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今后,長三角最大的發展機遇不在長三角本身,而是整個長江流域這條航道所帶來的機會。
目前,研究區域協調發展的時機非常好,長江流域發展已到了一個轉折時期,安徽的皖江城市帶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加速,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得到進一步提升,研究“大長三角”經濟區的時機日益成熟。

現在提出研究“大長三角經濟區”,不應該是個區域概念。為什么這么說?從歷史上看,長三角這個經濟區域的發展一波三折,問題就在區域規劃上。最早它以城市定義,周邊各省積極性很高,都加入進來,等到六省一市都加入的時候,協調成了難題,于是又從經濟聯系比較密切的15個城市重新起步。可見,不能夠再將“長三角”視為一個區域概念。我認為,研究長三角問題應該遵循增長極理論,如果按照“極化”理論中的“增長極”與“增長軸”來分析長三角問題,可以發現共有3條增長軸,即沿鐵路增長軸、沿長江增長軸和沿海岸線增長軸。三條增長軸都相交于上海,有兩條增長軸相交的是南京和寧波,寧波盡管不是省會城市,但中央給了寧波很多政策。這實際上是打了一個伏筆,即長三角今后發展也不應受區域概念束縛。按照增長極理論,經濟增長到哪里,增長極就跟到哪里,今后要解決一個標準問題,即在長三角區域內,什么樣的城市可成為一個增長極,應該設定一個門檻,達到標準自然成為區域內的一個增長極,而不必通過行政審批。這樣就淡化了行政區劃的色彩,更尊重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
區域統籌協調發展需要基于共同的利益,大家才能夠走到一起。最初長三角15個城市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關鍵那時候有共同的利益。今后,長三角最大的發展機遇不在長三角本身,而是整個長江流域這條航道所帶來的機會,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就有三塊利益可以促使大家一起來合作。第一,這是外資從東部進入中西部第一塊腹地。最初,進入中國的外資集中在沿海是因為運輸成本低;今后,外資進入中西部仍然會沿著運輸成本最低的原則縱深推進,沿江將成為外資進入中西部的第一塊腹地。安徽蕪湖這兩年發展這么快,就是因為它有良好的水運條件。第二,東西走向的長江航道與南北走向的陸路通道的交叉可以形成許多交通樞紐和區域中心城市,水運發展起來,才能真正形成水陸多式聯運,促成產業全面發展。發展黃金水道可以給各個城市機會并幫助城市提升檔次。第三,黃金水道還可以創造8000到10000條船舶的需求,為整個長江沿岸城市的造船業提供10年左右的發展黃金時期。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下一步應該從長江流域經濟體系的角度來研究大長三角經濟區,而且這是個次流域經濟系統,范圍向西可延伸至黃山、天柱山、大別山山脈,包括合肥在內的整個江淮地區、皖江城市帶和蘇北地區。這一區域,無論是自然地理、旅游資源,還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都已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總之,大長三角經濟區不應該按行政區劃而應按流域經濟體系的思路來研究,尤其要按市場經濟的規律促進區域內要素流動,可以肯定地說,大長三角經濟區的建設將有利于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
(根據“大長三角”區域統籌協調發展研討會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