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邊富民行動是根據黨中央的精神,為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由國家民委倡導發起的、于2000年初啟動的一項邊境開發工程。興邊富民行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興邊富民行動成就喜人,已成為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劑。興邊富民行動,對于富民、興邊、強國、睦鄰,鞏固祖國的萬里邊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興邊富民行動;成就;意義
【作 者】朱玉福,西藏民族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科研處副處長。陜西咸陽,712082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04-0016-006
The Significance of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There”
Zhu Yufu
Abstract:“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There” is a program of bord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strategy of west development,and speed up the border area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which initiated by the National Nationalities Committee in 2000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s.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highly taken with 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There”. 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Ther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has became a accelerator of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border areas. There ar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eing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and developing border areas,and strengthening nation and good-neighbourness,and consolidating motherland ten thousand miles border areas to implement 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There”.
Key words:The Program to Develop Border Areas and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There;Achievement;Vital significance
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等原因,我國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比較落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區域。為了加快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使祖國的萬里邊疆共同發展富裕起來,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精神,國家民委于2000年2月倡導發起了旨在開發邊境地區的工程——興邊富民行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以來,成就喜人,已成為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劑。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對于富民、興邊、強國、睦鄰,鞏固祖國的萬里邊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一)為什么要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是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的邊境地區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有30多個民族與國外同一民族相鄰而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區域。我國的陸地邊境與越南、老撾、緬甸、尼泊爾、印度、錫金、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朝鮮15個國家接壤,長達22000公里的陸地邊地區分布著135個縣(旗),其中民族自治地方有107個,居住著30多個民族,占我國少數民族總數的五分之三左右,1998年末總人口2100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050萬①。邊境地區各族人民是建設邊疆、鞏固邊防的重要力量,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歷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邊境地區的社會發育程度低、生產方式落后,自然環境惡劣,脫貧任務重、貧困人口多,基礎設施薄弱,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條件差,財政極其困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難以攻陷的貧困堡壘。因此,在西部大開發戰略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中國政府組織實施針對邊境民族地區的興邊富民行動,不僅是邊境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于富民、興邊、強國、睦鄰,鞏固祖國的萬里邊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邊境地區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關心邊疆民族地區發展。黨中央、國務院一貫堅持要建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把“共同艱苦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作為新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主旋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構建和“共同艱苦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局面的形成離不開邊境民族地區的發展。時任國務院總理朱基同志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加強邊境地區的民族工作,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為富民、興邊、強國、睦鄰作出貢獻,鞏固祖國的萬里邊疆”;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5月28日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要制定并實施興邊富民‘十一五’規劃,加快邊境地區發展”。2005年5月31日施行的《國務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第14條規定“國家將邊境地區建設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邊境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促進邊境地區與內地的協調發展”。200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強調“保持邊疆穩定,必須加快邊境地區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重視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再次證明了加快邊境地區的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體現,也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屬點。
(三)興邊富民行動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輔助工程
