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學者們的不懈努力,壯學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有關生態的研究始終甚為薄弱,頗有開展這方面研究的必要。本文就開展壯學生態研究的必要性、主要內容以及視角與方法等問題展開討論,希望能夠促進壯學研究的進展。
【關鍵詞】壯學;生態研究;必要性;視角;方法
【作 者】付廣華,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04級碩士研究生。廣西桂林 ,541001
【中圖分類號】 C9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454X(2007 )01-0083-005[HK]
On the Thoughts about Ec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Zhuang Studies
Fu Guanghua
Abstract: Due to the tireless efforts of scholars, Zhuang Studies have scor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t, but the ecological research was very weak,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this area.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he main content, the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of ecological research in Zhuang studies, so as to be able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Zhuang Studies.
Keywords:the Zhuang Studies; ecological research; necessary; main content; perspectives; methods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在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必須大力加強壯族研究。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學者就開始了對壯族的研究。到了民國后期,隨著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發展,壯族研究也蒸蒸日上。然而,這一時期的研究始終沒有使壯族研究變成一門專門性的學科。這一歷史性的突破出現于1991年廣西成立壯學學會,從此,壯學的研究領域一步步拓展,學者們的視野也逐漸開闊,1999年首屆壯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把壯學推向了世界。
由于學者們的不懈努力,壯學在體質人類學、稻作農業史、社會文化習俗、文化藝術、語言文字、古籍整理以及壯族與周邊民族的族群關系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壯學作為對壯族社會群體及其文化進行歷史性、現實性、整體性的系統研究的綜合性學科,有關生態的研究始終甚為薄弱,頗有開展這方面研究的必要。本文將就開展壯學生態研究的幾個問題展開討論,希望能夠得到前輩專家學者們的指教。
一、開展壯學生態研究的必要性
1.認清壯族文化特質的需要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任何民族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間,處于特定的民族生態系統中,這一特定的生態類型對于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強的形塑性,壯族也不例外。
壯族是一個稻作民族,由于他們一直保持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傳統生業方式,因而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質態相同、地域廣闊的稻作文化圈即那文化圈。那文化涵蓋了壯族的衣食住等多個方面的物質文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壯族人民的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就衣而言,壯族人民種植桑麻,圍繞天然植物和種植作物的采集、加工以及制作形成了一整套的壯族服飾文化,其中最具聲名的就是壯錦,這些都是和生態息息相關的。就食而言,壯族人民“飯稻羹魚”,圍繞谷物種植和魚類養殖及加工,形成了壯族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就住而言,壯族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干欄建筑,是壯族傳統文化體系中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和最富有成就的一種文化類型,它既具有鮮明的那文化色彩,又被深深打上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烙印,是壯族及其先民適應當地地理環境和稻作農業的結果。當然,這些物質文化的濡化,使得生活于其中的壯族民眾不由自主地從本民族的傳統出發,采取相應的文化行為,并且在他們的心理上產生了民族文化認同。
可見,要想真正認清壯族文化的特質,就必須認真開展壯學生態研究。通過生態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壯族傳統文化的生態背景,可以從更深層次上認識到壯族傳統文化的適應性,可以真正認識壯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所在。
2.完善壯學學科的需要
