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深]
周邊地區融入長三角,構建“大長三角”經濟區,對長三角來說,是一次戰略性跨越機遇,是實現地區間“互需互補,互動互促”的必然趨勢。

小“長三角”是一個現實的、地理的、經濟的概念,也就是目前包括16個市在內的區域范圍。這個區域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區域。如果把這個區域擴大到浙南、浙西南、蘇北和安徽全省,這就是“大長三角”。構建“大長三角”,能夠增強整個長三角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其在中國區域經濟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從長遠意義上講,長江流域的發展,有助于構建一個對中國經濟發展起重大作用并且能夠提升區域國際競爭力的新區域。
構建“大長三角”經濟區
勢在必行
2003年以來,江蘇的鹽城、淮安、徐州、連云港,浙江的金華、衢州,安徽的合肥、馬鞍山、滁州、蕪湖、巢湖等城市,紛紛向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遞交了入會“申請書”。這些城市雖然至今尚未正式入會,但已多次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協調會,并與會員城市開展了廣泛合作,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特別是國家建設部組織編制的《長三角城鎮群規劃》,已經將安徽和蘇北地區納入規劃考察范圍,為長三角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也表明長三角區域的擴大已既成事實。
包括滬浙蘇皖3省1市的大長三角地區,無論從地理、歷史上還是現實角度來看,都應該被看作一個統一的經濟區。它東起浙江嵊泗,西至安徽界首,北從江蘇贛榆,南達浙江蒼南,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在如此廣闊而又有機聯系的地域范圍內,以上海為首的眾多城市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利用更多的經濟資源,發揮更好的帶動作用。因此,“大長三角”概念的提出及區域合作機制的建立,對區內各經濟體都具有重要意義,這必將是一項多贏的抉擇。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長三角地區產生“極化效應”,集中了各種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獲取了集聚規模經濟效益。但是,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集中的趨勢也帶來了諸多問題: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突出,發展潛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各種生產要素和產業向沿海少數地區高度集中,將導致經濟活動分布出現“過密”與“過疏”問題,區域之間發展嚴重不均衡,部分地區被“邊緣化”,難以更多地分享國家工業化推進的利益,加劇了地區間差距擴大的趨勢;加工制造能力與資源、能源產地以及就業崗位與勞動力所在地之間的嚴重脫節,由此也加劇了交通運輸緊張狀況以及資源和能源供需矛盾。
長三角16市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導致土地資源、淡水資源、人力資源、能源資源供給緊張;房價、地價、電價、煤價、運價、原材料價、消費品價,以及用工價格普遍上揚。與安徽等中部地區相比,生產成本大約高出30%-40%。
任何區域經濟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存在較大的互需、互補、互促性?;バ鑼е禄パa,互補導致互促。例如安徽的煤、電、鹽、鋼、鐵、銅;水泥、塑料建材;糧、棉、油、肉等資源及產品,在華東乃至全國都占有較大優勢。長三角與安徽經濟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和依賴性,周邊地區融入長三角,構建“大長三角”經濟區,對長三角來說,是一次戰略性跨越機遇,是實現地區間“互需互補,互動互促”的必然趨勢。
長三角周邊城市的快速發展,是長三角再度騰飛的外部推動力。建立“大長三角”經濟區,不是弱化原有長三角的地位。相反,長三角將成為“大長三角”經濟區的“核心區”,其地位和作用將更加重要。新加入“大長三角”經濟區的城市,等于為“核心區”的進一步騰飛構建了寬廣深厚的戰略“腹地區”,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區域合作,優勢互補,“腹地區”可以更加順暢地融入“核心區”,并接受輻射和帶動。近幾年,安徽的合肥、馬鞍山、蕪湖、滁州、宣城、蚌埠等長三角周邊城市,雖然在形式上未加入長三角,但是從區域經濟的緊密聯系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態勢上,已經程度不同地與長三角融為一體,為建立“大長三角經濟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大長三角”中
安徽的地位和作用
從區域分工體系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看,作為經濟發展最活躍的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同樣最為活躍,產業提升的同時,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將會轉移。安徽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較強的科技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優勢將更加凸現。安徽將會成為長三角地區產業升級的最有利支撐區,成為長三角產業轉移,特別是加工制造業轉移的最有利承接區。
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長三角的快速發展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長三角地區自身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相對缺乏,95%的一次性能源需求和30%的電力需要從外部調入。在長三角地區多次出現電力不足、煤炭緊缺的現象,建立穩定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已相當緊迫。安徽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和發電能力,建設能源、原材料基地是中央對安徽的要求,也是安徽長期為之奮斗的目標?!按箝L三角”地區的形成,意味著安徽與長三角實現無縫對接,安徽的資源優勢將會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糧食和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安徽是農業大省,農產品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在長三角地區極受歡迎,一直是長三角地區糧食和農副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2005年,安徽的主要農產品產量占“大長三角”地區的41%。