興邊富民行動是根據黨中央的精神,為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發起、于2000年2月正式啟動的以開發邊境民族地區為目標的西部開發配套工程。我國的陸地邊境地區絕大部分地處西部民族地區,涉及9省區,除東北三省外,其余都是西部省區,因此,興邊富民行動對于西部大開發而言,能夠起到拾遺補缺的輔助作用。1999年12月29日實施的《國家民委關于進一步推動“興邊富民行動”的意見》指出“興邊富民行動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促進生產力、真正使邊疆各民族群眾得到實惠的富民強國的行動,它以加快西部大開發為契機,以加快邊境地區經濟建設為著眼點,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廣泛參與和支持,依靠邊境地區各族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邊民早日富裕起來,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最終達到富民、興邊、強國、睦鄰為最終目的”②。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輔助工程,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以來,邊境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從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發展邊境小額貿易等方面得到很多實惠,受到邊境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熱烈歡迎。
二
興邊富民行動是加強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加快邊境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得民心、順民意的德政工程,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邊疆省區積極行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興邊富民行動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影響深遠,已成為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
(一)興邊富民行動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1.成立興邊富民行動專門組織領導機構。為了保證興邊富民行動的成功實施,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2000年成立由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外交部、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交通部、外經貿部、文化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組成的興邊富民行動領導小組。興邊富民行動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設在國家民委,具體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統一領導、組織實施全國的興邊富民行動。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云南、西藏、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甘肅等邊境省區成立了興邊富民行動領導小組,具體領導、組織實施本地區興邊富民行動。全國性和地方性的興邊富民行動組織機構的成立,形成了“統一領導、國家扶持、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領導體制,為推進興邊富民行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2.編制和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為了加大興邊富民行動的力度,加快邊境地區各族人民經濟社會發展,黨和政府對于把興邊富民行動納入國家專項規劃之中給以了高度重視。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強調“國家制定并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大力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下,《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于2007年6月9日由國務院辦公廳頒布施行。《規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解決邊境地區和廣大邊民的特殊困難和問題為切入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提高邊境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促進邊境地區與內地的協調發展,加快邊境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實現富民、興邊、強國、睦鄰”作為指導思想;以“為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促進邊境地區加快發展,幫助邊民盡快富裕,鞏固祖國萬里邊疆”為目的③。《規劃》是興邊富民行動開展以來編制實施的第一個國家專項規劃,是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促進邊境地區加快發展,鞏固祖國萬里邊疆的重要舉措,是以“富民、興邊、強國、睦鄰”為終極目標的興邊富民行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興邊富民行動的主要成就
為了使興邊富民行動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加大政府對邊境地區的扶持力度,探索財政支持興邊富民行動的新途徑,國家民委和財政部于2000年7月共同實施興邊富民行動試點實施方案,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廣西、云南、西藏、甘肅、新疆9個邊境省、自治區確定了9個邊境縣,開展興邊富民行動試點工作,為全面推進興邊富民行動提供有益的路徑和方法。2001年試點縣擴大到17個。國家民委和財政部緊密配合,按照“試點先行、重點突破、總結經驗、逐步推進”的原則,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中設立了興邊富民行動資金,先后支持46個邊境縣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從2000年到2006年,中央財政扶持興邊富民行動資金累計達4.85億元,吸引和帶動大量其他各類資金投向邊境地區,興建了2萬多個項目,涉及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生態建設、文化教育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有限的資金發揮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④。
興邊富民行動成為推動邊境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加速器。邊疆省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緊緊圍繞富民、興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西藏、內蒙古、廣西、云南等省區黨委、政府先后出臺了加快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并以卓有成效的形式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從根本上改善了邊境的生產生活條件,樹立了良好的國門形象,興邊富民行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截至2005年底,西藏自治區已實施興邊富民項目380多個,國家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共1.27億元,自治區配套資金3000多萬元,共新修和維修公路1447.7公里(含橋梁67座),修建水庫22座,新建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為250多千瓦,建設人畜飲水和水渠工程項目91個,修建擴建中小學31所、藏醫院及衛生院18所,草原建設等項目173個,改善文化設施85個,扶貧搬遷、民房改造項目119個、1360戶。其中,阿里地區札達縣被確定為全國興邊富民行動試點縣后,通過政策、資金的支持,2005年該縣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完成3250萬元,財政收入完成149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1893元,與全地區人均收入1729元相比,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⑤。內蒙古自治區在邊境地區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使邊境地區面貌發生深刻的變化。