如前所述,壯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包含與壯族有關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生態環境方面。如果壯學缺乏生態研究,那就不是完整的壯學,而是殘缺不全的,而且這種壯學肯定無法完全認清壯族的本質內涵與存在價值。開展生態研究,可以為壯學研究補充壯族生境、民族生態系統、文化適應等方面的內容,而且生態研究本身也可以為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方法論的參考,比如有關壯族地區地方病、人口控制的研究等。生態方法只有介入壯學的研究,才可能為更多的壯學學者們所認識、所采納。同時,生態方法介入壯學研究也是可能的。民族學人類學中的生態關注傳統至今已經發展出了生態人類學這樣一門全新的學科,許多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已經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非常可貴的探索,形成了文化生態學、系統生態學、進化生態學、民族生態學、歷史生態學等多種極為有效的研究方法。把這些方法應用于壯學,一定可以使壯學生態研究成為壯學研究中的一大亮點。
3.構建壯族地區和諧社會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原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在一次講話中提出:“建設富裕廣西、文化廣西、生態廣西和平安廣西, 是構建和諧廣西的具體構想和實踐。”①可見,要推進壯族地區的和諧社會建設,就必須大力加強生態方面的攻關。我們知道,人類生來有三個敵人:自然、社會和自我。因此,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三個層次的和諧一直以來是人類追求的夢想。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關注上述三層次的和諧均衡。要想實現上述和諧均衡,首先就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均衡。而生態研究不僅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均衡,而且在文化的深層次上有助于實現人與社會及自我之間的和諧均衡。
二、壯學生態研究的主要內容
壯學生態研究涉及壯學、民族學、人類生態學以及民族地理學等諸多學科,它只是壯學的一個研究范疇和研究領域,并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學科。但即使如此,其內容也會隨著研究的深入而逐漸拓展。就目前而言,筆者認為壯學生態研究主要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壯族族群的生計方式和特點
獲取足夠的食物始終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壯族人民也是如此。他們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采用了不同的生計方式,以維護本群體的生存和繁衍。早在新石器時代以前,壯族的先民就在當今中國南方的廣大區域內生活,他們主要采用采集漁獵的生計方式。這從嶺南地區出土的大量遺址中得到證明。廣東北部的曲江縣馬壩發現有距今10萬年的“馬壩人”化石;廣西中部的柳江縣和來賓市發現了距今2~5萬年的“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化石;此外,在廣西的柳州、荔浦、都安、靈山、田林、靖西、隆林等地都發現有古人類化石和打制石器遺存。由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再加上嶺南地區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壯族先民們只好以天然巖洞為棲身之所,以制作簡單的打制石器或者木器為工具,以采集植物的果實、塊莖和捕捉山林中的野獸及水中魚螺類為其生計方式。
進入了距今1萬至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人們的認知水平的提高,壯族先民通過認真觀察采集的植物果實和根塊植物,逐漸認識了其生長周期和習性,于是開始了人工的栽培和種植。其中比較顯著的就是水稻的種植。據研究,壯族先民是最早種植水稻的族群,正是他們領導人類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稻作農業文明。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水稻種植技術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壯族地區種上了水稻,成為名副其實的稻作民族。但由于百越之地十分遼闊,地形復雜,既有河谷平原,也有高山峻嶺,因而最初的壯族先民是不可能有統一的生計方式的。據史料記載,直到宋代,桂西北邊遠地區的壯族仍然處在“資畜虛乏,刀耕火種,以為糇糧”②的生計方式之中。
總的來看,整個壯族族群的生計方式與埃文思—普理查德筆下的努爾人一樣實行復合的生計方式,隨著時空的變化而有所差異,具有類型上的多樣性。到了19世紀,西方社會發展出了新的生計模式。機器在整個生計系統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家庭耕作被高度機械化和資本集約化的生產所代替。鴉片戰爭以后,壯族社會的生計方式也受到這種模式的影響,開始有應用機械作業的農場,但也只是實行于局部的平坦地區,山區由于地形的原因,至今仍然不能使用現代化的拖拉機和播種機等機械,甚至只能采用人力進行生產。
探討壯族的生計方式及其特點,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認識壯侗語民族的“那”(即稻作)文化體系,也有助于我們思考在現代化背景下壯族傳統文化的走向。
壯學研究2.當地生態系統對壯族民眾人體所產生的影響
