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促進我國在新藥研發中加強藥物經濟學的應用。方法:綜合國內外新藥研發的現狀,分析在新藥研發階段引入藥物經濟學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結果與結論:我國的藥物經濟學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在新藥研發中引入藥物經濟學還有待政府部門的規范和推動。
關鍵詞新藥研究與開發藥物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4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2-0068-03
新藥研究與開發是一項高技術、多學科、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復雜系統工程,同時又是制藥公司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石和主動力,若能成功開發出一個全新的治療新藥,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會給企業及其股東帶來巨額的利潤。但近幾年來,隨著研發費用的不斷上揚以及研發周期的延長,制藥公司新藥研發的步子已經明顯開始放慢。據國際上的有關調查,以研發為主導的制藥工業的研發投入占總銷售額的比重已為各行業之首,達到了航天工業和國防工業的5倍,幾乎是計算機的軟件及服務業的2倍,而且這種投入還在以每5年就增加1倍的趨勢持續增長[1],飆升的研發費用使全球制藥公司正面臨著巨大的研發壓力。
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國內外新藥研發的現狀,闡述在新藥研發階段引入藥物經濟學的必要性,同時結合目前各國應用藥物經濟學的情況,進一步分析當前在新藥研發中應用藥物經濟學所面臨的難點以及前景。
1國內外新藥研究與開發的現狀
根據美國研發制藥企業協會發布的一項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在美國,從新藥的臨床驗證到FDA批準,平均每個品種要花13年左右的時間,研究開發的成本費用一般在2.5億~3.5億美元之間;就算研發成功,新藥能夠進入市場的成功率也非常低,一般從早期開發到上市銷售的成功率,歐洲為1/4 317,美國僅為1/6 155;新藥獲準上市后也并不意味著商業上的成功,上市的新產品中只有1/5可以盈利。此外新藥臨床試驗時間的延長和新藥審評時間的增加,使新藥上市后的有效專利期也在大大縮短。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全球制藥產業就面臨著創新成本不斷攀高、新藥上市數量連年減少的不利形勢,目前全球范圍內新活性物質的上市數量已持續下降到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全球制藥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創新困境”。
我國新藥研發自1985年實施《藥品管理法》后,逐步開始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軌道,但我國新藥研發的總體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自主創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新藥至今不到100個,占我國批準新藥的5%,仿制品種多達95%左右。在加入WTO后,國家雖然加強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的研制,但力度太小,投入太少,短期內難見成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市的新藥中,只有1種抗瘧疾藥蒿甲醚進入了國際市場和1種重金屬解毒藥二巰基丁二酸鈉得到了美國FDA的認可,所占世界份額極低[2]。
2藥物經濟學在新藥研發中的應用
2.1新藥研發中引入藥物經濟學的必要性
新藥研發的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特點,使新藥研發決策的正確與否顯得關系重大。決策正確,可以使企業獲得巨額的利潤,進而更好地發展;決策失誤,其結果就很可能是最終開發出來的藥品因經濟性差而得不到廣泛的使用,從而使企業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甚至無法繼續生存。一個戲劇性的案例是2005年阿斯利康抗凝血新藥Exanta(ximelagatran,希美加群)的治療中風的療效遭到FDA質疑,并認為該公司對藥品的副作用管理計劃有缺陷,該消息一經公布,其股票立馬在紐約和倫敦證券交易所下降了3%~4%,至今余波未平。而此前,Exanta是被業內人士一致看好將成為預防心肌梗死、肺栓塞和中風的標準療法,一旦獲得FDA的批準,它將成為60年來的首個抗凝血新藥,由此可見新藥研發成功與否的重要性。
而從過去和現在的實踐來看,新藥不能獲準上市的主要原因都是安全性或有效性不能滿足有關要求。但是,從目前的情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看,即使新藥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符合有關要求而獲得批準上市,也不等于該藥物的市場前景就好,而且很可能因該藥物的經濟性差而銷路不好。因此,在早期階段,就開始對藥物研發全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與評價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可以在完成藥物研發的每個階段性工作之后,在考慮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時根據藥物經濟學研究與評價的結論,做出是否繼續下一個階段研究的選擇。也就是說,藥物經濟學研究與評價可以幫助人們及早獲悉所研發藥物的經濟性,并為有關人員在藥物研發的每一個階段適時做出繼續或退出研發的決策提供依據,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追加投入,為企業節約成本和時間,把新藥研發失敗的損失減到最小程度。
