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幾年我國汽車出口形勢回顧
2003年以來,我國汽車出口總量已連續4年保持井噴式增長,增幅高達80%以上;2005年和2006年則成倍增長,出口規模連續兩年躍升至新的平臺;2006年出口總量突破30萬輛(見圖1)。

從金額來看,2003年以來汽車出口產品金額也迅猛增長,并在2005年首次出現汽車進出口貿易順差。2006年1-11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長43%,進口同比增長39.5%(見圖2)。
從車型分布來看,各類車型出口全面增長,其中轎車增長最為明顯(見圖3)。
二、未來汽車出口前景展望
中國汽車大規模出口的時機已經成熟,未來汽車出口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10年內我國將成為出口大國。
第一,國內大市場將對汽車出口起到重要支撐作用。2020年前后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而且各類車型都有一個國內大市場作為支撐。綜觀世界主要汽車強國、出口大國,基本都有大容量的國內市場做支撐;小國很難成為汽車強國和出口大國,因為汽車工業是個典型的規模經濟產業。中國汽車工業雖然實行的是進口替代戰略而非出口導向戰略,但是現在大規模出口的時機已經成熟。

第二,國內汽車廠家尋求競爭優勢的需要。由于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廠家必須盡快擴大產能、提高市場占有率,而擴大出口是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各廠家尤其是自主品牌對出口市場非常重視。
第三,我國產品的競爭優勢目前主要體現在低成本、低價格上,而國際上快速成長的市場主要是價格敏感度高的地區。國際汽車市場需求的增長點開始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近幾年中東、中南美、非洲、亞太地區市場需求增長較快,這些地區市場需求的特點是入門級低檔車需求量較大,這正是我國汽車產品的優勢所在,所以未來我國汽車產品在這些地區的出口量將繼續增加。
在國家制定的“十一五”汽車出口規劃中,汽車零部件出口額將超過400億美元;汽車實現10%的整車產量出口,即2010年出口100萬輛;主要汽車零部件企業及產品進入國際汽車配套體系。為中國汽車出口描繪了一張宏偉藍圖,前景燦爛。
三、2007年汽車出口預測
2006年中國汽車出口穩步走高,9月份以后盡管受季節因素影響出口量有所回落,但月出口規模依然在3萬輛水平。而且一些主力出口企業還簽約不斷,這些訂單都將在2007年陸續實現。

預計2007年汽車出口增長仍然十分強勁,尤其是乘用車出口,2007年將首次超過進口車,預計全年汽車出口總量48萬輛,增長41.2%。

四、汽車出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德勤調查表明,整車企業認為產品出口成功運作的第一要素中、最重要的5個因素中提及比例最高的是質量,然后依次是低成本、售后服務及保養網絡或關系、銷售渠道和網絡或關系、產品達到安全及排放的標準(見圖6);整車企業認為產品出口中面臨的最大困難和挑戰中、最重要的5個因素的提及率中,排在首位的是國際關系,然后依次是售后服務、質量標準及認證、產品種類的多少、成本競爭力(見圖7)。

目前,由于我國汽車出口產品的質量依然不過硬,貿易摩擦日益突出;且中國企業間競相低價競爭,加上售后服務和網絡渠道短期內難以迅速鋪開,汽車出口面臨著許多困難,不能盲目樂觀。
因此對于汽車廠商來說,不能將出口僅僅作為權宜之計,而必須將其作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如不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很難立足,世界知名的汽車廠商都是全球性公司。
目標市場選擇:實施從第三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進入戰略。不排除以差異化產品局部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或發達國家市場。
產品選擇:實施低端、低價策略,在可接受的質量和有吸引力的價格之間尋求平衡。
出口形式:實施產品出口+技術出口+資本輸出相結合的策略。避免單一產品出口,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海外市場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確保質量:汽車產品的質量特別是可靠性,是決定汽車產品出口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低端產品絕不能是低質產品。
售后網絡:汽車作為流動性極強、常常需要緊急維修服務的貴重商品,需要有良好的售后服務保障。有定單不等于有市場,有市場也不能當試驗場。
質量標準及認證:必須研究進口國的市場準入條件、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防止盲目進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銷售網絡:盡快搭建合理優化的銷售渠道,確保售后服務等相關工作跟上需求。
有序競爭:國內同行間應避免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惡性競爭。由于產品同質化、目標市場同一化,使整車出口已經出現出口經營主體數量迅速增加、低價競銷、仿冒抄襲等問題。2005年整車出口企業1025家,其中出口不到10輛的企業高達600家。
措施:建議廠商盡快聯合起來,籌備成立中國汽車出口商會,從而得到政府部門如商務部、發改委、海關總署等的大力支持。汽車出口商會的職責包括(但不限于此):
+信息收集與共享:出口數據、當地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市場準入等;
+價格協調:加強行業自律,制定規范會員價格行為的獎懲措施;
+出口廠家協調和配額協調:如規定每個地區允許3家進入,但每年必須完成多少輛車的銷售,幾年內達不到就退出,動態調整;
+聯合作戰:參展、聯合會員出資建廠(日本是自己搞自己的,因為他品牌很硬,中國品牌現在還差些,需要聯合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