壯族地處嶺南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這一方面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材料,同時這一生態系統對壯族的體質特征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于地處亞熱帶地區,壯族人普遍身軀不高,面色黝黑,鼻孔寬大,雖然這些體質特征有利于在南方生存,但如果他們到了溫帶則可能帶來諸多問題,比如鼻孔寬大到了溫帶以后,可能會成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生產系統對人體的另外一個很突出的影響是相關的地方病的多發,比如風濕,在壯族居住區的氣候條件下甚為流行。此外,還有諸多疾病與壯族民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農民在施入糞肥的田里耕作,就常患一些傳染病。再比如壯族的飲食習慣、撫育嬰兒的方式等都會造成該民族經常患何種疾病。
3.壯族在生產活動中對自然界的影響及其民族特點
人類活動可以改變自然(尤其是地貌),但同時各民族的生產活動和物質文化也可以使該民族居住區的自然環境帶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壯族地區多盛行稻作農業。壯族民眾首先多在江河一帶開墾田地,但這種耕作方式易于造成水土流失,而且,當一個地區人口接近飽和之后,一部分人又會去開拓新的生存空間。龍勝縣龍脊十三寨地區壯族的梯田就是壯族稻作文化向外擴展和當地民眾適應山地丘陵地形的產物。龍脊地方恢宏壯觀的梯田風光就是他們改變了原有的山嶺面貌的結果。
壯族在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的同時,也會給當地的自然環境打上本民族的烙印。仍以龍脊十三寨為例,那里盛行的干欄建筑就非常具有壯族特色。當然,隨著現代化的侵入,各地風貌上的民族特征可能變得不易覺察。
4.壯族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傳統
由于所處的生態環境的不同,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自己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據民族學家C·A·阿魯秋諾夫的研究,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都有熱愛生態環境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雙重特點,其中后者又占優勢③。但在各個民族中,傳統文化中也包含有很多熱愛環境的因素,值得挖掘用以維護生態平衡。壯族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內容。他們對于山中柴薪的砍伐,并非砍光割盡,而是采用間伐的方法,讓自然植被得到恢復。對于聚落背后及兩側的山嶺植被則禁止砍伐,并且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加以約束。對于涵養水源的風水林,更被視為神靈寄居之地,不得擅自闖入,更不得破壞。在各個村寨中,多有一至數株枝繁葉茂的大樹,壯族人奉之為神樹,人人自覺愛護,禁止砍伐破壞,即使是掉落的枯枝也不能拿回家使用,否則會招致災禍。所有這些,都是壯族人民合理利用大自然的優良傳統。
在人類學上,有些學者把他們稱作為“地方性知識”,有的則稱為“本土知識”。但無論如何,尋找壯族的合理利用自然的知識都是我們開展壯族生態學研究所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5.民族生態系統形成和發揮功能的規律
所謂民族生態系統就是指特定的民族聚居區域內全部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統一體。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環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造成了民族生態系統的區別。壯族分布于嶺南及西南乃至東南亞的廣大地區,雖然多保持著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傳統生產方式,但由于各地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不盡相同,也就形成了相對區分的生態系統。就壯族聚居地和耕作區的地理環境而言,有平峒、坡地和山地三種類型。平峒地區因地勢平曠,田疇連篇,土地肥沃,水量、熱量都很豐富,因而形成了單一的稻作系統。丘陵坡地因地勢高低不平,人們只能引山溪水就近灌溉,因而水田相對較少,稻作系統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們必須種植一定數量的旱地作物才能維持生計,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水旱作多元型的生態系統。山區因高山連綿,丘陵起伏,少有平地,海拔較高,氣溫也相對較低,因而居民們只能在山坡山開辟小塊梯田種植水稻,修筑水渠飲山泉水進行灌溉,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梯田稻作農業系統④。
當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通過建造人口集中的城鎮,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循環,形成了一種半人工或人工的生態系統。民族生態系統一經形成,就會對整個系統的維系與平衡發揮功能性作用,無論是新物種的侵入,還是新技術的引進,都會給系統帶來沖擊。壯族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壯族群體在民族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整個壯族生態系統運行的規律是壯學生態研究的核心問題。
6.壯族群體的生態認知與生態觀
這一內容具有較強的哲學色彩,但我仍然把它歸為生態研究的重要內容。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起,人類學就對理解人群自己的感受及他們對世界的解釋日益感興趣,于是沿著這一途徑前進的人類學家對人類活動的動因(目標、動機、假想、信仰)、對人類行動的社會和文化后果加強了研究。在這一方面努力耕耘的學者們成就了認知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民族生態學(ethno-ecology),這一學科指的是從被研究者的觀點界定的而不是從分析者的觀點界定的知識領域⑤,與蘇聯傳統的“民族生態學”截然不同。
