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當代生態人類學理論的轉向

2007-01-01 00:00:00
廣西民族研究 2007年4期

【摘 要】本文在回顧人類學生態研究的基礎上,論述了近20多年來西方生態人類學理論發展的新趨勢——環境人類學,并提供了環境人類學研究的具體案例。認為環境人類學所具有的綜合性、批判性和參與性等特點,使它區別于傳統生態人類學。

【關鍵詞】環境人類學;理論轉向;文化

【作 者】張雯,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6級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04-0034-006

A Review on thet Transformation of Current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Theory

Zhang Wen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ecological researches made by anthropologist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ory and several 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which has been a new trend of western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in recent20 years.I think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in terms of its qualities of synthesis,criticism and particip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theoretical transformation;culture

生態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采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環境、文化與人的關系。在生態人類學理論形成和發展的100多年歷史中,特別值得注意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這一時段,因為在此期間,西方生態人類學領域出現了某種令人矚目的轉向——從60、70年代以新進化論和新功能論為主導的生態人類學,轉向環境人類學或多種生態學①。舊的生態人類學往往持環境——文化的兩分法,關注特定民族的生計活動及其手段,強調文化對于該民族適應環境和種群繁衍所發揮的物質性功能,因此常被批評并認為是一種唯物主義簡化論。受當代多種學術思潮影響而產生的環境人類學則超越了文化的“物質功能”,從象征、政治、歷史等多重視角來探討環境與文化的關系。它認為不是環境決定文化,而是文化想象和構建了環境,人們對一定環境空間的理解、表述和行動與其所處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場景緊密相連。環境人類學還突破了原來的“文化孤島”的研究方式,注重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對各種主體(包括當地人、政府、企業、NGO等)的環境話語和實踐進行分析。新的研究視角也使得生態人類學探討的主題不再局限于“環境適應”和“當地智慧”,而是與更多主題的討論廣泛相連,如發展主義與現代性,知識——權力的生產,統治與抵制技術,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等。

一、轉向之前的生態人類學理論

人類學關于環境和文化關系的討論由來已久。最早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的“環境決定論”。顧名思義,該學說主張環境對于文化形成和演變具有積極作用,認為環境是文化的原因。環境決定論以德國地理學家和傳播論者拉策爾 (Friedrich Ratzel)的“人類地理學”為代表,從氣候、地形等環境因素來解釋文化的類型和分布。

環境決定論對環境與文化關系作簡單的、線形的因果解釋,這種解釋在經驗世界中很容易被否定,因此很快遭到后來人類學家們的拒絕,“環境可能論”繼而出現。該理論認為環境與文化的關系并非如此直接,環境只對文化發揮限制或選擇的消極性作用,文化的直接原因還是文化。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美國的歷史學派的博厄斯(F.Boas)、克魯伯(A.L.Kroeber)、威斯勒(C.Wissler)等人。凱·米爾頓(Kay Milton)認為環境可能論的優點在于不容易遭到駁斥,缺點則在于缺乏分析力,只能在最膚淺的層面上解釋文化多樣性。②(P42)

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Julian Steward)將生態學觀點引入了人類學對環境和文化關系的認識,創立了“文化生態學”。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斯圖爾德不滿環境可能論者將環境降到純屬第二位和被動的角色。他將文化視為人們適應環境的工具,關心特定環境下特定社會的適應和變遷過程。因此在文化生態學中,文化與環境雖然是相互作用的,但是環境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米爾頓將文化生態學歸于環境決定論之下,認為文化生態學是一種更為精微細致的環境決定論,注重研究特定的環境因素形成特殊的文化特征。③(P297)與文化生態學強調文化的個性相應,斯圖爾德的“多線進化論”指出不同環境下的文化可能有著多種的進化路徑。“多線進化論”與懷特(L.White)提出的“單線進化論”相對。二戰后,美國人類學家薩林斯(M.Salins)和塞維斯(E.Service)綜合上述兩種進化論,提出“一般進化”和“特殊進化”的概念,對農業和國家起源等文化特定方面的進化進行研究。這便是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頗有影響的新進化論學派。

如果說斯圖爾德的文化生態學還試圖通過文化概念與生態學保持距離,拉帕波特(Roy Rappaport)的生態系統論則通過將文化概念邊緣化,突出人口、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體內平衡等概念,從而接近于生態學。該理論持一種生態系統的整體觀,不再尋找特定物質文化的環境解釋,而是注意生態系統內部的復雜關系和整體平衡。他的系統生態學同時也被稱為“新生態學”和“新功能論”。拉帕波特 1968年出版的《祭祖之豬》因采用系統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新幾內亞僧巴加馬陵人家豬屠宰的“凱科儀式”(the Kaiko)而廣受關注。他指出這種儀式的調節功能“有助于維護現有的環境,限制沖突的頻率使其不致威脅地區人群的生存,調整人與土地的比率,推進交易的發展,將過剩的豬以豬肉的形式在整個地區人群中分配……”。④(P224)