其中達茂旗自2000年成為國家民委首批實施的興邊富民行動試點旗以來,以調整生產力布局為切入點,進一步優化生產力要素的配置,集中發展鋼鐵、稀土等優勢產業,實現了投資效益的最大化和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同時采取上級投資、社會融資、財政投入、群眾自籌等多種渠道,集中捆綁使用各類資金23億元,5年完成興邊富民項目219項,通過大力發展鋼鐵、稀土、能源、口岸、旅游、乳業、肉業、薯業八大優勢產業,形成了全旗的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良性互動,截至2006年底,達茂旗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億元,財政收入實現7.4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萬多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21元,經濟實力在中國西部縣域經濟百強旗縣中列第26位⑥。廣西壯族自治區2000年起在千里邊境線上開展“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截至2005年底落實資金4700萬元,共實施項目316個,使15.17萬戶41.67萬人受益,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2萬人⑦。此外,吉林、遼寧兩省實施省級政府部門合力推動,省直相關單位將興邊富民行動列入本部門重點工作內容,對邊境地區在政策上、項目安排上、資金投入上給予重點傾斜;黑龍江省把興邊富民行動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結合起來,為邊境地區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辦了不少實事;云南省在實施邊境扶貧、教育、科技、文化四大工程基礎上,全面實施興邊富民行動,一批示范工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三)興邊富民行動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2006年開始,興邊富民行動由重點推進轉入全面推進階段。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輔助工程,興邊富民行動自2000年啟動以來,國家民委、財政部按照“試點先行、重點突破、總結經驗、逐步推進”的原則,選擇了一批邊境縣,先后開展了試點探索和重點推進工作。邊疆省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認真組織實施興邊富民行動。興邊富民行動使邊境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從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發展邊境小額貿易等方面得到很多實惠,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富民、興邊、強國、睦鄰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深受邊境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熱烈歡迎。根據戰略部署和安排,興邊富民行動經過試點探索和重點推進的成功實踐,2006年起,在試點基礎上,興邊富民行動面向全國陸地邊境地區全面鋪開,興邊富民行動進入全面推進新階段。隨著《規劃》的實施,國家和全國各邊疆省區正在積極行動,組織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全面推進新階段的各項工作。只要全國、全社會、邊疆各族人民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邊境地區各族人民一定能夠共同繁榮發展,祖國的邊疆一定可以實現長治久安和繁榮進步。
三
興邊富民行動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邊境地區各族人民的關心、關切和愛護,充分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的正確性和實質正義。興邊富民行動對于我國的戰略全局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對于富民、興邊、強國、睦鄰具有重大意義。
(一)富民之意義
富民,即使邊境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興邊富民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規劃》的總體目標是“重點解決邊境地區發展和邊民生產生活面臨的特殊困難和問題,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經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明顯進步、人民生活水平較大提高”。根據邊境地區各族人民的發展實際,它們是我國實現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興邊富民行動對于邊境地區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對于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的意義。《規劃》把“邊境地區交通、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后狀況明顯改善,邊境一線的茅草房、危舊房基本消除;社會事業得到較快發展,邊民教育、衛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條件明顯改善”作為七大具體目標之一。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現實政策等因素,邊境地區的教育、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健全,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沒有,不僅影響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而且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有利于改善邊境地區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其次,有助于加快邊境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沒有邊境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根據絕大部分邊境地區的發展實際,毫無疑問,它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就目前來看,僅憑邊境地區各族人民很難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對此,國家和社會以及地方政府必須給以專門的扶持和幫助,興邊富民行動目的即在于此。
再次,有利于邊境地區調整經濟結構,幫助邊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經濟收入低,生活困難是邊境地區各族人民普遍存在的現象,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還處于貧困以下,是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導致邊境地區邊民貧困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單一,除了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其他經濟來源很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將“貧困邊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邊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縣域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地方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水平較大幅度提高”作為具體目標之一。通過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幫助邊境地區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改變收入來源單一的局面,發展多種經營,加快經濟發展,增加經濟收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二)興邊之意義
