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通消費者,如何避免陷入信用卡消費的陷阱甚至淪為卡奴呢?一方面,有必要全面了解信用卡的一般常識和運作機制;另一方面,更有必要客觀審視自己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并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此,不妨以海外用卡人的例子為鏡鑒
信用卡的雛形——商業信用卡1915年誕生于美國。當時美國的一些百貨商店、飲食業、娛樂業和汽油公司有選擇地發給顧客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顧客可以憑卡片在這些商店及其分號賒購商品、分期付款。而現代意義上的信用卡——銀行信用卡于1952年出現于美國。到上世紀60年代,銀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不僅在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歐洲各國也開始盛行起來。從上世紀70年代,中國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開始發行信用卡。
信用卡的共同基本功能,可稱為“準貨幣”。其好處在于免去隨身攜帶現金的不便,并可于購物一定期間后付款,有助于個人現金周轉。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信用卡為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便利,當然也要從用戶身上賺錢。信用卡的贏利秘訣,是海量用戶共同創造高額透支帶來的利息收入。在海外,信用卡年利率在20%~30%之間。面對琳瑯滿目的信用卡以及發卡銀行的各種承諾,普通消費者一不小心就陷入透支還款的怪圈。
美國:超前消費蔚然成風
美國是一個崇尚超前消費的國家。根據洛切斯特理工學院金融教授羅伯特·曼寧統計,2005年近3億的美國人民平均每人欠賬3.1萬美元,相當于當年GDP的2/3。“美國人的超前消費已經變成這個國家的一種文化,他們是按自己有多少信用額度來消費,而不是依據自己的收入花錢。”
信用卡已經成為美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日常購物、外出旅游到餐廳付賬都可用它記賬,其使用頻率及額度已有凌駕現金交易之上的趨勢。目前美國境內約有6000家銀行經營信用卡業務,信用卡用戶約1.85億。根據《華盛頓觀察》的統計,75%的家庭擁有信用卡。截至2005年底,美國信用卡債務超過8000億美元,每個家庭平均拖欠信用卡款項達7200美元。沉重的信用卡債務也成了影響美國人家庭生活的一個主要因素。
2006年1月4日,Visa信用卡公司宣布,在2005年圣誕節的一周內,他們的用戶就用Visa卡刷掉了322億美金,平均每一個家庭的節日信用卡債額是9300美元,在過去10年間上漲了115%,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及時付清這些錢。2004年,只有37.8%(7000萬)的人會每月付清他們的信用卡賬單,超過3/5(62.2%)的人會欠債,有4400萬人每月會因為付不出最低還款額而掙扎。
信用卡是個人建立信用的重要來源。在美國,信用記錄是個人資料的重要部分。當購置房產、汽車等需要貸款,甚至求職的時候,公司會先查閱個人的信用記錄作為參考。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時,如果無法長期維持良好的信用記錄,就會影響到個人信用的建立。
客觀地說,超前消費是美國的傳統。雖然美國人平均收入較高,但事實上他們并不富裕,因為他們掙的錢大部分都用于還信用卡的賬了。
羅伯特·曼寧是美國最知名的信用卡專家之一,他的關于應對信用卡過度消費帶來的不良后果的建議多次被美國政府采用。在他的《信用卡國家:美國沉溺于信用的后果》一書里,他譴責信用卡縱容了美國人過度消費的壞習慣。他一直在游說立法機構規范發卡機構的操作,并積極提醒、教育美國人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中國臺灣地區:演化為社會問題
在中國臺灣地區1100萬人口中,約有70萬“卡奴”,即每百名經濟人口中就有6個人是卡奴。平均每個月有40000人因刷卡過度成為破產者,有40個卡奴因身陷重債而自殺。有媒體稱,信用卡已經與毒品、槍支并列為臺灣的“三大害”。
據臺灣媒體公布的資料,2000年臺灣信用卡及現金卡數量僅有1830萬張;2005年這兩種卡數量增長到4555萬張,但臺灣民眾收入的增加速度卻滯后,因此造成卡債和卡奴大增。目前,在臺灣1100萬人口中,有900多萬人人均擁有至少一張信用卡或現金卡,而其中約有70萬出現繳款困難或瀕臨無力支付邊緣,占全臺灣人口的6%。卡奴們的平均信用卡債務金額高達120萬臺幣。由于利滾利,不少人每月收入甚至不夠支付利息,有些人一時還不起,就“拆東墻補西墻”,辦多張卡。
卡奴現象也給發卡機構利益帶來很大的損傷,信用卡業務的不良貸款比率也從2004年的2%上升到2006年的2.4%,迫使臺灣銀行沖銷了約22億美元的信用卡和現金卡壞賬。
美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等地的信用卡普及率并不比臺灣地區低,為什么信用卡單單在臺灣引發這么嚴重問題呢?從內部因素來看,有持卡人不加節制、過度消費的自身原因;而從外部因素來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銀行機構“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的商業蠱惑。臺灣銀行數量多,僅發卡金融機構就有51家。為了提高業績,銀行發行信用卡毫無門檻可言,有的銀行打出廣告“只要會呼吸就能辦卡”,誘導消費者辦卡。此外,目前銀行一般規定的信用卡、現金卡最低應繳還款比例只有2%~5%,也就是說,每月只需繳200元,就可以透支1萬元,使持卡人放松了心理警惕,容易過度消費淪為卡奴。二是島內經濟大環境不景氣,民眾收入不穩定。2005年臺灣企業有88%沒加薪,而2001到現在,臺灣沒有加薪的公司占7成以上,去年還有1.24%的公司減薪,民眾無力償還信用卡與現金卡的債務。
臺灣信用卡市場之亂,正如一位國外銀行家所形容的:“要最快做爛一個消費金融商品,就到臺灣地區市場推,因為這里有最不夠自律的消費者、最懂得牟利的金融業者和最粗糙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