壯族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偉大民族,他的先人及其民眾對周圍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認識,對生態問題也有自己的看法。這都需要我們努力去認識、去觀察,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去考察壯族民眾怎樣理解他們的環境和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從而對全面理解壯族傳統文化以及對人類的生態哲學提出獨特的反思都是極具積極意義的。
當然,壯學生態研究還可以開展生態和諧、生態移民以及生態旅游等多方面的研究,這里僅從民族學人類學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研究設想,希望學界同仁能夠對此給以回應,推動壯學生態研究的進展。
三、壯學生態研究的視角與方法
壯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內容的多樣性決定了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多樣性。雖然有不少學者將其歸屬為民族學或者人類學的學科之下,但我們認為是不恰當的。壯學既然是綜合性的,就是一門獨立的學問,它可以從其他學科那里借鑒理論與方法,但絕不是其他學科的附庸。
壯學生態研究既然是有關壯族群體及其成員的生態學研究,就必然會涉及到民族學、人類學、生態學、地理學等幾大學科的傳統。由于筆者系民族學出身,近年頗關注生態人類學的進展,所以此處僅就個人能力所及提出自己的淺見。
1.必須堅持主客位相結合的視角
人類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了“主位”的觀點,即人類學者從一個文化的內部去研究這一文化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問題,它要求從事生態研究的人類學者務必深入到被研究人群中去,觀察他們利用自然的方式,聽取他們對自己周邊環境的認識,然后站在本文化的立場上撰寫出獨具特色的民族志。當然,這并不是反對在人類學中使用“客位”的觀點,相反,很多人類學者認為最好的民族志就是兩種觀點的完美結合。采用“主位”觀點研究的最重要意義在于,可以使人類學者避免用“原始”、“落后”、“野蠻”等類的字眼去描述他所研究的人群,在學理上使他們能夠深入到當地人當中去觀察、去訪問,從而得出較符合事物本來面目的解釋。從這一獨特角度出發,人類學者在研究生態環境問題時關注的不僅是生態環境本身,最重要的是關注人作為“類本質”的存在。人類學者往往懷著良好的愿望,希望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去為本地人盡一份心,同時,也更關注作為人類共同根基的生態環境的良好存在。人類學者的生態研究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類的存續與發展。
2.必須堅持綜合性為其學術宗旨
我們知道,事物的發展是普遍聯系的,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與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從整合的觀點出發,用多學科的方法對人類生存的環境進行研究。壯族生態研究涉及民族學、生態學、人類學、地理學、土壤學以及病理學等多種人文與自然科學,因此,必須在解決不同問題時采用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或者采用綜合性的方法。只有綜合地、系統地和全面地考察研究對象,才能夠得出科學的結論。
3.必須堅持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是人類學理解文化實踐的好方法,它比傳統的實地調查要深刻、科學得多。我們既然要進行壯學生態研究,這一方法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參與一個壯族社區進行觀察的過程中,研究者既要從主位的觀點去觀察,也要從客位的立場去審視。只有堅持深入地觀察,才能挖掘出他們適應自然環境、利用自然資源的傳統經驗,從中獲得有價值的東西。人類學者通過不少于一個作物生長周期的考察全面地把握所研究的人群,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出當地民眾利用自然的方式,探討他們的地方性生態知識的使用價值,從而揭示出地方族群在利用自然上的優點與缺陷,真正實現生態人類學理論的反思。
4.必須歷史地看問題
歷史生態學方法就是一種很恰當的方法論工具。如前所述,壯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他們的生態行為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歷史生態學在考察有關問題時,要求我們不僅要研究人為因素是怎樣影響信息和能量流動的,而且要求我們縱向地考察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欲理解一個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我們必須要考察它的歷史和生活于其中的人的文化。這里的術語“歷史”不僅僅意味著研究一個民族的過去,它還應該包括環境變化和文化變遷之間辯證關系的分析。壯學生態研究也應當吸收和采納歷史生態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壯族的生態發展史和現實的文化事象。
參考文獻:
①曹伯純.大力推進富裕廣西、文化廣西、生態廣西、平安廣西建設,為實現構建和諧廣西歷史任務而努力奮斗[J].廣西黨史,2005(2)。
②(元)宋濂等.宋史·蘇紳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P9808.
③ B·N·科茲洛夫.民族生態學研究的主要問題[J].民族譯叢,1984(3).
④ 覃彩鑾.試論壯族文化的生態環境[J].學術論壇,1999(6).
⑤〔英〕凱·米爾頓.多種生態學:人類學,文化與環境[A].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人類學的趨勢[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P294。
[責任編輯:袁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