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亞車市的第一次汽車信息發布會暨“亞市媒體俱樂部”揭牌儀式于1月20日在亞市新址舉行,汽車業界方方面面的專家及各界媒體記者與會。
會上,汽車業界專家們就各自領域對2006年汽車市場整體情況進行闡述,并對2007年的汽車市場態勢給予預測。
中國汽車市場態勢分析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主任徐長明先生,對2006年的汽車市場做了簡要評價,并對2007年的汽車市場做了分析和預測。
2006年的汽車市場有四個特征:一是汽車總量恢復到高增長態勢,中國汽車市場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到新的高度。二是汽車進口結束連續3年的徘徊狀態,實現進口和出口同步高增長。三是商用車和乘用車由2004-2005年交替走高,變成同步走高。四是利潤增長率大于銷售收入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大于汽車銷量增長率,表明汽車產業處于良性發展狀態。
2007年我國汽車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我國的國際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全年汽車銷量接近全球第一大市場美國的一半左右,2008年將超過美國的一半,以后每年可能提升5個百分點,幾年后會追上美國。
另外,自主品牌將繼續迅猛發展,會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006年最突出的是A級車,以前是以QQ、POLO、夏利為代表的車型,2006年發生了很大變化,A級凱越、伊蘭特、捷達的比例已經迅速上升到15.8%,一年將近提升10個百分點。國產汽車A級車的比例在2007年將提升到20%,甚至更高。
全年汽車產銷綜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信息部主任朱一平女士,就2006年中國汽車的產銷情況進行了總結。
我國汽車工業經歷了2004年(全年銷量增長率15.5%)、2005年(全年銷量增長率13.54%)的平穩增長之后,2006年再度呈現出較快發展的趨勢。全年汽車產銷雙雙超過720萬輛,分別達到727.97萬輛和721.60萬輛,同比增長27.32%和25.13%。其中乘用車產銷523.31萬輛和517.60萬輛,同比增長32.76%和30.02%;商用車產銷204.66萬輛和204萬輛,同比增長15.25%和14.23%??傮w而言,2006年汽車工業發展大致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產銷總體保持較快增長,乘用車產銷雙雙超出500萬輛,增幅明顯高于行業水平。從全年產銷變化來看,上半年客運汽車產銷累計同比增幅均在25%以上,下半年增幅略有減緩維持在20%以上。從各季度的產銷情況來看,除三季度略低以外,一、二、四季度產銷均在170萬輛以上,其中四季度最高,產銷雙雙超過190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與商用車相比,乘用車產銷增幅更為明顯,高于全行業增幅5.4個百分點和4.9個百分點。此外,商用車也結束了上年低迷的走勢,同比增長15%左右,呈現出穩定增長態勢。
二是乘用車市場需求增長明顯,基本型乘用車貢獻度最大。2006年轎車市場再度活躍,需求旺盛,尤其是自主品牌表現突出。截止到2006年底,轎車產銷達383萬輛,同比增長37%,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了近13個百分點。在轎車主要品種中,受國家鼓勵發展小排量汽車政策的影響,排量大于1L小于1.6L的轎車品種占據了市場最大的比重,全年銷售208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54%,與上年同期相比銷量凈增63萬輛。此外,排量大于1.6L小于等于2.0L的轎車累計銷售99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6%,與上年同期相比銷量凈增35.39萬輛。2006年排量大于1L小于等于2.0L的轎車共銷售307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80%。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06年自主品牌轎車厚積薄發,市場份額穩步提高。全年國內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92.28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25.67%。其中奇瑞旗下的QQ和旗云表現最為突出,2006年上述兩個品牌分別銷售13.2萬輛和10萬輛,分別位居轎車排名前十位的第六位和第九位。此外,吉利旗下的自由艦和比亞迪旗下的F3也表現不俗,2006年這兩個品牌分別銷售7.1萬輛和5.1萬輛,在同類品牌中已經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同樣表現尚佳的還有中華駿捷,自2006年3月上市以來,累計銷量已達3.58萬輛,市場發展勢頭良好。