新進化論和新功能論在20世紀60、70年代的生態人類學領域中占據主流地位,它們將研究重點放在文化的物質層面,關注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方式和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但其視野比較單一,往往變成了“生態化約論”⑤(P159),其解釋框架存在諸多不足:忽視文化價值理念和獨立結構,忽視個人的能動性,缺乏對相關政治、經濟、社會網絡的分析,缺乏時間維度等。與上述潮流不同,同時期的民族生態學從語言學的基礎上走到了環境決定論的反面,發出其“異端”的聲音:文化對于環境具有決定作用,這種作用通過人們界定環境,對環境賦予一定的意義和真實性來體現。但極端的社會建構論往往不能自圓其說,被人們視為“非主流”。另外,70年代末還出現了“過程論”的生態人類學,該理論采用“行動者模式”,將分析重點從社會結構轉向社會過程,并引入了馬克思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以上兩種學說克服了舊生態人類學理論的部分弱點,為80年代后環境人類學的出現做了鋪墊。

二、環境人類學理論:象征、政治和歷史生態學

美國俄勒岡大學人類學系的比爾賽克(Alctta Biersack)在1999年3月號的《美國人類學家》雜志上發表了論文《從單數的“新生態學”到復數的“新生態學”》。⑥該文在回顧拉帕波特的新生態學基礎上,指出生態人類學發展的新趨勢——復數的新生態學或多種生態學的理論特點,并介紹了一些相關的研究案例。謝繼昌先生的論文《文化、生態與人類學理論》也對比爾賽克此篇文章進行過評介。

比爾賽克認為,舊生態人類學往往陷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二元對立中。唯物論者強調文化的物質效果,將文化視為功利性的、適應性的工具,而唯心論者則將文化看作是獨立自決的現實秩序。無論是唯物論者還是唯心論者都只關心那些邊界明確的、穩定的、自我調控的地方實體及其所生存的環境。新生態人類學則超越舊的自然——文化,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兩分法和化約論,關注全球化和地方——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反化約論的唯物主義,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復數的新生態學分為象征、歷史和政治生態學。象征生態學受象征人類學的影響,從環境的詩意(poetics of nature)來探討環境的社會建構。人類社會中的巫術、生育儀式、圖騰、世界觀、神話和分類體系等都能反映多種環境的文化詩意。這與拉帕波特的“認知模式”的取向是完全不同的,該模式所關心的是參與生態環境的人口的生物性福祉。象征生態學從很多學科汲取營養:藝術史、文化地理學中的自然景觀與地方研究、文學中的生態批評、歷史學中自然的社會歷史建構研究等。

舊生態人類學持自然——文化的兩分法,認為自然是先于人類的客觀存在,具有不依賴于社會的獨立運行秩序,提供了建立人類社會所需的原材料。而文化則是人類在自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獨特的生存適應方式。歷史生態學則不完全同意上述看法,提出環境是文化建構的。環境是一定文化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人們實踐的積淀,是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互動的體現,是一件“工藝品”(符號和物質的雙重意義上)。人類和環境的關系是辯證的,在重塑自然的過程中,社會也重塑了自己。

因此,歷史生態學在以下兩個方面取代了原有的環境決定論:第一,它提出相對的空間概念,認為環境空間是一定條件下的產物;第二,它對人類和環境的關系有著更為辯證的理解。歷史生態學將環境與人類的能動性及人類——自然的互動聯系起來,因此,它基本上不是以生態為重心而是以人為重心的。它恢復了傳統唯物論的“實踐理性”,而非傳統唯物論的化約主義。

政治生態學批評舊的生態學只關心它們封閉的分析單位,而忽視了村莊與國家,地方與全球的社會關聯。當今世界上幾乎沒有什么地區不受到全球化、殖民計劃和資本主義的滲透,因此有必要去關心地方是怎樣受到殖民主義、市場化和國家的影響。新生態人類學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拒絕了原來的“文化孤島”概念:將文化當作是無時間的和純粹孤立的觀點已經過時了。原來被當作是對當地體系的攪擾與扭曲的外界影響與歷史變遷,現在則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因此,作為宏大敘事的政治生態學一方面關注資本主義的歷史,并將其批評重心放在此歷史在全球范圍內所造成的發展不平衡狀況(因為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從世界體系的邊緣地區索取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這表現為一種強調系統或結構力量的“中心”的分析模式。另一方面,政治生態學中還出現了一種“去中心”的模式:分析特定的地方、區域乃至國家在面對全球化和世界體系時所采用的話語和實踐,特別是那些與環境資源有關的社會運動和抵制技術。

