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我國汽車產業在自主品牌轎車和經濟型轎車的強力拉動下,市場開拓取得了新進展,產銷形勢明顯好轉,市場明顯回暖。預計2007年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我國都將保持對汽車的旺盛需求,但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出口秩序混亂等問題依然困擾著中國汽車產業。可以說,2007年中國車市是憂喜交加,將呈現10大發展趨勢。
1 重組整合加快
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明確指出中國汽車工業產能過剩,要求加快結構調整。該通知將對未來5-10年中國汽車業的格局產生深遠影響,預計2007年,以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國內汽車為主角的新一輪重組將加快步伐,2007年將是“重組整合”之年。
目前,我國有超過100家整車生產企業,約80家汽車集團。從2003年到2005年,前三家企業集團的生產集中度由49.3%下降為46.1%。因此,“控制汽車整車生產企業異地建設分廠”成為該通知的重要內容。其主基調是:對產能利用率高、產品供不應求的企業繼續給予支持,對產能利用率不足、產品供過于求的企業嚴格控制新增產能。而這一內容實際上有助于大型企業的發展。從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年產銷100萬輛以下的汽車公司已經不能單獨存在,200萬輛規模的也面臨重組局面。目前,中國汽車年產銷規模雖然連上臺階達到700萬輛,但還不及通用汽車一家公司的年產銷量,中國汽車企業要想在未來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重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
重組整合的最終結果是形成幾家汽車航母,將推動汽車集團的大洗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慘烈一幕將無情展現。汽車工業是規模經濟,以全球為市場的工業。一直以來,中國汽車業就具有分散性和低規模的特點,十分不利于我國汽車業的發展。從新汽車產業政策的導向來說,中國汽車業必將走入結構調整時期,在調整中走向成熟,以規模、質量和低成本取得優勢,小企業、小品牌沒有立足之地。從歷史經驗來看,扶大削小后,競爭將變得有序,汽車價格大幅下降的可能將減少。
2市場增勢不變
2006年我國汽車的銷量超過700萬輛,增幅達到25%。其中轎車增長幅度達30%以上,中國車市已經徹底走出2004年的下跌陰影,可謂一片繁榮景象。
預計2007年,由于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國民收入逐年提高,私車消費越來越成為潮流,2006年汽車銷量持續增長的趨勢不會輕易逆轉,其依據為——
在長期發展趨勢已經形成的情況下,汽車市場總體需求主要取決于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宏觀經濟決定購買能力,而市場環境決定購買能力能否最終形成實際需求。事實是:近幾年,我國家用轎車需求開始大量產生,拉動整體汽車市場需求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由于目前這一汽車市場需求最大的領域才剛剛起步,與西方國家比較,我國家用轎車的保有量遠遠沒有達到像美國、英國、德國那樣的飽和狀態,潛力巨大。
我國汽車消費呈現梯度發展的趨勢。從產品生命周期角度看,目前國內汽車業已進入成長期,率先買車的是最高收入群體;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漸向次高收入群體發展,如二級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城市等;再往后,增長的中心還會向內地中小城市甚至農村過渡。而且每個靠后層級的消費人群在絕對量上要遠遠大于前一個層級,二三級市場正在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新的汽車消費增長點。這無疑會給汽車消費需求提供強勁的增長動力,2007年二三級市場方興未艾,前景十分喜人。
近年來,許多城市面對機動車數量的增長,加強了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規劃,紛紛將投資重點轉向縣及縣以下公路建設和整治,對改善廣大農村的交通狀況作用非常大,將對汽車消費需求形成推動作用。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筆者預計2007年汽車市場仍將保持高位運行。初步預計,汽車總銷量將達到800萬輛左右,可能會超過德國,僅次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從車型來看,乘用車仍將是增長的主要動力,總銷量將超過480萬輛。但由于我國汽車產銷基數越來越大,2007年增長率不可能再創新高,會較2006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可能回落到20%左右。
