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在《梅枝下的香事》(《讀書》二○○六年第九期)中談到宋代筆記《清異錄》和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中一個非常相近的情節——斗香。香作為私人生活用品的確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但是,品香、斗香在中國是“各攜名香,比試優劣”,而在日本演化出一些特別的方式。
以斗香為列,斗香在日本又稱競香。最早只是指競馬香,屬于一種棋類游戲,可以多人參加,各執一個彩裝人偶(通常是身著紅色和黑色交織和服的女孩),在畫有方格的競香盤上移動。開始游戲時,將各種香分別裝好,打亂順序后,依次取用,試香后,分別在答題用的香牌上寫出香的名稱。如果有多人答案正確,那么答對的都可以向前走一步;如果只有一個人正確,那么這一個人所執玩偶可以向前走三步,競香開始以后,最后一名如果比最靠近的前一名落后四格就被判出局,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最先到達終點棋格者為勝。
這樣的斗香相對容易,因為所采用的香料一般都是單獨使用,香味單一,后來斗香的方式中出現了比較復雜的“十種香”。首先準備四種不同的香料,取出其中一種公布名稱,將這種香分為九份,作為底香;然后將其他三種香料各準備三份,共九份,與已經準備好的底香混合,再在三種未公布的香料中取出一種,分量與九份混合好的香料相同,共計十份香料,“十種香”因而得名。主持游戲者將十份香料中隨機抽取點燃,參賽者將答案依次寫在答題板上。參賽者不僅要在底香之外判斷另外一種香料,更要注意其中哪一份沒有混雜底香,難度陡然增加。
如果斗香僅限于此,也就難脫民俗桎梏而難以言傳,文人騷客把斗香和文學作品相結合,終于把斗香“以文載道”,這就是“古今香”的出現?!肮沤裣恪币彩且环N利用香味的組合來判斷香料的成分。挑選三種香料分別代表鶯、蛙、歌,將代表鶯、蛙的香分成五份,各取一份試香;隨后加入兩包代表歌的香料,即沒有參加過試香的香;香料總數仍為十包??梢圆扇∵x手同時參加的方式,也可以分別輪流試香。比賽開始,任意取兩種香接替點燃,如果判斷兩種香的順序是歌與歌,就打開歌牌;鶯與鶯,打開鶯牌;蛙與蛙,則打開蛙牌;先蛙后鶯打開水牌;先鶯后蛙打開花牌。打開牌后都有一些問題,參加“古今香”的人,一般需要使用日本的古詩集《古今集》中的詩歌來回答這些問題,有的甚至規定必須與所試出來的香料聯系起來回答。香料分別使用降低了試香的難度,但是引進這些經典文學作品無疑給試香增添了詩意。
到了鐮倉幕府后期,重臣三條西實隆的兒子三條西公條提出了香道,并把三條西實隆尊為香道的始祖。到了日本戰國時代,香道在日本盛行起來,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流派,一個是建部隆勝的建部流派和峰谷宗悟的峰谷流派。目前傳世的香道文字主要集中在十八世紀的作品,如《體源抄》、《志野宗信香筆記》、《參雨齋香記》、《隆勝香記》、《聞香目錄》、《香道軌范》和《香道蘭園》等等,隨著試香、斗香的程序和使用的工具更加規范和精細,香的由術入道終于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