三是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需求呈平穩增長,中低端產品占據市場主導,高端產品需求明顯萎縮。2006年運動型多用途SUV銷售了23.81萬輛,同比增長21%。其中四驅SUV銷售10.72萬輛,同比增長10%;兩驅SUV銷售13萬輛,同比增長32%。在SUV主要品種中,位居前五的哈弗、途勝、瑞虎、本田CRV和獵豹,同上年相比本田CRV與獵豹的增幅有所回落,哈弗、途勝、瑞虎呈迅猛增長。而一汽豐田旗下的特銳、陸地巡洋艦,北京奔馳旗下的歐藍德等產品,市場需求呈明顯萎縮;鄭州日產和吉奧2006年也呈下降趨勢。
四是多功能乘用車MPV的需求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但各品種的市場表現不一,主流產品繼續占據市場主導地位。2006年增幅最顯著的是排量大于2.5L小于等于3L的MPV。排量2.0-3.0L的MPV同比增長60.61%;排量1.6-2.0L的MPV同比增長24%;與上年高速增長相比,排量1-1.6L的MPV增幅明顯放緩,同比僅增長7%。
五是交叉型乘用車市場總體保持穩定,前三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接近80%。2006年雖然交叉型乘用車市場的需求總體較為平穩,但發展趨勢卻呈現明顯波動。其中一季度銷售情況良好,二季度呈一定下降,7月份以后又開始有所增長,四季度的市場需求增幅較為明顯,但銷售總量沒有超過一季度。在交叉型乘用車的主要生產企業中,上汽通用不僅繼續保持了快速增長,而且銷售依然高居首位,2006年銷售36.84萬輛,同比增長39%;排名二、三的長安和哈飛,分別銷售22.35萬輛和13.75萬輛,雖然銷量同比分別下降3%和11%,但在行業中的主導地位沒被撼動。2006年上述三家企業共銷售72.94萬輛,占交叉型乘用車銷售總量的79.46%。
六是貨車市場需求平穩增長,微型、輕型貨車仍占最大比重,14-26噸的重型貨車底盤市場表現突出。在貨車主要品種中,除重型貨車外,中型、輕型和微型與上年相比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微型銷售27萬輛,同比增長21%,占貨車銷售總量的21%;輕型銷售85.5萬輛,同比增長13%,占貨車銷售總量的65%;中型銷售近14萬輛,同比增長14%;重型銷售5.51萬輛,同比下降15%。與貨車整車相比,貨車底盤表現不盡相同。其中重型貨車底盤銷售近16萬輛,同比增長40%;中型底盤銷售6.46萬輛,同比下降13%;輕型底盤也下降。
七是客車總體擺脫低迷走勢,中型和輕型客車市場表現明顯好于上年。從用途來看,城市客車、長途客車和旅行客車呈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旅游客車增幅比較明顯,專用客車則結束了上年探索增長的態勢,呈明顯下降。
八是半掛牽引車需求呈高速增長,銷量增幅高于商用車行業50個百分點,高于汽車全行業39個百分點,銷量排名前5的企業市場占有率超過90%。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07年汽車生產有望達到850萬輛,同比增長15%左右。其中乘用車生產63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20%左右;商用車生產22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7.5%。在乘用車品種中,基本型乘用車(轎車)預計生產480萬輛,同比增長25%左右。
進口車市場步入平穩發展階段
中國進口貿易中心總經理丁宏祥先生,對2006年我國汽車進口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2007年進口汽車市場給予預測。
2006年我國進口車市場呈現六大特點:一是進口汽車市場平穩度過加入WTO的五年過渡期。二是政府對進口汽車的管理逐步從直接管理轉向以引導、規范為主的間接管理。三是2006年汽車進口實現較大增長,進口汽車市場步入平穩發展階段。四是進口汽車與國產汽車“品種互補、錯位經營”的格局進一步深化。五是跨國汽車公司直接進入中國進口汽車市場,并將通過對貨源、價格、網絡的掌控逐步主導進口汽車市場。六是中國汽車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中國的汽車產業正在快速融入世界汽車產業鏈。
