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11月8只百億基金出現以來,市場再掀認購狂潮,南方績優成長、華夏優勢增長和工銀瑞信穩健成長相繼以逐漸縮短的募集期和百億規模亮相。嘉實策略增長在一天之內塑造了424億元的神話,而鵬華動力增長則以110.22億元的首發規模,迎來了2007年基金市場的開門紅。截至2007年1月12日,市場上已有15只百億基金,其中4只為股票型基金,9只為積極配置型基金
“品牌效應”和“賺錢效應”,成就了眾多績優基金公司偏股型基金的成功發行;多數基金公司卓有成效的持續營銷,也使旗下基金的資產規模迅速膨脹。這也引起了投資者對大規模基金投資業績的質疑,大規模是否會制約業績成長?投資者當如何應對?
大基金也有自身優勢
如果以50億元作為目前國內大規模與中小規模基金的分界線,則根據2006年度晨星基金業績統計,中小規模基金在業績亮麗的基金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如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和上投摩根中國優勢長期保持著不足30億元的苗條身材,而上投摩根阿爾法雖憑借優秀的業績在4季度規模翻倍,但仍處于50億元之下。但是,“基金船小好掉頭”的傳統觀念正在受到挑戰。
股市結構變化催生大基金業績
在大規模股票型基金中,富國天益價值在領跑的基金中占有一席之地,大成精選增值和南方高增長業績排名也處于同類中上等。大規模積極配置型基金中,重量級選手廣發穩健增長以121.74%的年度回報排名居前易方達平穩增長也以82.19%的優良業績,為投資者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盡管新發百億基金的業績還有待長期檢驗,但從最近3個月的凈值增長率看,廣發策略優選和易方達價值精選業績回報均超過同類平均,業績表現不乏亮點。
原因在于,中國股市結構性變化帶來的市值大躍進,為大基金提供了投資良機。一方面,股指期貨的推出,使市場現存的大盤藍籌股價值凸顯;以招商銀行、中國石化、上港集團和寶鋼股份為代表的大盤股籌碼稀缺,引發股價不斷上漲,帶動大盤基金凈值逐級攀升。另一方面,2006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新股IPO和大型藍籌股的A+H同步上市,占有比重較大的大盤藍籌股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也是各路資金展開激烈爭奪的主戰場;特別是7、8月份開始建倉的大基金,較好地把握住了藍籌股的估值洼地,同時獲得了絕佳的新股申購套利。以上兩點,使得大基金有可能以較低的建倉成本和較小的流動性壓力制勝。從長期來看,A股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以及市值的大幅躍進,將可以消化一些大基金。
大基金有規模經濟效應
對投資者而言,基金規模大會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可為基金公司帶來豐厚的管理費收入,從而使基金公司可以提供優厚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也可以為研究活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保證基金業績得以長期穩定增長。同時,較大的規模可以降低基金的年度運作費用,使基金公司有條件下調向投資者收取的費用。
大規模的不利影響
但是基金規模并非越大越好,因為規模過大,對基金的投資組合流動性、投資風格、投資難度等存在不利影響。
影響投資組合流動性
規模過大,會使其持有某只股票的絕對數量也比較大,基金經理買賣股票時就會對股價產生較大沖擊,而產生相應的隱性費用,以致不能以理想的價格買賣股票,導致回報要低于那些規模較小、買賣股票更加靈活的基金。
小盤股票基金(主要投資于小盤股的基金)受流動性影響更大。由于小盤股流通盤較小,基金持有的某只小盤股票很容易占據該股票流通盤的很大部分;當該小盤股的成交量不活躍時,對業績和流動性的影響更為顯著。因此,規模過大會損害基金未來的長期業績。
迫使基金改變投資風格
當小盤股票基金規模過大,而相對可投資的小盤股數量較少時,基金經理可能會投資盤子較大的股票,基金的投資風格也隨之發生改變。全球著名的富達基金公司旗下的麥哲倫基金(Fidelity Megellan Fund),就是一個體現投資風格和規模相互關系的好例子。1977年彼得·林奇管理這只基金時,麥哲倫基金還是一只規模為2200萬美金的小盤股基金,而現在已是規模高達445億美金的超級大盤股票基金。
增加基金投資難度
偏股型基金規模過大,投資的股票只數往往也隨之增多,投資更分散,會增加基金公司的投資難度。這種流動性下降、分散性加大的投資策略,使得偏股型基金更象一只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對投資人來說,雖然該基金的主動投資性大大降低,但是其收取的管理費卻比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高出許多。
關注規模莫可丟
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應當充分關注基金的規模。
同類抉擇選小好
規模過大容易影響基金的未來收益,因此投資者不應有“越大越好”的誤解,同時密切留意基金是否由于規模過大,而回報落后于同類可比基金。在比較兩個相似的基金后,投資者不妨選擇規模較小的。該原則特別適用于選擇小盤股基金,因為規模過大對其回報的負面影響更大一些。
規模增長看業績
規模較小的基金如果業績較好,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流入,規模就會逐漸增大。這時,投資者應注意其規模增大之后,基金經理能否很好地配置流入的資金,基金業績是否受到規模增大影響而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