2.2在新藥研發階段引入藥物經濟學研究的可行性及難點
新藥研發過程中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的最好時期是臨床試驗時期,這一時期可以搜集到相關的藥物經濟學研究所需的結果評價資料。在新藥臨床研發階段,有關經濟學的資料可從研究記錄、病例記錄以及醫院公布的藥品、治療價格目錄中獲得,還可以直接向病人詢問、調查獲得。獲得的資料可以通過藥物經濟學的常規分析方法如最小成本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等方法來進行分析。
新藥臨床研究中,Ⅰ期臨床試驗階段由于參與試驗的患者很少,藥物經濟學數據的搜集代表性差,在此期進行臨床研究只能作為探索性研究或正式研究的準備。Ⅱ期臨床研究要求隨機盲法對照試驗,試驗條件與藥物實際應用環境有較大差距,因此對治療效果的評價可能會受到試驗因素的影響,但此期搜集的藥物經濟學數據對進一步擴大樣本容量具有參考價值。由于研究設計的嚴密性和病例數的充分性,Ⅲ期和Ⅳ期臨床研究階段比較適合進行藥物經濟學評價。藥物經濟學研究可以是臨床研究的一部分,也可以配合臨床研究的進展以及并行或追溯性地研究[3]。按照藥物經濟學研究方案設計的臨床研究,數據具有統計意義,比起在新藥上市后采取所謂隨機方式獲得的經濟學信息更具準確性,更可信。
與傳統的臨床研究相比,臨床研究搜集資料的目標有很大的差異,藥物經濟學研究要搜集的資料并不完全是臨床研究過程的副產品,而是要經過嚴密設計的主動搜索過程。這一搜集資料的過程,受到臨床試驗本身的限制,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它已脫離了藥物經濟學研究的隱含前提即必須在現實藥物使用環境中研究,臨床試驗中加入了人為激發因素,病例的選擇受到限制,藥物的使用受到限制,種種因素可影響測量結果的信度。另外,藥物經濟學所需的結果評價指標在臨床試驗中搜集的難度也應得到關注,如效用、效果的評價方法和指標及單位轉換等[4]。
2.3藥物經濟學在各國的應用情況
國外藥物經濟學的應用起步比較早,在研發中獲得的經濟學數據主要作為新藥申請、藥品定價和醫保報銷目錄的遴選參考,而且這種方式已逐漸被世界范圍內藥品監督管理及審批機構采用,并越來越受到關注。
新藥評價的一項最新發展就是要求對新藥進行經濟學研究。當一種新藥上市時,要求對市場中的同類老藥或療效相近的非同類藥物進行經濟學評價,以決定該新藥如何能得到社會保險補償或補償多少。英國政府鼓勵對新藥進行經濟學評價,肯定了英國制藥工業協會提出的“藥物經濟學評價指南”的作用,但沒有要求制藥企業在申請生產、上市和進入報銷目錄時必須提交藥物經濟學分析結果。美國FDA頒布了臨床研究中已經制定了衡量藥品的成本-效果的推薦性指南,同時政府在決定醫療照顧計劃藥品報銷目錄時,同樣采用了成本-效果分析標準。同樣,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也有類似的政策出臺。藥物經濟學評價結果雖然不是新藥申報資料的必備條件,但是該結果的加入將有助于新藥審評的通過。
另據報道,全球最大的40家以研究開發為基礎的制藥公司均設有藥物經濟學部門,國際上主要制藥公司的75%已經采用藥物經濟學研究來制定藥品價格,美國制藥公司的50%及歐洲制藥公司的38%在美國申請新藥上市時提供了藥物經濟學研究資料,大約有16%的公司在新藥臨床前研究和Ⅱ期臨床期間就開展了藥物經濟學研究,38%的公司在新藥Ⅲ期臨床和Ⅳ期臨床期間開展了藥物經濟學研究[5]。目前在新藥研發中,藥物經濟學主要應用于新藥的申報、臨床實驗的設計和繼續/終止研發決策。
3藥物經濟學在我國新藥研發應用的前景
我國的藥物經濟學研究起步比較晚,隨著最近幾年對藥物經濟學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提高,我國藥物經濟學研究步伐也在日益加快。在藥物的使用環節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嘗試性地對各種預防、診治方案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與評價;各大高校也開始開設藥物經濟學的相關課程和研究中心;一些藥品生產企業開始將藥物經濟學研究與評價用于指導藥品的研究開發;有關政府部門也開始陸續制定相應的藥物經濟學評價規范或指南,并逐步開始要求制藥企業在進行新藥申請時提供相關藥物經濟學評價的資料。
目前我國制藥企業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巨大壓力:一是缺乏自主創新的新藥產品,不斷受到外資企業的排擠;二是政府相關部門對藥品不間斷地強制降價。我國加入WTO后,世界各制藥巨頭紛紛進駐中國,與外企雄厚的資金、強勢的研發能力以及嚴密的專利保護相比,我國藥企的低價優勢將不復存在,而成功研發出一個新藥需要巨額資金和長時間的人力、物力投入,這也正是我國制藥企業的軟肋所在。因此,在我國制藥企業資金短缺、研發能力落后的情況下,在新藥的研發階段引入藥物經濟學研究作為指導,將有成為企業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的一條蹊徑。這樣可以盡可能地為企業節約成本和時間,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研制出物美價廉的創新藥品,從而使企業有望在競爭激烈的醫藥界駐守一席之地。
(收稿日期:2006-11-28)
*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國際醫藥貿易、市場營銷、藥物經濟學、社會與管理藥學。電話:025-8663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