2006年中國共進口汽車22.9萬輛,比上年增長近41%。為什么進口汽車的增長仍然這么快?原因有四:一是2006年整體汽車需求旺盛,為進口汽車快速增長起到了支撐作用。二是2005年上半年很多政策不明朗,所以全年進口數量比較少,相對于較小的基數,顯得2006年增長速度比較快。三是政策的因素,品牌管理辦法實施以后,很多跨國公司成立了自己的進口汽車銷售公司,在很多方面做了重新部署,也加大了進口力度。四是需求結構和消費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盡力避開與國產車的競爭。
雖然進口車的關稅已降至25%,但還有17%的增值稅、15%-20%的消費稅,綜合起來系數還在50%-60%。如果進口車和國產車正面競爭,進口車沒有價格優勢。所以進口車走了品種互補、錯位經營之路,國產車在哪個方面薄弱,或者哪些車型中國不生產,這塊市場就是進口車的,如高端豪華轎車,中高檔SUV,個性化跑車、MPV等。2006年我國進口車增長最快的是越野車,客車進口量很少,轎車進口主要是大于3L、平均單價6萬美元左右的車型。
2006年進口車的價格有幾次變化。4月1日的消費稅調整以及1月1日、7月1日關稅下調的政策調整,帶來進口汽車成本變化,大排量進口車特別是越野車價格上漲非常厲害。為了盡量降低消費稅調整帶來的成本,許多進口汽車廠商從2005年底就開始加大了進口量;而3、4兩個月,單月汽車進口量都超過了2萬輛;此外,7月1日關稅下調至25%,7、8兩月進口汽車數量也明顯上升;到2006年底,由于進入車市旺季,進口量又出現大幅增長。在進口汽車中,轎車德國一國獨大,越野車日系占據半壁江山。
盡管2006年進口汽車增長很可觀,但仍占國內汽車市場總需求的3%左右。預計2007年進口汽車市場仍有一定空間,高檔車需求會持續增長。但由于2006年增長比較快,2007年進口總量較之增長10%左右已經很不錯了,不會超過國產車的增長率。
隨著跨國汽車公司本地化生產步伐的加快,進口車型走向將進一步呈現高檔化、個性化、差異化、互補性的趨勢。進口車與國產車“品種互補、錯位經營”的格局將繼續深化。
雖然進口車市場保持了較快發展,但中國的汽車市場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發展很快、變化很大,一旦需求不旺、供應增加、競爭加劇,就會對銷售構成壓力。作為經銷商應該全盤考慮、理性訂貨,保持合理的數量。
06年汽車價格指數:
國產車下降,進口車上升
網上車市總監華雪先生,就2006年和2007年汽車價格走勢做了分析。
2006年國產車整體價格指數下降了5.6%,對于各細分市場而言各不相同,下降最大的是中級車(見表1)。
表1、2006年年初、年底各細分市場價格指數變化情況
細分車型 1月價格指數 12月價格指數 指數變化
整體 84.4 78.8 -5.6
微型 85.8 82.6 -3.2
小型 86.3 79.7 -6.6
中級 81 73.8 -7.2
高級 84.1 78.6 -5.5
豪華 91.5 91.1 -0.4
中級車的競爭歷來比較激烈,它車型最多、銷量最大,是競爭最充分的車型。2006年除1、2月份外,中級車的市場價格幾乎一直保持快速下降狀態。另外,2006年很多頗有實力的中級車如駿捷、速騰、新寶來等相繼上市,給原有車型增加了壓力,也推動了價格的快速下降。
由于微型車車型較少,競爭不是很充分,2006年微型車價格整體變化幅度不大,只有4、5月份受新消費稅實施的影響,使微型車的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小型車的價格下降幅度僅次于中級車。2006年小型車共經歷了三次大的價格波動,分別發生在4、9、11月。4月是受消費稅的影響;9月由于臨近“黃金周”,部分小型車廠家宣布降價,導致整體價格大幅下跌;11月主要是受年終返利的影響。
2006年前5個月,高級車的市場價格相對穩定,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升級,高級車的價格在6、7、8月份出現了大幅度下降,之后高級車的價格下降速度有所減慢。
豪華車是所有細分市場中價格變化幅度最小的,受消費稅的影響,豪華車的價格還在3、4月份出現了明顯的上漲,之后一直保持小幅下降。
2006年進口車整體價格指數呈上升態勢,但各國情況不同(見表2、表3)。在進口轎車中,只有德國車的價格出現了上漲,法、韓、美、日進口轎車的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法國轎車,全年價格下降了6.4%。在進口越野車中,以獅跑為代表的韓國越野車的降價幅度最大,高達8.4%;而日本、德國進口越野車的市場價格比年初有大幅上漲。
新車品牌化,二手車多元化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先生,就中國二手車市場變化及2007年發展趨勢給予分析。
2006年汽車行業的特點及變化是:新車市場走向品牌化經營,二手車市場實現了多元化,不同細分市場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發展潮流。
這里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品牌管理辦法》并不是說賣汽車就得建4S店,管理辦法的核心是品牌經營和授權。不管是4S店,還是單獨的銷售店,亦或像“亞市”這樣的大賣場,只要取得了廠家的授權,就符合該管理辦法。