興邊富民行動,對于振興邊疆、發展邊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追求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某個地區、部分群體的局部片面的和諧,而是包括邊境地區和邊境各族人民在內的國家主權轄下的所有區域和所有群體的和諧⑧。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至關重要。發展問題是現階段處理我國民族關系的首要問題。只有發展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諧。目前,我國小康社會實現程度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其突出表現之一就是邊境民族地區的小康水平、實現程度低,生產方式落后,交通、教育、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發展緩慢,貧困人口比例和脫貧難度大;教育、醫療、文化、衛生條件明顯落后。邊境地區與內地發展差距很大,而且呈現越來越大的態勢,不利于邊境地區的穩定和發展。邊境地區的各族群眾是建設邊疆、鞏固邊防的重要力量,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興邊富民行動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邊境地區和廣大邊民的特殊困難和問題為切入點,以“富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為各族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題,大力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有利于提高邊境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促進邊境地區與內地的協調發展,加快邊境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把廣袤的祖國邊地建成各族人民共同繁榮富強的新家園。
(三)強國之意義
興邊富民行動的實施,是挫敗西方敵對勢力滲透破壞,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國家民委副主任楊健強2006年8月20日在新疆召開的全國興邊富民行動現場會上強調“邊境地區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沿陣地,是挫敗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西化’、‘分化’圖謀的主要戰場”⑨。目前,我國邊境地區問題復雜,邊防和民族、宗教、貧困問題相互交織。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戰略,支持、煽動“三股勢力”對我邊境地區進行滲透破壞。它們往往利用邊境地區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邊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問題,來蒙蔽、誘騙各族群眾,使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交織在一起,使邊境問題更加復雜、尖銳。歷史和現實證明,邊疆興則國家興,國家的繁榮穩定離不開邊疆的穩定和發展,邊境興則邊疆興,邊民富則邊防固;邊疆的穩定和發展,關鍵在于邊境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有利于加快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使邊疆各族人民群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分享更多的實惠和好處,有利于保持和鞏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的好局面,使祖國的萬里邊疆固若金湯。
興邊富民行動利于國家強大和穩定,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興邊富民行動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密切了黨和政府與各族群眾的血肉聯系,使各民族間“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意識更加牢固,堅定了邊民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疆的信心,鼓舞了邊境地區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士氣,增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對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鞏固邊防、強國睦鄰發揮了積極作用,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譬如,與西藏吉隆鎮相鄰的尼泊爾邊民看到我國政府為邊民新建的扶貧搬遷房時,羨慕地說“中國政府真好,給老百姓蓋上這么漂亮的房子,如果我們能在那樣的房子里住上兩個月,就是死了也值得了”⑩。又譬如,與印度、尼泊爾相鄰的西藏邊民曾一度熱衷于遷往境外,并將子女送往境外讀書,隨著國家對邊境地區建設力度的加大,以實際的成果樹立了廣大邊民熱愛祖國、建設家園的信心,形成了人心思歸的喜人局面[11]。
(四)睦鄰之意義
興邊富民行動,有利于樹立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我國陸地邊境線長達2.2萬公里,與14個國家接壤,有30個民族與國外同一民族相鄰而居,這些民族與國外相同或相似民族跨境而居,文化同源,語言相通,習俗相近,關系密切。邊境地區的發展,不僅關系到我國邊疆穩定,而且有利于維護和發展與毗鄰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邊境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是對外開放的橋梁和紐帶,是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的重要支撐點;是展示國家形象的窗口,也是體現我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政策的窗口。
興邊富民行動促進了對外開放,增進了睦鄰友好關系,對于構建和諧世界具有重要意義。邊境地區的發展,不僅關系到本國發展,而且關乎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或地區的切身利益。我國倡導的是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周邊鄰國從我國的和平發展中獲得了大量的市場機會和物質財富。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9月15日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的題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提出中國要為“構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12]。和諧世界觀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經過科學分析、判斷、總結,向全世界提出的宣言。隨著我國“建設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和升華,周邊鄰國從我國獲得的機會和好處愈加清晰、實在。邊境地區在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中,充分發揮“邊”的優勢,以開放促發展,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加強與毗鄰國家邊境地區的交流與合作。事實表明,與我國邊境地區相鄰的外國邊民從興邊富民行動中獲益頗多,他們從子女教育、邊境貿易到看病等方面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譬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投入75萬元興邊富民行動資金修建、維修水口鎮衛生院住院樓和門診樓,改善了醫療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每年都有7000多人次的越南邊民到該院就診,增進了中越兩國人民間的深厚友誼[13]。
注釋:
①國家民委“興邊富民行動”領導小組:《興邊富民行動》[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頁。②國家民委“興邊富民行動”領導小組:《興邊富民行動》[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頁。③《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N].《中國民族報》2007年6月19日第1版。④楊健強:《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努力構建和諧邊境》[J].《中國民族》2006年第9期。⑤《西藏把項目放在最邊上》[J].《中國民族》2006年第9期。⑥《興邊富民,打造邊境“寶石”》[N].《中國民族報》2007年8月3日第2版。⑦陸治蓉:《廣西興邊富民行動成果顯著》[N].《中國民族報》2006年12月19日第1版。⑧朱玉福:《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意義》[J].《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⑨楊健強:《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努力構建和諧邊境》[J].《中國民族》2006年第9期。⑩李曉林:《西藏邊境:發展正當時》[J].《中國民族》2006年第7期。[11]《西藏把項目放在最邊上》[J].《中國民族》2006年第9期。[12]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N].《人民日報》2005年9月16日第1版。[13]楊健強:《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努力構建和諧邊境》[J].《中國民族》2006年第9期。
〔責任編輯:李士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