3產品降價不止
2007年汽車價格仍有下降空間。由于目前汽車產能擴張過快,產大于銷將導致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同時,隨著國內生產規模擴大,技術水平提高,零部件體系逐漸完善,國產化率不斷提高,鋼鐵、電子產品等原材料價格下滑,可進一步降低汽車生產、運營成本;大量新車超低價上市,新老車型競爭更加激烈,多樣化選擇使消費者觀望心態趨強,增加了價格下降的壓力;目前國內汽車行業的利潤率還是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國際資本還會源源不斷地流入,價格下降在所難免。

2007年的價格下降,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會像前幾年那樣出現巨幅調整。消費者購買更趨理性,會更看重汽車品質及售后服務。由于產能出現結構性過剩,導致巨大的庫存壓力,可以肯定會有比較明顯的降價過程。預計2007年的降價將出現波浪型——年初、年中及秋季至少會有“三波降價潮”沖擊市場拉動消費。一是目前國內車價仍未和國際接軌,還有下降空間;二是從目前到2010年將是國內車企發展最關鍵的幾年,在目前的競爭格局下,不拼也得拼、不降也得降;三是很多企業仍然堅持高位定價,其實質就是為降價作準備,以期直接沖擊市場,完成車市再“洗牌”。預計上半年的降幅高于下半年,但全年平均降幅不會超過2006年。
應該看到,價格正越來越接近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因此,可供廠家“揮霍”的利潤空間已經不太多。在國外跨國公司沒有把中國市場劃分好、沒有形成相對壟斷的市場格局之前,降價不會停止,價格就不會平穩。
4自主品牌發力
隨著自主品牌汽車在2006年的全面崛起,中國車市格局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合資品牌一統天下的局面已成為過去,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已經由五年前的不足5%提升到26%以上。2007年自主品牌汽車將會大有可為,而創新則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對中國汽車工業而言,能否不斷自主創新,已成為決勝未來的關鍵所在。
發改委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將發展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放在重要地位,對2007年自主品牌汽車發展是一個重大利好,不僅從制度上對自主創新企業給予了支持,而且從地方政府的考核機制上刺激自主創新。預計2007年,自主品牌企業的技術水平將日益提高,在政策支持與多年的能量積蓄下,自主品牌汽車將在中國乃至世界汽車市場全面發力,以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
2007年,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城、中興、眾泰、雙環、中順、力帆、華普、長安、哈飛、華晨等眾多自主品牌將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做大,沖刺前四強,全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提高到30%以上應該不成問題。2007年無論是奇瑞、吉利、比亞迪、哈飛這些民族品牌的先行者,還是一汽、上汽、南汽等都會有良好的開端。一汽紅旗、上汽榮威、南汽名爵在中高級轎車市場的切入,在為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提升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自主品牌的聲譽提升做出了貢獻。自主品牌從此正式與合資品牌并肩作戰、平起平坐。加上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不遺余力,2007年國內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再增加5%-10%可能性很大。
5步入多元化消費
2007年又是一個產品年。中國車市將會步入一個多元化的消費時代,家用多功能轎車將會在這個多元化消費時代嶄露頭角。相關數據表明,在國外,55%的人選擇休閑類車型作為家庭的第一輛車,選擇轎車的不足20%;在中國,有50.7%的被調查者明確指出買車就是為了隨時隨地與家人體驗自由自在的周末生活。