其中,巢湖是“大長三角”地區十大無公害淡水魚供應基地,淡水魚已占長三角市場份額的1/10;安徽的蔬菜、牛羊肉在長三角地區也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安徽的一些特色農副產品和品牌產品如六安瓜片、黃山茶葉、蕪湖大米等,在長三角地區也有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重要的產業發展和轉移基地。與其它地區相比,安徽具有承接長三角產業和資本轉移得天獨厚的條件。據測算,安徽的綜合商務成本只有沿海發達地區的三分之一左右。安徽臨近蘇浙滬的區位優勢,同時與長三角產業關聯度比較高,交通也非常便利,產業轉移的成本較低,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理想之地。安徽省2006年利用省外資金1256億元,其中近70%來自長三角地區。加工貿易是拉動長三角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隨著長三角產業的轉移,加工貿易也有很多一部分需要轉移。安徽已設了蕪湖市出口加工區,合肥市出口加工區也在積極申報之中,完全有能力承接長三角出口加工區的產業轉移。
重要的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安徽具有豐富的科技資源。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已成為除北京以外全國大科學工程最密集的地區,現有同步輻射加速器和托卡馬克裝置兩大科學工程、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3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5個國家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已經列入國家“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以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物質科學研究院為代表的“國”字號大學和科研院所,對于安徽的科技創新正在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產業創新也取得長足進步?!笆濉币詠?,全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達95%,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極具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合肥、蕪湖、蚌埠三個高新區以及銅陵電子材料、蕪湖醫藥等一批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正在使科技資源轉化為產業創新體系。而且,自主創新亮點紛呈,以奇瑞、江汽為代表的汽車工業,成為我國民族汽車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象征。安徽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的優勢,使安徽越來越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科技成果輸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同時也為長三角地區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提供廣闊的空間。
重要的人力資源輸出基地。安徽已初步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科研和教育體系,現有高等院校73所,研究機構500多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7.7萬人,在校大學生41萬人,大批高素質人才源源不斷地輸送向長三角。安徽勞動力資源豐富,2006年全省勞務輸出人數突破千萬人,其中有70%左右流向長三角地區。安徽正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市場組織程度,著力為發展勞務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好配套服務。
重要的產品銷售市場。安徽6400萬人口有著巨大的消費能力。2006年安徽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舉躍過2000億元,達到2029億元,增長15%。銷售額超5億元的大型流通企業8家,其中,超20億元4家,徽商、百大集團超過百億元。汽車類、建筑裝潢材料類、電子出版及音像制品類、體育和娛樂用品類零售值大幅增長,消費升級步伐加快,為長三角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
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安徽的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有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國家自然保護區、23個國家森林公園,名勝古跡不勝枚舉。以黃山、九華山、太平湖(兩山一湖)為中心的皖南旅游區,山水人文交相輝映,是我國品位最高、景點最集中、特色最鮮明的山岳風光旅游區。黃山與黃河、長江、長城齊名,作為中華錦繡山河的象征,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黃山市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九華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太平湖和新安江素有“山水畫廊”之譽。歙縣、亳州、壽縣首批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此外,天柱山、齊云山、瑯琊山、采石磯、秋浦河、巢湖等也都聞名遐邇。
“大長三角”區域
統籌協調發展的主要目標
構建“大長三角”,將上海的服務業優勢與江浙皖的制造業優勢結合起來,“大長三角”的國際、國內競爭力將超過國內任何經濟區,其在我國經濟發展大格局中的作用無可比擬。經過兩個五年規劃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可以把“大長三角”地區建設成為經濟最發達、體量最大、產業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區,進而使長三角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擔當發展的強勁引擎。
在生產力地域空間布局體系上,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為主要生產力布局中心,其他大中城市為各級規模和類型的生產力布局點,以滬寧、滬杭、合寧高速公路,鐵路、通信網絡為生產力布局軸線,以外圍區域為生產力布局腹地,使“大長三角”的生產力布局中心、布局點、布局腹地之間通過布局軸線形成合理的生產力分工合作關系與市場競爭機制。
