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央提出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具體的政策措施。但一些部門、一些地方不真抓實干,卻想方設法造一些新概念,更有甚者還立馬“拿出”令人羨慕的數值。
“富人的幸福感比不上窮人”、“農民幸福感最強”、“中國的幸福指數位居全球31位,遠高于95位的日本、102位的韓國、131位的新加坡”……當諸如此類的統計指數層出不窮時,不管專家們如何解釋,在老百姓眼里,這種“指數游戲”實際成了一種對他們的“忽悠”。
中國過去的統計偏重于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等經濟增長數字。這無疑是有缺陷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應該以人為本,更多地體現人文環境、民生狀況的改善,應從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社會和諧的滿意程度進行評價。如果一定要用所謂的“指數”進行評價,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就是這種指數應該與大多數人的實際感受相一致。目前,我國貧富懸殊、城鄉差別、區域發展不平衡較為普遍,社會財富分配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機制,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中國仍然是一個求發展,謀和諧,努力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諸如“富人的幸福感比不上窮人”、“農民的幸福感最強”之類的指數評價,只會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幸福不幸福,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中。統計是一門科學,不是自娛自樂的“卡拉OK”。一些人熱衷于炒作概念,玩弄數字游戲,把數字當成政績顯示,這種浮躁心態和形式主義的做法,特別是弄虛作假給數據注水以粉飾現狀的行為,是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極大損害。
構建和諧社會,地方政府部門不應陷入“指數迷信”,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維護和發展群眾利益的實際工作中,增加對各種影響社會和諧因素的了解,知民情,察民意,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努力解決各種突出矛盾和問題。
(摘自《半月談》200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