在所有車型中,跑車是國際上公認技術含量較高的,敢于挑戰跑車,無疑代表了汽車廠家的設計和制造實力。2006北京車展,在眾多世界級豪華車的光環中,中國自主品牌跑車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海南馬自達S1、華晨M3、東風轎跑車、比亞迪F8、大迪愿景、奇瑞風云Ⅱ號COUPE、吉利風隱……中國人自己的跑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盡管目前國產跑車還存在設計、量產、銷售渠道等許多問題,但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07年,跑車將為自主品牌添彩,眾多追求運動的汽車消費者也能將更多注意力投向國產跑車。
在2006年亮相的新車型中,兩廂車占據了不小的份額。比亞迪、伊蘭特、馬自達2、長城炫麗、豐田威姿、奇瑞A3等兩廂車將在2007年量產化,加上剛推的東風雪鐵龍C2、兩廂寶來等熱賣的兩廂車型,繼中高級轎車、中級轎車和經濟型轎車繽紛登場之后,2007年國內車市的關鍵詞也許就是“兩廂車”。
節能、環保、安全成為新導向。2007年這種消費趨勢不會改變,尤其是近年來燃油價格的不斷上漲、國家油耗限制政策的出臺,使得低油耗、經濟、環保、靈活的小排量微型車成為市場的新熱點,成為當前車市走向的必然趨勢。
反觀SUV市場的持續萎縮,2007年將繼續出現負增長。但2006年奇瑞瑞虎、長城哈弗這兩款中級SUV的熱銷,又說明消費者對于高品質、高性價比、低油耗城市SUV的認可。另外,在不減少安全越野性能的前提下,節油成為SUV未來發展的方向。而先進的柴油動力無疑是燃油經濟性的一次重要技術革命。
伴隨VOLVO、奔馳、克萊斯勒這些高端品牌國產化而來的,使高端車市場將要面臨的更殘酷的競爭。在總量不算很大的高端車市場里,要使品牌發展壯大,立于不敗之地,或許豐富產品線、擴大領地、將觸角延伸到更廣闊的市場領域是必由之路。奔馳已經盯上了中國家用車市場;克萊斯勒即將與奇瑞在微轎方面進行合作,預示著這個國人心目中的高級車品牌開始走上平民化道路。
6出口依然火爆
2006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呈井噴態,一再創新高。汽車出口增勢迅猛得益于我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自主品牌的不斷成長。2007年盡管受局部因素干擾,出口會有波動,但中國汽車工業“走出去”的趨勢不會改變。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我國汽車整車出口具有長期的增長空間,這一方面說明我國汽車工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程度在不斷加深,拓展能力在不斷加強;另一方面也說明在國內市場激烈的競爭條件下,大舉進軍國際市場以釋放壓力已成為必然。
2007年汽車出口市場將繼續呈現出口經營主體數量迅速增加、出口以零部件為主、整車出口則以商用車為主、出口市場向多元化發展等態勢。出口的主攻方向將從非洲、中東等進入門檻較低的國家轉向準入門檻較高的發達國家市場。隨著出口技術含量的提升,平均單價也會有所提高。中國汽車行業的商機遠大于其生產能力過剩的憂慮,因為中國汽車市場的容量和潛力巨大,外資仍會繼續到中國來投資,中國制造的汽車零部件出口會有較大增幅。
盡管我國汽車出口增長勢頭迅猛,但后勁不足的問題日益凸現:一是由于中國汽車工業起點較低,在技術上與國際標準還存在很大差距,面對技術、質量、口碑等諸多國際上的技術壁壘,必須盡快攻破諸多技術上的瓶頸。二是目前我國汽車出口市場變化非常動蕩,不確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出口秩序混亂、低價競爭等問題困擾汽車出口市場。今年商務部將會同發改委等部門,抓緊制定出臺規范汽車出口的政策。可以相信,出口秩序的規范必然遏制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的汽車產品的出口,那些出口數量過少以及抱有“一錘子買賣”觀念的企業將被排除在汽車出口企業之外,造成出口數量暫時減少。此外,自2006年以來人民幣一直在升值,升值削弱了出口整車的價格優勢,無疑會削弱出口競爭力。預計今年出口整車總量將超過去年,但增幅將低于去年;汽車對外貿易保持順差這一趨勢不會改變,但順差也不會無限擴大。
7贏利越來越難
盡管2006年汽車制造業利潤同比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汽車制造業效益下滑的局面2007年將難有改觀。原因是2006年汽車制造業利潤較快增長并不具有可持續性,那是在上一年汽車業利潤基數極低的基礎上實現的。由于多種因素影響,2007年汽車制造業的利潤率仍將保持低位運行,其原因在于:
1.汽車市場供求矛盾加劇。近年來國內轎車市場過度擴張,產能嚴重過剩,導致汽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降價不斷,汽車企業實現贏利目標的難度愈來愈大。
