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員的藥品知識已經足夠豐富,“鋪貨率”和“首薦率”也都不低,可是仍然換不來消費者的青睞。到底問題出在哪兒?難道真是店員的介紹還不夠好嗎?
作為一個銷售人員,我總會想到一個問題——什么指標最能體現藥店拜訪的效果?答案有很多種,其中普遍被大家認可的就是“首薦率”。我做過OTC專員,也曾經一直認為,只有加強客戶工作,使終端店員在面對每個病人時都能首先推薦我們的產品,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銷售業績;而作為管理者,也可以通過“首薦率”的抽查來評價OTC專員的工作情況。甚至,在一些營銷書籍中,把“首薦率”作為藥店工作的命脈,并形成了相當完善的工作模式。在OTC終端工作中,這樣的觀點被廣泛認可,尤其是一些不做廣告的產品和一些處方藥品。
但是,在經歷了一次無意中的市場體驗之后,我幾乎將以上的想法完全否定了。這次體驗,讓我改變了觀點,也從此修正了我的思路:藥店終端不完全是那樣的。
體驗:我沒有買自己的產品
在一次市場調查工作中,由于天氣原因,我感冒了,于是便到附近的藥店去買藥,原想買我們自己的產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我來到一個規模中等的藥店,這也是我們的重要客戶,每年的產出比較可觀。需要說明的是,我所在的市場是我們公司OTC工作做得比較出色的,業務員工作能力一直讓我很欣賞。在來這家店之前,我也詢問了OTC專員,他們明確告訴我這家店有我們的產品,從他們的介紹中,我聽到了掩飾不住的驕傲。
當我走到感冒藥專柜前,一眼就看到我們的產品擺在了最佳位置,很吸引人(我很滿意)。當我準備讓店員拿藥時,店員先一步向我詢問:
“您是要買感冒藥嗎?”
“是的。”
“這個藥不錯,您可以考慮。”店員將我們公司的產品拿了出來(我十分滿意)。
就在這個時候,我忽然想到了什么,沒有馬上買,而是問:
“這個藥啊,沒用過,很好嗎?”
“那當然了,我跟您講啊……”
她說了什么,我并沒有完全記清楚,但是,結果是連我都沒有想到的——我沒有買我們自己的產品。之后,我連續去了7家藥店,其中有6家首先推薦了我們的產品,可我卻沒有買!為什么呢?
思考:是店員的介紹不夠好嗎
誰都能想到是為什么——是店員的那一番介紹讓我放棄了。因為,即便是我,也無法接受店員“熱情的介紹”。

首先是吹牛,把我們的產品說成了神藥;其次是亂承諾,像“肯定”、“沒副反應”、“馬上見效”之類的詞被多次使用;還有漏洞百出,甚至把水楊酰胺說成抗病毒成分;最嚴重的就是動機不純,強推硬賣,貶低其他產品,好像這樣能得到多大好處一樣。
還有其他一些情況,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此情況下,連我這個想買的人都不得不放棄,那么那些不了解產品的人呢?在這樣的介紹下,被賣出去的產品,真的能贏得病人的認可嗎?
按照我原來的想法,7家店能有6家首先推薦,這是讓人驕傲的成績,藥店的擺放也特別出色,甚至包括店員“差勁”的介紹,也讓我看到OTC專員的心思。這是應該肯定的,不能抹殺他們的工作成績。那么,我們的專員們引以為驕傲的終端工作,怎么會是這樣呢?是哪里出了問題?僅僅是店員的介紹不夠好嗎?
問題:重新認識終端
在第二天的工作會議上,我首先提出的問題就是“什么是終端”。既然每個人都在說自己在做終端,也不斷地介紹終端該怎么做,那就一定要弄明白這個問題。
什么是終端呢?把這個問題交給所有的業務員,都不一定能獲得很準確的解釋。其實,我也很難給出準確的答案。我查了各種資料,發現觀點各式各樣,其中有一種觀點最讓我認可:
“終端是產品從生產出來到被消費掉的整個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
當我們以這樣的定義來界定終端的時候,就會馬上發現一個大問題——原來我們做的并不是終端工作,而是終端的上一環節。這個結論是很多專員沒有想到的。可是,這是事實!