第二,二手車市場實現了多元化。所謂多元化,即允許除了二手車交易市場以外的品牌專賣店,包括專營二手車的企業,可以獨立于二手車交易市場進行經營。
第三,汽車不同細分市場之間在不斷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過去賣新車的就專賣新車,賣二手車的就專賣二手車。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現在4S店不僅賣新車、賣配件,有汽車維修、汽車美容等,同時還賣保險,經營二手車,服務項目很多。
2006年汽車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銷商處于弱勢地位,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二是4S店投資規模過大,經營風險凸顯;三是生產廠商的營銷網絡布局不合理,引發經銷商相互惡性競爭;四是誠信問題仍是困擾二手車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五是二手車交易市場設立過多,惡性競爭加劇。
2006年二手車市場特點:一是轎車比重大幅提升,其他品種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見表4)。
表4、2005-2006年二手車各品種增幅情況(%)
車型分類 轎車 客車 貨車 越野車 摩托車 其它車
2006年 42.98 25.03 19.58 1.88 7.6 2.93
2005年 35.93 27.44 23.15 1.95 7.65 3.88
二是二手車平均交易價格回升,2006年為3.65萬元,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68萬元。其中轎車平均交易價格為4.75萬元,上升了0.5萬元;客車平均交易價格為2.55萬元,上升了0.17萬元;貨車平均交易價格為2.67萬元,上升了0.32萬元。三是轉籍數量明顯增多,跨區域流通加快,異地轉移登記的車輛占25.38%,比上年同期高出14.48%。四是準新車越來越多,3-10年的車交易量最大。其中3年以內占33.97%,3-10年占60.35%,10年以上的舊車交易量僅占5.68%。五是直接交易占總交易量的88.68%,委托代理占11.32%;私家車占總交易量的69.37%,比上年下降9.96%;國產車占總交易量的87.40%,比上年下降8.49%。
汽車消費投訴 質量問題突出
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徐亞辰先生,就2006年汽車消費投訴情況做了分析。
2006年汽車投訴總量7761件(受理的),其中質量問題5276件,占比很高。近年來我國汽車質量在大幅提升,特別是自主品牌,質量逐年上升,相比之下有些合作品牌的質量略微下降。原因在于:有些品牌車在歐洲、美國的配置和在中國的配置不一樣,在中國的配置和在非洲、東南亞的配置不一樣,所以汽車質量投訴中合資車的問題多些。另外,消費者對汽車知識不太了解,把服務的問題歸結為質量問題,占產品質量問題投訴的40%,說明服務人員的服務存在問題。分析受理情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質量問題是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動機、變速箱、自動系統以及車漆等方面,即使是新車也有瑕疵,占了汽車投訴的80%以上。商家解釋為運輸當中造成的,廠家解釋為商家造成的,互相推諉。處理投訴的原則是:原因不清楚的廠家負責,因為消費者沒有辦法證明問題出在哪個環節。
第二,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問題。有的維修店不透明,讓消費者產生懷疑、誤解,從而增加了投訴量。另外,企業對待投訴一是怕、二是不負責任,很容易失去民心,毀了品牌,丟了市場。
第三,汽車經銷單位、生產單位、媒體等,應盡量多給消費者一些法律和汽車常識方面的知識。公正的說有些問題根本不是汽車質量問題,而是經銷商和生產企業對汽車知識的普及率不高所致。
業內維權不僅僅是消費者協會和消費者本身的權利,企業也要承擔責任?,F在我國做的最好的是民航,有一個消費者受理中心,相信不久的將來汽車行業也會有。
汽車消費趨勢調查
消費者消費趨勢調查結果顯示:第一,10萬元以下的車接近北京汽車銷量的50%,說明這一級別的車在北京市場占主要地位。第二,現有用戶中,10萬元以下以兩廂車為主,10萬元以上則以三廂車為主。值得關注的是MPV車型比SUV車型在市場中的占有率要高。第三,養車費用月均1529元,較前兩年有所提升。這與2006年兩次油價上漲和7月份的交強險出臺以及停車費的增長有直接的關系,今年的油價有望再跌,會對汽車消費有促進作用。
調查顯示:2007年無車的市民有18.4%的人有購車計劃,而已有車的市民中也有18%的人有二次購車計劃。有50%的潛在用戶表示購車時間會在2007年的下半年,春節前購車的占7.3%,上半年購車的占24.8%,無法確定的占11.8%。