2.鋼鐵、石化等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塑料制品、橡膠制品的價格也相應上升,使得汽車制造業的成本大幅上升,利潤水平下降,特別是零部件企業受影響最大,預計2007年也難改觀。
3.消費者購買行為日趨理性。燃油價格上漲、小排量汽車解禁、新消費稅“揚小抑大”等因素使經濟型轎車倍受消費者青睞,中高檔車不斷受到擠壓。由于經濟型轎車與中高檔車利潤相差甚多,水分逐漸擠干,企業贏利自然受到較大的影響。
8到后市場掘金
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逐漸成熟,汽車產業鏈越來越長,中國汽車后市場的“類摩根時代”即將到來,因此2007年將意味著中國售后服務新一輪的淘金熱開始了。根據預測,今年中國汽車后市場規模將大大超過1000億元,2010年這一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眾多整車企業面對利潤日漸變薄的局面,也開始把頭伸向原先無暇顧及的后市場,“黃金產業”雛形漸顯,后市場正在迅速走向前臺。
“1000億元市場規模、40%利潤率”,這是2007年中國汽車后市場誘人圖景中的兩大亮點。而在降價風潮中趨冷的整車市場襯托之下,汽車后市場已儼然成為中國整個汽車產業鏈上最光彩奪目的明珠。以國外整車制造與售后服務市場份額比例約為1:1.5為參照,目前中國汽車后市場遠遠不能與整車市場的發展相匹配,發展空間相當大。因此,后市場將成為中國汽車制造業以下價值鏈中的第二桶金。
預計2007年,眾多汽車廠商開始將汽車服務打造成利潤的又一重要來源,幾乎都加強了售后服務,并充分利用對零部件的控制在后市場獲取豐厚利潤。服務水平專業化、網點便利化、內容多樣化是今年中國汽車后市場發展的方向。
9海外并購加劇
由于有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鼓勵,促使國內汽車企業到海外設廠,開展國際化經營。2006年中國車企的海外并購:先有吉利通過合資進而控股英國錳銅,后有中國萬向打響了洽購福特零部件業務,此外,福耀、華翔、東風等國內零部件企業也在火線出擊。一批中國商用車企業也紛紛赴越南安營扎寨,中國冀東貿易物資集團和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已獲準在越南海防市生產和組裝各類重型載重車和專用車;江蘇中大汽車股份公司也已聯手越南最大的客車制造商,雙方出資6000萬美元在河內興建了一家合資公司,主要生產客車底盤。在轎車方面,力帆已與越南汽車公司就進口零配件和在越南組裝汽車達成合作意向,目前力帆530型轎車已在越南市場開始銷售。
從2007年的海外并購形勢看,可能會更多地出現在零部件廠商領域。因為,國內眾多做出口業務的汽車零部件企業,90%以上都集中在售后市場,即給歐美售后市場的貿易商或者制造商進行貼牌生產,憑借低于國際競爭對手20%的價格優勢,中國零部件廠商的業務增長很快,有的甚至逐步具備了海外并購所必需的資本和未來市場。
相比之下,中國整車企業的海外并購步伐仍然緩慢。雖然不少整車廠正在努力成為世界汽車俱樂部中的一員,但他們尚不具備足夠的實力、精力和經驗來收購外國整車企業。當然,可以預見的是,2007年中國整車企業在非洲、拉美和亞洲其他國家等新興市場的海外并購活動也許會有所增多,如上汽集團今年將可能以合資方式進軍越南汽車市場,國際化經營終成常態。
10消費環境難暖
2006年,盡管國家通過各種手段鼓勵汽車產業發展,并出臺各種措施鼓勵汽車消費,但我國汽車消費環境卻一直難如人意。進入2007年,拋開名目繁多的收費、限制不說,在國外非常方便的汽車消費信貸、車輛保險、二手車置換等服務離我們似乎總是那么遙遠。汽車消費環境還是難有根本性好轉,消費者持幣待購心理加劇。
去年,汽車信貸、保險等領域的變化,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實惠。雖然政策導向一貫堅持積極發展汽車信貸服務,推動個人汽車消費。但在嚴格控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大環境下卻一再提高車貸的門檻,增加了購車者的成本和風險。緊縮銀根也直接導致貸款購車的持續疲軟,抑制了汽車消費需求的釋放。而燃油稅遲遲出不了臺,汽車“三包”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讓人望眼欲穿。
在消費環節,不僅節節上升的油價抑制人們的購車沖動,其他與汽車消費相關的,除日益看漲的油價,停車難、交通擁堵等固有頑疾的有增無減,以及尾氣、噪音等對環境的影響,都直接或間接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汽車消費成本。上述問題在2007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以前,“持幣待購”現象恐怕難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