除了比爾賽克的該篇論文,阿徒羅·埃斯克巴(Arturo Escobar)的《自然之后:邁向反本質主義的政治生態學》(1999)、康瑞德·科塔克(Conrad Kottak)的《新生態人類學》(1999)和彼得·布羅西斯(Peter Brosius)的《分析和干預:人類學對環境主義的介入》(1999)等論文也對當代生態人類學理論的轉向進行過述評。綜合上述研究,我們將環境人類學的特點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人類學力圖以更為辯證和互動的方式看待自然與文化的關系,用一種新的“一元論”將生活世界中的諸種現實(包括生態、物質、象征、政治、社會、歷史)整合起來。在關注社會文化對環境建構時,環境人類學也沒有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淖,而是一直試圖縮小長期存在于生態人類學內部的“自然”和“文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鴻溝。埃斯克巴認為要在“建構的自然”和“真實的自然”兩者間保持平衡。前者指自然其實是一件文化產品,后者則承認獨立的自然秩序的存在。研究“意義”和研究“自然法則”的人之間需要進行更多的對話。⑦(P3)

2.環境人類學將分析單位從原來的“地方”和“區域”進一步擴展到“國家”和“世界”,關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作用。像比爾賽克一樣,科塔克也指出系統生態學和民族生態學都具有強調孤立和封閉的系統的缺點。由于全球化和世界體系的影響,今天的生態人類學研究必須關注地方、區域、國家和世界之間的聯系,關心全球人口、技術、資本、影像、信息和觀念的流動對地方社區生態和文化的影響。⑧(P24)

3.環境人類學帶有鮮明的政治批判性和參與性。與舊生態人類學研究持有的文化相對和價值中立的立場不同,環境人類學十分關注全球化條件下環境運動中的沖突對抗以及權力關系,批判環境運動中的權力不平等現象,倡導一種更公正和可持續性的生態和社會關系。

4.環境人類學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新的特點。除了傳統的民族志方法,今天的生態人類學還開始使用高科技手段(如衛星映象和計算機技術)進行定位和大量數據的處理。另外,多學科合作進行宏觀和大規模的研究也成為可能。

總之,在環境人類學看來,環境不再是封閉單位內某民族生存方式的簡單而直接的原因,而是現代世界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表現。環境人類學既不是以生態為重的也不是以文化為重的,而是將兩者精妙地結合起來,因為人們畢竟是生活在一體化的世界之中。

三、環境人類學的三個研究案例

比爾賽克⑨主要運用象征和歷史生態學的理論,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末巴布亞新幾內亞凱爾山地區(the Mount Kare)的挖金浪潮。作者注意到當地派爾亞人 (Paiela)圖騰信仰內涵的轉變對挖金浪潮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的迅速滲透發揮的巨大促進作用。

凱爾山派爾亞人的圖騰祖先是一條生活在湖中的巨蛇。傳統上派爾亞人每年都要舉行儀式,用豬群來祭祀巨蛇,換來當地動植物和人類的興旺。巨蛇信仰在派爾亞人的傳統宇宙觀中確立了一條關鍵的“零和原則”:天與地的分隔,遠與近的區別,生與死的輪回,報償與代價的交換等。然而白人的到來似乎打破了這種定律——白人被派爾亞人看作是從天而降的(因為他們乘坐飛機而來);他們具有神秘的力量,能通過望遠鏡和放大鏡看到更遠的地方和更小的物質,能通過燈具、火把和電力照亮黑夜,能用《圣經》聯系過去;白人似乎特別長壽,并且無需多少努力便過著輕松優越的生活。白人帶來的基督教與當地傳統神話的結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天國”信仰:在天國中,一切都是嶄新和美好的。當地人對天國的追求也就是對千禧年(millennium)的追求,對永生、全知和輕松富足的生活(即白人的生活)的追求。于是原來強調時空界限、得失報償的零和原則轉而被希冀以少易多的船貨思想(cargoic thinking)所取代。