在經濟結構布局上,不斷優化“大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結構布局,主要是產業結構布局,加快發展以上海為中心的金融保險業和其他社會服務業,強化上海的金融服務功能,提高上海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使上海成為整個“大長三角”的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加快江蘇、浙江、安徽以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制造業和交通運輸、商品貿易業的發展,同時利用安徽的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現代化與工業化發展步伐。最終形成上海的金融服務業,江蘇、浙江、安徽的制造業和現代高效農業之間的產業分工合作關系,使“大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不斷優化。
在對外開放上,提高“大長三角”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更多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迎接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使“大長三角”成為國際分工合作體系的重要環節,提高整個區域的國際競爭力。適應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需要,利用“大長三角”在長江流域經濟帶中的龍頭帶動地位,深化長三角與中西部地區特別是沿長江流域各省市區之間的分工合作,使“大長三角”成為東西聯動發展的主導力量和積極推動者。
在模式創新上,應在國家創新體系的大格局中,構建具有大長三角地區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為“大長三角”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制度創新支持與良好的市場條件。
促進大長三角區域
統籌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設立推進機構。提議成立區域內各省市參與的“大長三角”區域統籌協調機構,總部設在上海市,下設若干具體議事機構。主要宗旨是打破行政分割,推進跨省合作,共創區域繁榮。議事以定期協調會等形式,重點在基礎設施、生態保護、關鍵產業、人力資源、金融服務、制度建設等領域,加強區域合作,共謀發展大計,以避免惡性競爭、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達成一致意見后,各地遵照執行。
完善空間規劃。作為跨省域的經濟區,若沒有各省級政府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很難有大的作為。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尊重歷史淵源和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國情,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在規劃中體現長三角持續發展的趨勢和要求,開展包括滬浙蘇皖三省一市的“大長三角”區域規劃研究,同時配套“大長三角”產業發展指導政策,推動“大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化。在“大長三角”區域規劃的基礎上,可適時推動長江經濟帶規劃編制工作。探索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和區域協調機制,明確區域分工,協調發展方向,打破行政壁壘,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
共建創新體系??萍紕撔率情L三角的重要優勢,能否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直接決定著“大長三角”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的成敗。長三角的滬蘇浙兩省一市已經于2003年11月簽署了《滬蘇浙共同推進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協議書》,決定在科技部指導下,本著真誠合作、優勢互補、先易后難、互利共贏的原則,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共同推進長三角創新體系建設。事實上,安徽在科技創新方面特別是在科技資源上有明顯的特色和一定的優勢,而且安徽不僅為長三角輸送了大量的創新人才,安徽的許多科技創新成果也在長三角實現了轉化,安徽與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已建立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安徽要爭取加入長三角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在長三角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重點推進五個一體化進程。一是制定產業轉移的促進措施,明確區域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開展經常性區域投資貿易洽談活動,大力發展“飛地式”現代園區,創新“前店后廠”合作發展模式,共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體化。二是制定大長三角綜合交通規劃和長江黃金水道綜合開發利用規劃,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三是進一步完善食品認證體系、質量監督體系、信用評價標準,統一市場準入條件,拓寬商品交換綠色通道,消除以行政區為界線的歧視行為和做法,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四是加大戶籍制度、就業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逐步健全區域性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進程。五是加強旅行社及各類旅游服務組織的聯系,積極打造互補性旅游專線,推進旅游一體化進程。
開展具體合作。建議可在以下方面開展具體合作:首先是加速推進安徽與滬蘇浙之間的大項目合作。主要包括:一是“皖電東送”;二是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以及部分的深加工產品;三是長江航運合作形成共贏格局;四是旅游合作;五是長三角城際快速交通把安徽納入;六是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會展經濟;七是舉辦大長三角區域發展論壇,每年或者兩年舉辦一次,提高構建“大長三角”的影響,以引起更多的共鳴。最后是支持安徽“內陸干港”建設,提高“陸海聯運”的效率。構建以長三角海港為龍頭,以省內內河港口、重要物流集散地為節點的保稅物流網絡,促進保稅港區與內陸干港的功能聯動、信息聯動和營運聯動,努力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新局面。
(作者系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