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點退休,和家人享受海闊天空”,越來越多的人對退休后的生活寄予積極樂觀的期望。隨之而來,構筑富足、閑適退休生活的經濟基石——退休金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退休:新生活的開始
如果周一到周五是退休前的時間,那退休后的時間就像是周末。 車貸、房貸、子女教育金……中青年人背負著許多負擔喘不過氣來時,對退休后沒有負債的時光格外艷羨。“等到退休時,房貸、車貸都還完了,孩子也長大成人,沒有經濟負擔就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年屆40的王先生暢想退休生活時,連額頭的皺紋也舒展開了。
忙碌工作之余,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短暫放松就足以讓上班一族竊喜多時。“退休后,有大把的時光可以‘偷閑’,是多么愜意的事情啊!”朱女士就職于某會計師事務所,與數字、報表打交道,在各城市間飛來飛去的緊張生活,讓剛過而立之年的她,對輕松的退休生活充滿了渴望。
工作、加班是職場人士的生活重心,大把的時光消耗在工作與去工作的路上,品味生活之美則成了奢侈的追求。“晨練、插花、陶藝、閱讀、旅行……早點退休就可以做想做的一切了。”Lucy骨子里的小資情調仍未被繁忙工作磨滅,退休于她,是生活質量提升的代名詞。
國際知名財富管理機構安盛集團(AXA)發布的《2007安盛全球退休生活角度調查》(下文簡稱《退休調查》)顯示,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中,人們在對退休生活的態度上是最為樂觀和積極活躍的,這點甚至超過了歐美發達國家。絕大多數中國受訪者和王先生、朱女士、Lucy一樣,認為退休意味著一段不再需要工作的新生活——積極活躍、經濟上寬裕、生活質量會更高;而且,大部分在職人士希望能提早退休。
快樂退休,
經濟儲備不可少
提早退休,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如果沒有經濟儲備的支撐,便成了空中樓閣。只有制定完備的退休財務計劃,才能保證美夢成真。
從《退休調查》報告中發現,對被訪者而言,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依然是獲得退休金保障的基礎。75%的受訪在職人士和90%的受訪退休人士表示,繳納社會養老保險金是目前進行退休籌備的主要方式。
盡管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性不可動搖,但接受調查的在職人士中,有2/3的人認為,個人應為退休承擔準備責任,超過退休人士對此的認同度,顯示出年輕一代的退休籌備觀念已發生改變。根據《退休調查》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積極購買壽險(53%),投資股票、基金和儲蓄(35%),或投資房地產(23%)等方式為自己的退休金做準備。
朱女士的父母都是國家公務員,每人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資足夠老兩口的花銷,不但不需兒女資助還頗有結余。朱女士雖然有社保,但她卻認為自己退休時如果光靠社會養老保險,生活不一定能像父母一樣富足。
朱女士的擔憂不無道理,隨著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預期未來個人養老金的領取額會有所減少;而且,領取的養老金與退休前工資的比率(替代率)不足50%,退休前后的落差讓很多人心存畏懼。基于此,在退休籌備問題上,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城市中的在職人士,紛紛在社會養老保險之外,選擇各種保障、儲蓄、投資產品規劃退休財務生活。比如朱女士就開始將資金投入到儲蓄、基金、保險產品中。
未雨綢繆,
養老資金宜提早規劃
“我這個年齡的人,或許還用不著過分為錢發愁,但是,如果想想將來退休后自己能領到多少退休金,我就樂不起來了。”28歲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月光無罪”,Lucy卻已經開始積極籌劃退休養老生活了。
Lucy并非特例,《退休調查》報告顯示,1/3的受訪在職人士已經開始為退休作籌備,平均開始年齡為37歲。而已退休人士曾經開始做這一準備的年齡則要晚很多,平均是在47歲開始。看來,提早進行退休規劃的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
人一生的收支情況呈現X形狀,收入呈遞減、支出呈遞增趨勢。理財專家表示,為了在人一生中的黃金歲月過去后,步入老年時還能保持原來的生活水平,應及早制定退休計劃,規劃退休后的財務。“30歲的人,如果還未為自己的退休計劃作打算,就相當危險了。”
王先生雖然背負著各種壓力,但他卻未放松對退休生活的謀劃。“我和妻子的退休計劃是以投資型保險為主,因為這類產品既提供保障,又兼具投資功能有利于資金的長期積累。此外,這兩年股市行情看好,我又投資了基金,再輔之債券等理財類產品。”
理財專家提示,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人士,對于保障、儲蓄和投資功能的需求應各有側重。比如,有經濟壓力的30多歲人士,此時應該側重在保障,然后輔以提前的退休準備(儲蓄、投資功能等);等到了40歲,需求側重轉為退休方面,投資也要追求穩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