圖騰巨蛇在新宇宙觀中仍占據了重要位置,但是其含義卻與舊時不同。凱爾山的金礦被解釋為是巨蛇的身體,金礦的發掘即為巨蛇秘密的揭開,標志著太平盛世即將到來,使人們找到通往天國的道路。派爾亞人與他們的圖騰祖先于是有了一種新關系:它使他們獲得金子和更好的生活。作者認為,圖騰涵義的變遷史是與殖民主義、民族主義和資本主義歷史緊密相連的,而這種意義變化又進一步激發了當地人(配合資本家)的挖金熱情。研究凱爾山挖金浪潮的生態學必須充分關注跨文化過程和全球化(包括意識形態、科技、資金等)被當地的信仰體系所調節的事實。

美國喬治亞大學人類學系的布羅西斯⑩運用政治生態學的視角(Peter Brosius)考察了馬來西亞沙撈越州(Sarawak)伐木抗議運動的興衰史。20世紀80年代末,馬來西亞和發達國家的環保主義者發出呼吁,立即停止對沙撈越州森林的大規模砍伐,以保護當地皮南人(Penan)的生存權利和減緩環境危機。這場運動立即得到馬來西亞國內外各界的響應和支持,卻遭到政府的強烈反對。政府指控發達國家的環保組織所施行的是一種“生態帝國主義”(ecoimperialism),干涉他國內政,強調本國有決定自己發展道路的權力。90年代初,馬來西亞政府又聲稱森林砍伐和環境破壞的原因恰恰在于發達國家的消費需求。于是,這場運動的焦點又轉移到西方的消費問題上,環保組織轉而倡導人們限制自己的消費。而到90年代中期,當國際木材市場的需求量真的降低時,政府又感覺到壓力,新的策略隨即產生:他們開始實施一種“可持續的森林管理”,包括對伐木企業進行授權,強調科學伐木,對產品質量進行認證等。另外,政府和伐木企業還注重與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發展和保持良好的公共關系,如發行相關雜志,派遣商務代表團進行訪問等。正是可持續發展的話語,木材認證的科技手段以及與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機構,使政府最終在這場較量中占了上風,沙撈越伐木抗議運動到此落下帷幕。

在對這場運動的描述中,布羅西斯特別注意各方力量在不同時期所采取的話語、策略以及由此帶來的運動局勢的變化。他指出這場運動從開場到結束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話語轉型(人們的注意力也由此轉移):從80年代末的“呼吁停止破壞雨林,保護當地人利益”到90年代中期的“可持續的森林管理和木材品質認證”。這個轉型同時也是政府將該運動從道德和政治的領域巧妙地轉移到管理、經營和行政的領域的過程,借此成功實現了對當地社團和草根社會運動進行“封存”(envelop)的目的。作者最后指出,在制度化的官僚體系和草根環境主義的這場遭遇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誰發出了聲音,誰沉默了;誰獲得了優先權,誰被邊緣化了;最終得到了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

同屬政治生態學的研究,美國西喬治亞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的蓋宗[11](Lisa Gezon)更關注的是當地人的能動性。20世紀70年代,馬達加斯加北部沿海地區捕蝦業的迅速興起,在為當地安坦卡拉納人(Antankarana)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吸引了國內外漁業公司和其他地區的移民來到該地,從事蝦的腌制、保存和運輸工作。外來者和本地人在漁業資源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緊張關系。安坦卡拉納人的宗教和政治領袖Ampanjakas(相當于酋長)在傳統上并不主動聲稱他對漁業資源的管理權,但面對外來者對其權威的挑戰,他決定采取行動——通過利用歷史記憶和祖先顯靈儀式掌握斗爭中的主動權。他邀請漁業公司來參加他們的宗教儀式,祈求祖先保佑下一個豐收季節的到來,而公司來參加這個活動也等于承認了Ampanjakas的合法權威;每年都舉行浴神儀式,這個儀式能使新移民了解安坦卡拉納人與美瑞拉人(Merina)歷史上的不和以及Ampanjakas在當地的權威;另外,對美瑞拉人的憤恨也可轉而用于其他不受歡迎的外來者身上,安坦卡拉納入要求他們尊重當地的宗教禁忌和圣地,并且把不幸之事都歸結為其對禁忌的違反上。就是這樣,面對國內外更具有權力、財富和名聲的競爭者,安坦卡拉納人充分利用了象征和話語工具,為自己在爭取環境控制權和族群斗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蓋宗的這個環境人類學的研究案例為我們生動地展現出文化是如何創建和改變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的。

