁有流動性風險。由于通常無法在產品到期之前進行買賣流通,投資者不能像運用其他的投資工具一樣進行主動地“投資套現”。結構性理財產品并非一個可以讓投資者進行主動管理的投資產品。
產品同質化
從時下流行的各類結構性理財產品看,幾乎都是股票、外匯、股指等投資產品的組合,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雖然不同機構的銷售側重不同,但無論是在期限安排上、銷售目標群體上,還是在產品的結構上都有著很強的相似性。
理財業務與傳統投資業務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個陸突出,各機構針對不同的客戶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資領域的相對優勢,設計最適宜的投資期限,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要。但現階段絕大多數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在這方面上做得還不夠。針對這一情況,銀監會于2006年12月頒布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鼓勵商業銀行在管理技術、業務流程和產品研發上進行創新,從而優化產品結構和完善服務方式。
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例如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也計劃積極進入結構性理財產品市場,這個領域的競爭將會更為激烈。但對百姓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