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必讀叢書》2005年上市,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70余種圖書有三分之一的品種重印,并于2006年12月被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評為“2006年度全行業優秀暢銷品種(科技類)”。中醫古籍圖書,市場上并不缺乏,但其發行量如此之大,不得不引起業界的深思。
準確定位 抓住機遇
這套叢書讀者群的定位為中醫臨床人員,其宗旨是“為了在新世紀進一步發展中醫,提高中醫臨床療效水平”,配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不難看出,從編輯選題策劃的初衷,就是高起點、高定位,緊緊抓住了“中醫要發展,首先是繼承”這一主題,抓住啟動“研修項目”這一機遇,適時策劃了這套從書。在內容上,考慮中醫臨床人員的學習需要,一改過去加校記、注釋、語譯等內容,每種醫籍 “由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勘”但不作校記和校勘,只收原文,以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
精選書目 發皇古義
中醫古籍浩如煙海,中華民族同疾病作斗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歷代醫學家的著作近萬種,如何擷取精品需下一番功夫。通過召開專家座談會,反復論證,認真遴選,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反復進行比較、鑒別,既要涵蓋中醫各個學科,又要考慮不同時期的醫家代表;既要突出中醫各家學說特色,又要重視臨床實用價值。在研修項目書目的基礎上,最后確定了100種書目,先后分三期出版。
便于讀者學習和理解,每本書前撰寫了導讀介紹作者生平、成書背景、學術特點、學習方法,以及臨床指導意義,對本書的內容提要鉤玄,啟迪讀者。
把名醫名家的經驗和學術思想加以凝聚提煉,萃取精華,突出“法”與“術”,以求“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之效。在中醫古籍出版中撰寫導讀,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意,讀者從中可以了解醫家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繼承前人的經驗,以前人的理論與經驗指導臨床實踐,在實踐中詮釋、求證前賢的學說和理論,在繼承中探求創新與發展。每篇導讀的字數并不多,但抓住了學習中醫古籍的切入點,取得了啟發讀者學習和思考、引人入勝的效果。每書之后,附有方劑索引或病證索引,便于讀者學習中查閱和檢索。
營造環境注重造勢
該項目的倡議者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他不僅親自主持書目研討論證會,還特為本套叢書撰寫序言,向參加“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的培訓學員推薦書目,指導讀書活動,使本套叢書進入了中醫界所關注的話題。在中醫藥期刊上,刊載一些有代表性的名著導讀,激發讀者興趣,擴大在讀者中的影響。當某種類型書籍暗含了某種行業發展的潛在需求,成為具有新聞價值的公眾議題的時候,其成為暢銷圖書已是眾望所歸。為了促進“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深入發展,把“讀經典,做臨床”的讀書活動向縱深推進,一個更為深入、更為廣泛的全國范圍的中醫讀書活動正在積極的策劃之中,相信《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的讀者群將進一步擴大,其價值將得到進一步延伸和擴展。
精心組織塑造精品
做中醫經典圖書,不僅要作成中醫品牌,還要作成中華民族文化品牌。為了保證與“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啟動同步出版,在較短的時間內,叢書項目組迅速組織全國高水平的中醫文獻隊伍。這些專家大部分參加了20世紀80年代中醫古籍整理工作,他們擁有翔實的版本資料,具有較高的中醫古籍文獻整理水平。在廣泛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整理原則和整理方法,對徑改的原則、古書通假字的處理原則,以及對有些版本的遴選,都經過了專家反復的論證。
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才是精品圖書完美的追求。從這套叢書的封面、封底、版式的設計不難看出編者在這些環節上也下足了功夫。封面采用如同重金的黃色為底色,以意境深遠的淡淡的山水畫為主基調,體現中醫的深邃與幽遠,引發讀者閱讀的欲望。在版式上也作了些創新,添加書眉和紋圖,一改過去單調死板之嫌,在保持中醫古籍特色的同時,有活潑新穎之感。
(作者單位系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