如果我們接受這個事實,那么,就必須馬上接受另一個事實——我們的工作與業績產出并不存在直接相關的關系。換句話說,業績的產出并不完全取決于我們怎么做,而關鍵在于那最后一個環節,在于最后一個交易過程的雙方——病人和店員。實際上,我們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讓這個真正的終端可以順利地完成交易,而那些渠道、商業、管理……都只有當最后一個環節的交易順利完成了才有實際意義。從這個層面上看,終端工作的重要性才真正地體現出來。
關鍵:“成交率”就是水龍頭
既然如此,我們工作的重點需要調整嗎?這是毋庸置疑的,必須把“成交率”的概念放到我們終端工作的思路中去。我知道,這樣的觀點是很多銷售人員已經多次提到過的,但是我發現,那些觀點的出發點很顯然不是基于“終端”概念的,而且無法體現其重要性。
當然,這樣考慮并不是否定我們之前的工作,那些工作一樣是重要的,因為銷售是一個概率事件——要知道,由于消費者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想法的差異我們無法控制,因此,基于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各種產品也就有了各自的生存空間,老話說“沒有不開張的店”,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認識到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的選擇態度是不易控制的,也就清楚了為什么各種產品都會有業績,都能賣得出去。
基于上述想法,我們可以將銷售的過程比喻成供水過程:我們提高了“鋪貨率”和“首薦率”就是在增加水壓,而“成交率”就是水龍頭的大小。水龍頭放水的速度自然需要更好的水壓來保證,然而水壓再大,如果水龍頭太小也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浪費。
我們所有的OTC專員,就是那個放大水龍頭的關鍵人。重要的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和研究,我提出了“一句話工作法”。
顛覆:“一句話”工作法
可以設想,當店員向病人推薦我們的產品時,肯定希望贏得客戶并成交。那么,就必須通過吸引人的介紹來推廣這個產品。
什么是一句話
考慮到病人買藥時的心態,以及愿意聽店員介紹的程度,我們有效的工作時間大約在10秒左右,而10秒的時間,僅僅夠我們說一句話。那么,我們就要保證這一句話的效果,通過這一句話,來贏得病人的購買。
一句什么樣的話
病人在購買藥品時,其需求雖然是多樣的,但藥品是特殊的商品,與其他商品有不同的滿足點。也許一件衣服可以因為品牌被選擇,也可以因為折扣被選擇,而藥品必須實現有效治療才有意義。因此,這樣的一句話應該能夠最準確、最簡潔地將產品的特點闡述出來,并有很強的說服力。我們可以根據產品的不同,將重點放在安全、療效、方便、針對適應癥等方面。
怎樣形成一句話
由此可見,扎實的產品知識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僅對于我們的專員,也包括我們的店員。我們必須通過對產品知識的學習,來實現一句話的目標。
我們可以先將病人的需求列出來。以感冒為例,病人需要什么呢?對癥、安全、方便、便宜、質量、口碑……那么,我們的產品是否能滿足每個需求呢?我們針對病人需求將產品要點總結出來,就構成了一句話的資料。
然后,就要考慮如何組織這些內容,并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還要將產品的特點和差異性體現出來。當然,最好是用當地的方言來表達。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像“效果好”、“品牌好”、“質量好”之類的話千萬不要用,因為這些話不能形成準確認知,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讓人反感。
例如:某感冒藥的特點,是針對以頭痛和肌肉痛為主要癥狀的感冒,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總結一一“這個感冒藥每天只要吃一粒,大人小孩都能用,對于頭痛和肌肉酸痛的改善特別明顯。我每次感冒都是吃這個的,您不妨試試。”
是不是有些說服力呢?
如何推廣一句話
這是最關鍵的環節。我們的0TC專員在藥店拜訪時,除了完成查貨等工作外,往往就是與店員進行“感情溝通”,在產品推廣上做得很少。事實上,店員也不希望有太多產品知識介紹,主要是因為以往的產品知識介紹太枯燥,與藥品銷售距離太遠。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讓店員記住一句話的方式來推廣產品,這樣的方式簡單,與銷售很貼近,比較容易接受。甚至可以組織培訓會,對那些學得快、說得好的店員給予一些獎勵。
當然,前提是這一句話是很好的,是我們自己已經完全認可的。千萬不要把那些連自己都說服不了的話介紹給店員。當然,在推廣一句話的時候,必須向店員解釋這句話每個要點的理由和依據,要讓這一句話對病人負責,讓它經得起推敲。
如何評價和調整一句話
任何方式都有適合的時候,也就必然有不適合的時候。當我們發現這樣的一句話效果不好,或者并不容易推廣,甚至會導致誤解時,就必須馬上調整。管理者可以定期抽查了解一句話的推廣情況,了解一句話對“成交率”的貢獻,然后確定需要調整的地方。有時候,可能僅僅是某個區域需要調整,因為這里的病人比較特殊,這句話不適合他們。
一句話的效果怎么樣
“一句話工作法”開始使用以后,我跟蹤了一些市場的情況,看到非常明顯的改變。其中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病人熟悉了我們的產品,成了回頭客,甚至成了我們的義務推廣員;而店員通過這樣的方法,發現成交率提高了,成就感很強,更愿意學習產品知識,也成了我們產品的忠實擁護者。與此同時,我們的銷售業績也實現了穩步增長。
我用“顛覆”這個詞來做題目,其實并不是想顛覆,而是想讓藥店終端工作更完善。因為我發現“終端”和我們以往認識的有些不同,進而想到了“一句話工作法”,既然舊的思路已經“顛覆”,那么我們所面對的就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了。我相信從這個觀點出發,一定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待我們去嘗試。
(編輯:馬可2008_make@163.com)