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壯族嘹歌研究》一書即將出版之際,覃乃昌給我來電話,約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序,我打心里感謝他們對我的信任。我多年來一直進行并關注壯族文化研究,為此我應允了。
嘹歌是著名的壯族長篇古歌,是經過長期的口頭傳誦后,由壯族文人加工和刪改,用古壯字記錄并在格式上作了適當規范的歌謠集。與壯族其他口頭傳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內容相對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壯字傳抄流行,是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婚姻、歷史等方面內容的傳統民歌。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部門和學者對嘹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上世紀六十年代,嘹歌中的長歌《賊歌》(兵歌)漢譯以《唱離亂》之名面世,使國人初步領略到嘹歌的風采;九十年代初,整理出版了《壯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田東縣收集的版本);2005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平果縣收集整理的《平果嘹歌》。在這期間,有不少學者發表了研究嘹歌的文章,特別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歐陽若修等著的《壯族文學史》中,對嘹歌設專章進行了論述。但是應該看到,這些大都停留在文學特別是民間文學研究的層面上。而《壯族嘹歌研究》一書則把嘹歌提高到文化的層面,運用歷史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美學 、民俗學、語言文化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自然地理環境、政治制度、經濟形態、鄉情民俗、倫理道德、審美愛好、藝術特色、文字語言、傳承方式等方面,比較全面地考察了嘹歌的起源、形成與發展。同時還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嘹歌的傳承、保護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從而把嘹歌研究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這些年來,在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感召下,覃乃昌等一批從事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語言文化學等學科領域研究的學者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華南珠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他們把這項研究叫做“重構華南珠江流域的歷史文化記憶”。他們認為,華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是壯族及與之同源的侗、布依、水、仫佬、毛南、黎等壯侗語民族,漢族和其他民族是秦漢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方向遷入這一區域的。由于壯侗語族各民族歷史上沒有本民族統一的文字,華南珠江流域的歷史過去只能靠漢文記錄,因此秦漢以前這一區域的歷史情況由于地處遙遠又沒有交通,只能靠中原文人的想象。秦漢以后對這個地區的歷史記載也是不全面的,而且由于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一些漢族文人對少數民族的偏見等原因使其中的一些記載是不準確的,特別是對這一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記載更是如此,有不少就沒有記載。壯侗語民族在這一區域的物質文化創造,諸如石器文化(典型者為雙肩石斧和大石鏟文化)、稻作農耕文化(華南珠江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制陶文化、銅鼓文化、崖壁畫文化等等,我們今天還能看到,而許多非物質文化,由于沒有文字記載而失去歷史的記憶,有的很快被湮沒了。但是這些文化有許多還保留在民間,保留在“草根”之中,保留在民間神話傳說以及用民族古文字抄寫的民間宗教經文、古歌謠之中。為此,他們采用民族學、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法,結合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資料等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以此來重構華南珠江流域的歷史文化記憶。對平果嘹歌的考察與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項,擺在我們面前的《壯族嘹歌研究》一書,就是這項考察與研究的成果。
平果嘹歌和過去所整理的民間作品不同,她流傳久遠,覆蓋面廣,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結構特殊,藝術性強,是壯族民間韻文作品的上乘之作。以結構而言,她是由《長歌集》、《戀歌集》、《散歌集》、《新歌集》、《客歌集》組合而成的,各集又由若干部長歌構成,總共有四十部長歌。這些長歌為并排式組合結構,互相間相對獨立,但又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熔鑄成洋洋灑灑的八萬行長詩。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長詩的結構,通常一種是線式結構,這是一種串聯結構,或由歷史縱向軌跡演化而成,《瑪納斯》就是這樣的結構,它的八部長詩依次反映了八代人前后不屈不饒的反對外來侵擾的斗爭,捍衛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或由情節自始至終依次展開而成,壯族的《莫一大王》就是這樣的結構。另一種是扇式結構,即以一物一事為軸心,由若干部并列組成的并聯結構,《格薩爾》和《江格爾》就是這樣的結構?!