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會跟隨著單位領導走進法國經濟最發達的上塞納省---巴黎新凱旋門附近的現代建筑群中心,在人家“省政府”大樓里享用了一次法國大餐。
巨型長條桌邊穿著正裝的幾十個男男女女坐得規規矩矩的,談笑風生興致正濃。待雙方有關領導站起來互換禮物并祝酒后,那些身板筆挺、職業表情、程序規范的侍者才活動起來,“法國大餐”終于開始了。
第一道,香蔥三文魚,味道和中餐相去不遠,分量卻經不起幾刀幾叉。好在有酒,紅葡萄白葡萄還有香檳和飲料,配著手勢和表情,場上氣氛不差。第二道,還是魚,只不過換了個品種,塊頭也大些。正猶豫著要不要給腸胃留點余地,對面的老外已撕著面包連湯帶水地吃得一點兒不剩了,我也只好效仿。第三道就到奶酪了,幾塊像蛋糕一樣的東西被托在盤子里,需要哪種,锃亮的小餐刀只肯切下一小塊。后來聽說同行中有嫌切得小的,等一口吞到嘴里,味道怪得吐都來不及。據說中國人之于西洋奶酪,就像外國人之于中國臭豆腐,心里是好奇的,口舌之間卻像站著衛兵,抵御防范得緊?!拔度缃老灐?,我知道這一道“菜”在我和同行們的腸胃里幾乎可以說是忽略不計了。但是此刻除了桌上的面包和酒水,似乎再也沒什么可吃的了,隨著甜點冰淇淋的登場,大餐進入甜蜜的尾聲。
我們詼諧的代表團長用“法國人兩塊魚也敢請客”為此次大餐作了精辟的總結。大家聽了有味,見仁見智,都笑。兩塊魚,我們請一般的親戚朋友都拿不出手,可是人家就請得這么從容自信,不辱規格。除了洗的盤子多,費點兒水,其他的真看不出有什么浪費。
物盡其用,絕不浪費,是我們此行歐洲的最大觀感。在比利時那慕爾省的文化中心,五層樓的青年旅館見不到一個服務員。吃飯的時候兩個胖廚師指引我們:自己拿餐具,自己擦餐桌;休息的時候管理員示意:自己鋪床,自己打掃。那天晚上當我拿起一墊一蓋兩張床單的時候有兩個沒想到:一是床單上織著1974的字樣,也就是說,這個床單30歲了;二是這張有了破洞的床單,還照樣漿洗熨燙得雪白挺括。說來奇怪,在比利時做外賓,被逼著做這么本色的家常事,竟有一種新奇興奮的感覺。
有人說,歐洲現在發展速度放慢,民眾生活上不那么排場了。我倒覺得,正是這種不排場,處處讓人體會到文明、理性、節制,內斂的光芒;在法、比、德、荷、盧幾國購物,再貴重的商品都是紙質簡易包裝,如果想要禮品包裝,對不起,你得另外付錢;在那里上廁所,沖便器幾乎都有一大一小兩個按鈕,大管大用,小管小用,洗手用腳踏式開關,節水措施細致到點點滴滴。
從這些“摳門”的地方出來,坐在汽車里,眼前不斷閃過潺潺清流,郁郁青山。自然環境的排場無疑是人家最大的排場,在這種環境里“摳門”,有點像富裕人家喝稀粥,山珍海味非不能也,乃不為也,比之那些暴發戶的豪奢,反而透著一種真正的從容和謙和。
(摘自《世界文化》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