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再一次見證了市場是無所不能的,上證指數在年底沖上2670點,超過了很多人最樂觀的預期。至少在大方向上,更積極地投入股市或股票型基金是不會有問題的。
但有不少國內專家擔心,上證指數自1160點附近漲到2700點以上,A股也不能說便宜了,2007年將會是風險比較高的。但我個人卻覺得還好,因為A股的投資者與全世界現在的投資觀念是一致的。
綜觀2006年全球股市,新興國家的表現——尤其是作為金磚四國的俄羅斯、巴西、印度及中國——超過了歐洲、美國及日本等成熟市場。探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有兩個概念或主題,它們在2007年仍會定鼎乾坤,主導全球股市的發展。
成長性鑄就A股難替代
首先是成長概念。在談國內A股之前可以先看看印度,它人口眾多,且產業分散,這點與俄羅斯、巴西等依賴石油礦產等產業的國家有所不同,但與A股的情況比較相近,值得我們借鑒。印度BSE指數在2006年4月間創下12600點的高點之后,5月崩盤修正至9000點附近,但年底收盤在13786點。全球所有的分析師都知道其股價有點貴(從市盈率及股價凈值比來看),但還是吸引了全球的資金留在印度。最大的著眼點在于,印度每年經濟成長在7%以上,人口10億,這一系列指標代表其未來的成長性可觀,不太容易找到替代的投資標的。同理,中國的A股市場也是個不容易替代的投資標的。
充沛資金塑造藍籌想象空間
另外大型藍籌股(績優股)的股價不會太低,這與全球的資金十分充沛有關。目前人民幣存款高達16萬億元,把存款拿去買工商銀行的股票,中長期(1~3年)的報酬應該比存款要好。除國內的資金外,還有國外大量的錢通過私募基金,大批介入大型藍籌股。這些私募基金在2006年縱橫亞洲及全球,利用有錢家族、大型法人及西方的退休基金,早已介入香港的紅籌股(后回A股掛牌)及中型銀行(如廣發、民生)。這些私募基金除了看好國內的成長以外,更看重未來有望將所持股票賣給全球的領導公司,而獲取更多回報。例如,如果匯豐銀行可買到20%的工商銀行而成為最大股東,作為全球領導銀行,工行的股價應該有多高?就算多付一些給工行的股東又有什么不行呢?如果工行去并購另一家名列全球前20名的銀行,影響又如何呢?股價的想象空間可以嚇死不少人。
曹幼非
出生于臺灣,信誠基金管理公司董事、英國保誠集團大中華區投資基金總裁。逾20年金融相關行業服務經驗,在銀行、證券、基金等業務領域均有廣泛涉獵及深刻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