為什么多數人會選擇下半年購車?這與汽車市場的表現有關,因為每年下半年汽車價格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廠商和經銷商為了沖量會有大幅度的優惠,消費者普遍認為下半年買車比較實惠。
今年預計購買的車型中,10萬元以下兩廂車是主流、10萬元以上三廂車仍然是主流,在計劃購車的用戶中,2006年很多新上市的車型被列為候選車型,如??怂箖蓭?、長安奔奔等,看來對消費者比較有吸引力的還是新車型。
在打算二次購車的用戶中,表示會購買同一品牌汽車的比例不足一成,說明目前中國的汽車市場與國外相比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品牌忠誠度低??梢姡徽摻涗N商還是企業都應該在品牌上下功夫。
在已有車用戶的二次購車中,63.3%的用戶打算增加一部新車,36.7%的用戶是用舊車換新車。在有購車計劃的用戶中,打算購買二手車的用戶僅占13.4%。這個比例說明,在我國二手車的實際購買量遠遠低于新車,中國的消費者對二手車還沒建立起足夠的消費信心。
汽車營銷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最后,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蘇暉先生,就汽車營銷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給予分析。
中國的汽車工業和汽車市場已連續幾年處于高速發展狀態,汽車營銷和汽車消費都呈現出巨大的潛力。然而相對于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營銷沒有出現本質性的變化,營銷方式、營銷內容同質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006年是汽車新品牌、新車型投放量最多的一年,大大刺激了消費者購車和更新車的欲望。2006年也是汽車政策出臺最多的一年,而且對汽車產業和汽車廠商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限小解禁政策、新車消費稅政策、強制保險條例、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OBD環保政策等。
汽車營銷沒有實質性的發展和變化。目前汽車銷售的幾種主要方式仍為4S專賣店、汽車綜合市場、汽車銷售集團、汽車連鎖店、網上車市、展銷會等。其中汽車綜合市場的基本型式為:物業型、專賣店集群型、自營與部分出租結合型。
汽車市場的發展現狀。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批準、籌建大型汽車綜合市場。另一方面由于《品牌管理辦法》已正式執行,有形市場商戶面臨輿論上的壓力,部分汽車有形市場正在進行規劃調整或轉型,部分專賣店已加盟有形市場,形成優勢互補。北京車市興起新一輪4S店建設潮,據統計,正在建設和即將建設的4S店有幾十家。部分廠家高度重視汽車綜合市場的巨大影響力,紛紛批準4S店在市場內進行建設和經營。
盡管2006年汽車產銷高速增長,但絕大多數經銷商的盈利卻在下降,成為潛在汽車市場的風險。另外,購買新車的價位集中度在提高,真實的反映了消費者的狀態,在考慮營銷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這個問題。
隨著汽車市場的發展,車型的不斷推陳出新,競爭激烈,油價不斷上漲,廣大汽車消費者逐漸走向成熟、理性,市場貫用的降價促銷、優惠促銷及一些過度競爭的促銷手段,已經慢慢失去了吸引力。在此情況下,2007年的銷售策略如何實施,應該成為廠家、經銷商深思的問題。
受《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的影響,經銷商將面臨重組洗牌。特別是進口車商,已經出現了大洗牌,同時出現了壟斷銷售的趨勢。他們選擇轉讓經營權、轉換其他品牌或將店鋪盤讓給其他經銷商的方式,各種壓力和矛盾集中將成為一種趨勢。4S店也主要靠維修保養生存,甚至出現了4S店經銷商投資轉移另謀出路的傾向。由于部分品牌廠家過于自信,根本不承認二級代理商,甚至通過嚴格控制一級代理商來清洗二級代理商,因此汽車銷售市場的動蕩是不可避免的。
如今,用車成本越來越高,服務費用也居高不下,亂收費、高收費、多收費已經成為汽車市場的一種普遍現象,買的起車,用不起車是老百姓的普遍反映。今后汽車市場的主要競爭不再是品牌競爭、價格競爭、理論上的售后服務競爭,更應該表現在生產中的成本競爭、營銷中的銷售成本競爭、售后服務中的優質低成本競爭。因此,2007年汽車銷售市場營銷觀念的轉變、售后服務觀念的轉變、適合市場競爭的營銷手段的轉變至關重要。誠信比競爭更能留住客戶,優質服務比降價更能留住客戶,光憑降價、車型競爭吸引不來忠誠于品牌的用戶。
汽車營銷模式的調整變化,對于汽車有形市場,多種營銷模式并存是發展的主流趨勢;4S店與汽車有形市場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突出特色、突出售后服務。4S店是目前車市的主流銷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