陡袼_爾》篇章繁富,分為分章本和分部本兩種本子,無論哪一種都由若干場戰爭組成,每場戰爭構成單獨的一部,如《魔嶺大戰》、《霍嶺大戰》、《姜嶺大戰》、《門嶺大戰》、《大食才宗》、《蒙古馬宗》、《卡契玉宗》等等,它們并列存在,整體以主角為軸心連接。平果嘹歌的結構屬于后者,她以民族風情為軸心,并聯演繹出四十部長歌,可以稱之為套歌。這四十部長歌從不同的角度相當完整地反映了右江、紅水河中下游地區壯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從各部長歌展開的藝術方式看,它們全部采用復沓式男女對唱來展開情節,這在國內少數民族民間長詩中是不多見的。這種對唱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在乎敘事結構的故事性,故事的整體性是在這種抒情性中完成的,表現了壯民族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民族,有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這些特點,必然使嘹歌在世人面前樹起一座豐碑。
《壯族嘹歌研究》一書,是重新燃起的探索壯族“歌海”激情的碩果,是近年壯族歌謠文化研究的一個亮點。這本書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對嘹歌進行系統的探討,挖掘出嘹歌的多重價值,這就使讀者能夠在比照中更好地領會嘹歌的深刻內涵,便于傳播。對嘹歌歷史背景及分布中心的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經進行,但尚未定型。本書從自然生態、人文環境、民間風俗、土司制度、歷史遺址等等,論證嘹歌文化中心在平果。平果縣地處右江河谷偏東,縣境有五大丘陵盆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光照充足,是主要產糧區?!焙庸饶厦娴慕椌干矫},擋住了南來的熱帶風暴;北面的都陽山脈,擋住了北來的寒流,使整個縣特別適宜于稻作農耕。除“個別山區積溫不足外,其余地區作物均可一年三熟,很適宜農作物生長。”在自然經濟時代,這樣的條件比較容易使一方相對富足,并孕育了書中所說的當地的人文特點和民族風情,如要求社會相對平穩,岑瑛的經營使平果地區“相對地成為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歌圩的長期繁榮,等等,都為平果縣成為嘹歌中心區域創造了條件。嘹歌的起源研究,帶出了壯族民歌的起源和發展歷程研究,梳理出壯族民歌演化的基本脈絡,使我們對壯歌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本書精彩的部分,是嘹歌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如在“‘歌化’生活與‘詩性’思維的集中表現”里,探討了壯族百姓以歌為榮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由于歌謠在壯族日常生活中“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即詩歌化了的語言”,因而“在壯族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里都有相應的歌式,形成了歌唱活動的社會化和思想意識‘歌化’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傳統生活習尚?!边@就揭示了“歌?!毙纬傻纳羁谈础炎屙嶓w文學的形成,客觀的需要和傳統的延續是它的生存空間,“歌化”習尚的形成,是壯族民歌功能擴展的必然結果。第五章的“通過歌唱促進‘兩種生產’的價值觀”、安居樂業的社會觀、“倚歌擇配”的婚姻觀、“那文化”的展現及相應歲時觀念等章節,都對嘹歌的深刻內涵做了揭示,分析富于啟迪。例如關于“倚歌擇配”的婚姻觀的形成和延續原因,書中正確指出:“這種‘倚歌擇配’的婚俗,是從歷史上的‘普那路亞’即族外婚制向對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發展階段的產物。其之所以在壯族地區長期延續,一方面是由于壯族把能歌善唱作為聰明才智的標志和戀愛求偶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因為歷史上封建統治及其正統觀念在壯族地區相對薄弱”的結果,這一分析是符合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論斷和壯族社會實際的。第七章是新添的內容,但還沒有到位。第八章的傳承方式是新穎的一章,其重要性不亞于文化內涵。但如果加入部分田野考察現場實錄,效果會更好。傳承中的記憶和運用方法是我們應當深入研究的,幾千幾萬行歌,人們是如何記住的?歌場上是不允許翻歌書的。按照現當代口頭詩學的“帕里—洛德理論”,這種高強度記憶源于程式化。從嘹歌的演唱過程及其結構可以看出,它是由歌場程式、套歌程式、單部程式、環節程式、句式程式、詞語頻率等決定的,只要掌握程式,記憶和運作問題便易于迎刃而解。嘹歌的特色總的歸納比較準確,內容廣博,細致入微;以情為主,情事結合;社會紀實,時代史詩;禮儀盡現,風俗畫卷;手法高妙,魅力四射,等等,都比較符合嘹歌的實際。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求在一本書里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總得給后人留下思維的空間。后面提出對嘹歌的保護和打造嘹歌文化品牌,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今天挖掘整理嘹歌的目的。整理的目的不在于鉤沉,而在于保護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作為民族的精神血脈,給現代人注予活力。
嘹歌不是閑階花草,是我們民族的寶貝,里面有民族的歷史,有民族的感情,有民族的苦難與歡樂,有民族的向往,有民族的傳統風習,有民族千百年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遺傳基因”。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要研究它、保護她,傳承她,弘揚她,讓她在新的時代里散發出異彩!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081)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