四、結 語

布羅西斯對以新進化論和新功能論為代表的舊生態人類學和今日的環境人類學間的區別作出經典的總結:前者著重特殊生態系統的地方性適應,并且緊扣科學主義,對于文化或理念的分析也僅從適應的角度;而后者則有較多的靈感來源:后結構主義的社會文化理論,政治經濟學,跨國主義與全球化的探討等等。它留意權力與不平等的議題,文化與歷史形成的狀況,知識生產的意義以及跨社會往來過程頻繁的重要性。正是由于這些區別,布羅西斯才認為環境人類學與傳統生態人類學之間存在著“十分顯明的斷裂”。[12](P278)

環境人類學又被稱為“多種生態學”(Ecologies)或“復數的‘新生態學”(New Ecologies),筆者認為,環境人類學這種“復數的”或多樣性特征正是表現在:

首先,多種理論來源。除了正統的生態人類學遺產之外,20世紀60年代人類學界興起的象征人類學,70年代的結構馬克思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派,80年代的實踐論,知識與權力關系等思想都對環境人類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環境人類學已經脫離了生態學知識的狹小圈子,表現了當代人類學理論的總體發展趨勢。正如米爾頓指出的那樣,生態人類學已經失去其自身特性而消融到整個人類學中去了。②(P322-323)

其次,多種分析視角。多種理論來源使環境人類學的分析視角變得多樣和復雜。從文化的適應性到象征性、構建性,從社會結構到過程、策略、實踐,從動態平衡到矛盾沖突、結構的破壞,從價值中立到政治經濟批判,從“無歷史”到引入時間維度,從孤立封閉地看待分析單位到將其視為世界體系的一員等,環境人類學擺脫了舊生態人類學較為單一固定和二元對立的分析模式,建立了自己更為綜合全面的理論視角。

第三,在具體實踐中倡導文化多樣性。環境人類學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態學——包涵著獨特的理解和體驗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環境人類學特別強調地方性知識的潛力。正如生物學家指出維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一樣,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對于人類的未來也是意義重大的。

正是由于環境人類學的綜合性、批判性和參與性,使它區別于傳統生態人類學,在西方生態人類學領域中掀起了一場理論革命,并吸引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類學家關注的目光。

注釋:

①就筆者接觸到的外文文獻而言,指涉這種新生態人類學的名稱并不統一,有“環境人類學”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多種生態學”(ecologies)、“復數的‘新生態學’”(new ecologies,與拉帕波特的單數新生態學new ecology相區別)或“新生態人類學”(new ecological anthropology)。雖然名稱不一,但都指上世紀八十年代轉向后的生態人類學。本文主要采用“環境人類學”的說法。

②Kay Milton.Environmentalism and Cultural Theor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③(英)凱·米爾頓.多種生態學:人類學,文化與環境.[A]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人類學的趨勢.[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④Roy Rappaport.Pigs for the ancestor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⑤謝繼昌.文化、生態與人類學理論.[A]喬健、李沛良、馬戎.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C]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⑥Aletta Biersack.Introduction:From the‘New Ecology’to the New Ecologie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⑦Arturo Escobar.After Nature:Steps to an Anti-essentialist Political Ecology.[J]Current Anthropology,1999.40(1).

⑧Conrad Kottak.The new ecological anthropology.[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⑨Aletta Biersack.The Mount Kare Python and His Gold:Totemism and Ecology in the Papua New Guinea Highland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⑩Peter Brosius.Green Dots,Pink Hearts:Displacing Politics from the Malaysian Rain Forest.[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11]Lisa Gezon.of Shrimps and Spirit Possession:Toward a Political Ecology of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orthern Madagascar.[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12]Peter Brosius.Analyses and Interventions:Anthropological Engagements with Environmentalism.[J]Current Anthropology,1999.40(3).

參考文獻:

①李霞.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生態人類學.[J]民族研究,2001.(5).

②任國英.生態人類學的主要理論及其發展.[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5).

③(美)唐納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鄒和譯.生態人類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④Michael Peet and Richard Wattsed.Liberation Ecologies:Environment,Development,SocialMovement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⑤Sherry Ortner.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J]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History,1984.26(1).

〔責任編輯:邵志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中文字幕|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亚洲人成网址| www.99在线观看|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天堂.com| 伊人91在线|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草逼视频国产|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 美女免费黄网站|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午夜不卡福利|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干伊人| 91啦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欧美激情综合|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就去色综合|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久久五月视频|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中文字幕资源站| 狠狠v日韩v欧美v|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国产爽爽视频|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色偷偷综合网| 午夜激情婷婷|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高清码无在线看|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精品女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